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的思考
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的思考摘要:本文在详细分析地质类专业基本特点、历史沿革与办学现状、学科和行业发展对地质类专业的要求、地质类专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工作的背景、原则和依据、主要思考点,介绍了“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核心内容。关键词: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质类专业是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地质问题的工科类专业,主要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与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地质类专业既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金属与非金属矿产、煤炭与油气资源、地下水资源等地质资源保障,也是国家工程建设的基础。地质类专业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战略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工科类专业。地质类专业依托的主要学科有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勘查地球物理和水文地质学等。地质类专业的研究内容涵盖了矿产资源形成的地质背景、成矿(藏)条件和形成机理、分布规律、经济与技术特征,矿产勘查评价的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与工程地质体相关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地质灾害防治的理论与方法;地质体的地球物理响应及观测、处理与解释技术;地质体钻掘工艺与装备;地下水的形成与赋存规律、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其环境效应;地球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开发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地质类专业属于应用型工程技术专业,以数学、物理和化学为基础,相近专业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土木工程、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和地下工程等。地质类专业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具有基础性强、涉及学科多、专业特色突出等特点,所培养的学生除了掌握较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之外,还需要对矿业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地下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思想活跃,具备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主要适用于三个方面:一是作为设置专业的参考。增设新专业时,应对照“标准”来评估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是否达到专业的基本要求。二是作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指导性规范。以“标准”为基础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规划。三是作为质量评价的参考。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遵循的原则是:(1)把握好“标准”的定位。将“标准”作为各类本科专业设置、建设和评价的基本要求和依据。(2)统筹考虑“标准”内容的集成。将“标准”作为专业准入的门槛,指导高校制订和实施本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3)按照参考框架进行研制。“标准”应严格符合教育部的统一格式,对于我国各类本科专业具有良好的普适性。(4)科学合理确定“标准”内容。“标准”内容要尽可能体现专业类的共性要求。(5)注重衔接。“标准”要注重与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标准、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等的衔接,工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相衔接。(6)广泛征求意见。“标准”制定过程中,要广泛听取不同类型高校和行业企业的意见,达成基本共识。按照教育部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专家的作用,系统发动,积极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历时一年多圆满完成了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一、我国地质类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与办学现状1952年教育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国内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进行调整,组建了一批建有地质类专业的学校,当时地质类专业划分较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相继又建立了一些与之有关的新专业。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设有地质类专业的学校共有61所,分别属于15个部委、8个行业公司和省市政府。其中,工科类地质专业15个左右。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工科类地质及相关专业达10多个,主要有:矿产地质勘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勘察工程、石油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等专业。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部分)”、“勘察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和“应用地球化学(部分)”等专业合并成为一个新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将“地质矿产勘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应用地球化学080104(部分)”等专业合并成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同时,199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引导性目录中,将所有工科地质类专业合并成一个引导性专业――“地质工程”。由于各高校原属于不同的行业部委管辖,其侧重点不同,为了保持原行业的需要和特色,在相同的专业名称下(尤其是地质工程),各学校根据需要各有不同侧重,例如有的侧重煤炭,有的侧重石油,有的侧重有色金属,有的侧重工程等方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设12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506个专业。地质类专业设置基本专业3个,即地质工程(081401)、勘查技术与工程(081402)、资源勘查工程(081403),并设置特色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081404T)。其中地质工程专业主要为传统的工程地质与岩土钻掘(探矿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主要为传统的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资源勘查工程主要包含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等矿产资源的勘探。目前开设地质类专业的高校共107所,开设地质类专业点共159个。其中,地质工程专业55所、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53所(按新专业划分,其中大部分属现地质工程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64所、地下水科学与工程8所;油气田开发地质新专业1所。开办地质类专业的高校中既有教育部直属,也有省属和民办高校。二、学科和行业发展对地质类专业的要求1.学科发展的要求地球科学是自然科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地球科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认识地球,并利用这种认识去维持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即维持足够的资源供给及持续利用,预测和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保护与改善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基于全球性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的解决对更多相关地球知识和地质工程技术创新的依赖,基于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长期整体观测和监控对空间技术和地基研究手段的新要求,基于当代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自身的成熟和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依存、交叉和渗透所导致的对地球科学认识的突破以及大量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技术的革新,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技术正在酝酿重大的变革。