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对数的起源对数的起源对数产生于以加减运算代替乘除运算的探索中.以加(减)代乘(除)的想法早就存在了.一个简单的三位数乘法(例如265×438),一般需要四次运算才能得出结果,但同样数字的加法却只需一次运算.涉及的数字越大,则乘(或除)所需要的运算次数比加(或减)所需的运算次数相差得越多.因此,在6世纪以前,就曾有人作尝试,试图实现以加(减)代乘(除).但由于压力不大,并不感到非如此不可,因此未能达到目的.16世纪中叶,由于天文和航海而引起的大数计算日益激增,这种计算不仅花去了人们大量的精力,而且难以精确,于是,以加(减)代乘(除)的设想再次被提出,并被作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加以考虑了.起初,曾采用以下两个公式来实现乘除向加减的转化:但由于它们都需要通过另一种运算(三角或平方)来实现转化,并不真正地提高效率,所以很快就被搁置不用了.能不能使乘(除)直接向加(减)转化呢?能!1484年,法国数学家舒开(Chuquet,?—1500)通过把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如:0,1,2,3,4,…等差1,2,4,8,16,…等比或0,1,2,3,4,…等差1,3,9,27,81,…等比比较发现:等比数列中任何两项的积,可以用与这两项序号对应的等差数列的和来表示(注:这一点最早由阿基米德发现).由于当时舒开并不力图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他仅提出了这个发现,而没加以深入地研究.半个世纪后,同样的事实再次被德国数学家史提非提出.史提非以如下一组数列为例指出:“等比数列中数的乘、除、乘方、开方可以转化为等差数列中数的加、减、乘、除来实现.”如4×8,因为4和8对应的等差数列的数分别是2和3,而2+3=5,所以4×8的结果是5所对应的等比数中的数32.又如82,因为8对应的等差数列中的数是3,3×2=6,所以82的结果是6所对应的等比数列中的数64.就这样,史提非轻巧地实现了运算的转化,并且他意识到:“只要把这个思想进一步发挥,那么必定能得出关于数的性质的全新的论述.”遗憾的是史提非后来再也没进行深入的研究,他放弃了进一步发挥思想的权利,因而也就失去了对数发明者的资格.布尔基与耐普尔数学史册上的对数发明者是两个人:英国的约翰·耐普尔(JohnNaeipr,1550-1617)和瑞士的乔伯斯特·布尔基(JobstBürgi,1552-1632).布尔基原是个钟表技师,1603年被选为布拉格宫庭技师后,开始与著名的天文学家开普勒接触,了解到天文学计算的一些具体情况.他体察天文学家的辛劳,并决定为他们提供简便的计算方法.布尔基所提出的简便计算方法就是一张实用的对数表.从原则上说,史提非已经解决了将乘(除)运算转为加(减)运算的途径.但是史提非所给出的两个数列中的数字十分有限,它不能付之于实用,实用的对数表必须包括所有要乘的数在内.为了做到这一点,布尔基采取尽可能细密地列出等比数列的办法.他给出的等比数列相当于:1,1.0001,(1.0001)2,(1.0001)3,…,(1.0001)104,…其相应的等差数列是:0,0.0001,0.0002,0.0003,…,1,…这里,等差数列中的1,对应于等比数列中的(1.0001)104.就是说,布尔基在造表时,把对数的底取为(1.0001)104=2.71814593…,与自然对数的底e=2.718281828…相差不远.但需要的指出是,无论是布尔基还是后面要讲到的耐普尔,他们都没有关于对数“底”的观念.因为他们都不是从ax=N的关系出发来定义对数x=logaN的.耐普尔原是苏格兰的贵族.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十二岁进入圣安德鲁斯大学的斯帕希杰尔学院学习.十六岁大学尚未毕业时又到欧洲大陆旅行和游学,丰富了自己的学识.耐普尔虽不是专业数学家,但酷爱数学,他在一个需要改革计算技术的时代里尽心尽力.正如他所说:“我总是尽量使自己的精力和才能去摆脱麻烦而单调的计算,因为这种令人厌烦的计算常使学习者望而生畏.”耐普尔一生先后为改进计算得出了球面三角中的“耐普尔比拟式”、“耐普尔圆部法则”以及作乘除用的“耐普尔算筹”,而为制作对数表他花了整整20年时间.1614年,耐普尔发表了他的《关于奇妙的对数表的说明》一书,书中不仅提出数学史上的第一张对数表(布尔基的对数表发表于1620年),而且阐述了这个发明的思想过程.他说:假定有两个质点P和Q,分别沿着线段AZ和射线A'Z'以同样的初速运动,其中Q保持初速不变,而P作减速运动,其速度与这个点离Z的距离成正比,现在,如果当P位于某点B时,Q位于B',那么,A'B'就是BZ的对数!同样的A'C'是CZ的对数,等等(图1).建立了这个模型以后,耐普尔通过代入具体的数字得出BZ、CZ、DZ、EZ、FZ…一系列数值为:,…以及作为它们的对数的A'B',A'C',A'D',A'E',A'F',…一系列数值为:1,2,3,4,5,…显然,这也是一组相互对应的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因此耐普尔实质是把等差数列中的数定义为对应的等比数列中的数的对数!这说明,耐普尔借助于质点运动建立起来的对数概念,其原理仍不外乎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关系的合理运用.对数的由来英语名词:logarithms如果a^n=b,那么log(a)(b)=n。其中,a叫做“底数”,b叫做“真数”,n叫做“以a为底b的对数”。log(a)(b)函数叫做对数函数。对数函数中b的定义域是b0,零和负数没有对数;a的定义域是a0且a≠1。对数的历史约翰·纳皮尔/约翰·奈皮尔/约翰·内皮尔(JohnNapier,1550~1617),苏格兰数学家、神学家,对数的发明者。Napier出身贵族,于1550年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近的小镇梅奇斯顿(MerchistonCastle,Edinburgh,Scotland)出生,是Merchiston城堡的第八代地主,未曾有过正式的职业。年轻时正值欧洲掀起宗教革命,他行旅其间,颇有感触。苏格兰转向新教,他也成了写文章攻击旧教(天主教)的急先锋(主要文章于1593年写成)。其时传出天主教的西班牙要派无敌舰队来攻打,Napier就研究兵器(包括拏炮、装甲马车、潜水艇等)准备与其拚命。虽然Napier的兵器还没制成,英国已把无敌舰队击垮,他还是成了英雄人物。他一生研究数学,以发明对数运算而著称。那时候天文学家TychoBrahe(第谷,1546~1601)等人做了很多的观察,需要很多的计算,而且要算几个数的连乘,因此苦不堪言。1594年,他为了寻求一种球面三角计算的简便方法,运用了独特的方法构造出对数方法。这让他在数学史上被重重地记上一笔,然而完成此对数却整整花了他20年的工夫。1614年6月在爱丁堡出版的第一本对数专著《奇妙的对数表的描述》(Mirificilogarithmorumcanonisdescriptio)中阐明了对数原理,后人称为纳皮尔对数:NaplogX。1616年Briggs(亨利·布里格斯,1561-1630)去拜访纳皮尔,建议将对数改良一下以十为基底的对数表最为方便,这也就是后来常用的对数了。可惜纳皮尔隔年于1617年春天去世,后来就由Briggs以毕生精力继承纳皮尔的未竟事业,以10为底列出一个很详细的对数表。并且于1619年发表了《奇妙对数规则的结构》,于书中详细阐述了对数计算和造对表的方法。纳皮尔对数字计算特别有研究,他的兴趣在于球面三角学的运算,而球面三角学乃因应天文学的活动而兴起的。他重新建立了用于解球面直角三角形的10个公式的巧妙记法——圆的部分法则(纳皮尔圆部法则)和解球面非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公式——纳皮尔比拟式,以及做乘除法用的纳皮尔算筹。此外,他还发明了纳皮尔尺,这种尺子可以机械地进行数的乘除运算和求数的平方根。
本文标题:对数的起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00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