地球科学发展将会出现以下几个重要趋势:(1)地球科学在科学高度分化和深化的基础上,出现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和综合,地球科学和地质、资源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将更注重于立足全球。在地球系统的整体观、系统观和多尺度空间视角下,研究地球的行为、各圈层演化规律、相互作用过程的动力学及资源环境效应;同时研究由于人类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对全球环境、气候、生态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政治、经济、法律和外交等重大社会问题,为加强国家政府间、学术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这些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途径。(2)从以往定性静态描述转向以过程为目标的精确定量动力学研究。这种转变得益于现代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空间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等学科的突破和发展,使地球科学能够获取和处理海量的、精确连续的对地观测数据,从而开展地球各圈层和各地区地壳动力学过程的研究。(3)地球科学和地质工程、资源工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地球科学的理论探索、应用研究和地质资源工程科学研究相互交织在一起。地球科学的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孕育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对居住环境的关注中,而地球科学理论认识的每一点突破都会对人类利用和保护地球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许多重大地质工程技术问题解决的科学依据和思路源于对地球属性和运动内在规律的深刻理解与认识。(4)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开始成为人类认识地球的新起点。人类将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世界观,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谋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需要地球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密切结合。(5)地球科学加快了与现代高新技术融为一体。观测、探测、测试实验是地球科学信息和基础资料的来源,应用现代新型技术而发展的测地和数字信息技术成为地球科学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另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也必将促进地球科学洞察力和预测力的大幅提高,并且可能引起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领域的重大变化。如“3S”(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遥感系统)以及“数字地球”工程等。地球科学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必然对地质类专业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因为地球科学的知识和理论方法是地质类专业教育的专业基础。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当前地质类专业教学有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在教育思想上,地球科学新的“天人合一”观念要求建立新的地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改变过去只重视科学知识和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学习,而忽视对社会责任、法律和伦理等社会问题。其次,对地质类专业培养目标有新的要求。现代地质工作要求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由于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及其对社会的重大影响,使得许多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问题也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不仅涉及技术问题,而且涉及社会、政治、法律、管理和道德问题,因此需要学生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具备认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并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卓越的管理能力。再次,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应该不仅反映现代数学、物理、化学基础和地学知识精髓,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关键,而且要更新原有地球科学知识体系,按现代地球科学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来充实教学内容。应该尽可能地把现代勘查技术方法引入课程教学和实践各个环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同时还要包含更多现代社会、人文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与精神,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适应现代地球科学发展和资源勘查工程技术革新的需要。最后,在教育方法和方式上,应该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和批判精神培养,因材施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工程创新能力的提高。2.行业发展的要求我国国土资源领域的重点任务是:开展国土资源大调查,继续摸清全国矿产特别是矿物能源、地下水以及土地资源潜力,做好地质环境、灾害的区域评价;建立、完善国土资源规划体系,充实规划的科学基础,提高其法律地位;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土地、矿产、海洋等国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促进陆地、海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扩大地质勘查工作领域。我国是资源大国,但人均占有量低。某些自然资源供给短缺,有的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我国还面临着“资源安全”问题。我国资源勘查工作已开始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转变:(1)从注重研究陆地资源勘查工程问题向陆地与海洋资源勘查工程问题并重转变。陆地资源的勘查应更加重视新深度、非传统矿产资源和危机矿山接替资源的勘查科学与工程问题;海洋资源的勘查开发是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关键前提,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2)资源作为国家发展之基,已成为世界各国相互竞争或合作的焦点。面对一些发达国家的资源掠夺战略,我国资源勘查科学界从国家长远目标和国家安全出发,积极开展国际资源勘查战略研究,通过科学的综合研究,为我国制定有效的资源战略提供依据。除了进一步深化对我国矿产资源形成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成矿潜力研究外,我国已开始走向国外,研究和了解周边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特点和开发潜力,积极参与国际矿业开发。(3)现代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已不单纯是矿产的发现、采掘和提炼问题,而是涉及地质科学、地质工程、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生活和道德法律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工程。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一系列资源、环境生态、社会经济问题,就是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法律等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系统问题,纯粹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是难以解决的,必须选择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角度和新的视点,进行深入系统的
本文标题: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39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