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20/3/9中国电影史北京大学艺术学系lidaoxin@263.net李道新1中国电影史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李道新(2004、9—2005、1讲授)中国电影史北京大学艺术学系lidaoxin@263.net李道新2中国电影史站立者:摄影师周克从左至右:史东山、蔡楚生、孙瑜中国早期电影工作者2020/3/9中国电影史北京大学艺术学系lidaoxin@263.net李道新3中国电影史·教师简介姓名:李道新性别:男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66年9月出生地:湖北石首最后毕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最后学位:博士工作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系职称:副教授联系方式:lidaoxin@263.net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文化主要著作:《中国电影史(1937-194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影视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2020/3/9中国电影史北京大学艺术学系lidaoxin@263.net李道新4中国电影史教学说明与参考文献教学说明一、中国电影史作为专业课二、中国电影史课程的惯例三、中国电影史课程的创新四、教学环节五、考勤与考试参考文献一、影像二、文字影片观摩郑正秋:《劳工之爱情》(1923)讨论从《劳工之爱情》里的父女关系看郑正秋电影的文化特征2020/3/9中国电影史北京大学艺术学系lidaoxin@263.net李道新5中国电影史·课程说明课程性质:百年六代。导演的精神世界、名作的艺术魅力、国片的文化蕴涵。课程目标:从“喜欢”到“欣赏”、从“业余”到“专业”。电影欣赏-审美姿态-精神感悟-文化阐发。教学手段:课堂讲述+影片观摩+课堂讨论参考文献:参考书目。讲课笔记。考试方法:考勤(20分)+小作业(30分)+期末(50分)。主要写小论文。教学要求:不要缺课,不要轻视课程的难度。2020/3/9中国电影史北京大学艺术学系lidaoxin@263.net李道新6中国电影史教学说明与参考文献中国电影史课程的教学环节讲授:16周。郑正秋、蔡楚生、吴永刚、费穆、谢晋、水华、吴贻弓、谢飞、陈凯歌、张艺谋、张元、贾樟柯;中国电影类型与产业化问题;中国电影入世与民族化问题;DV与影像时代。观摩:每周一片;另加课堂上放映片段。讨论:每周一次,与所讲授内容及观摩影片紧密相关。2020/3/9中国电影史北京大学艺术学系lidaoxin@263.net李道新7中国电影史教学说明与参考文献中国电影史课程的考勤与考试考勤:严格要求;原则上每堂必考勤;观摩影片不能以“看过”或“以后再看”为理由缺席;适当地与考试成绩结合起来:一次不来扣2分。考试:平时成绩占40%:四次小作业;期末闭卷。大小题均有、知识题与理解题并重。2020/3/9中国电影史北京大学艺术学系lidaoxin@263.net李道新8中国电影史教学说明与参考文献中国电影史作为专业课从现象到历史:1、田壮壮《小城之春》;2、徐克《新龙门客栈》;3、好莱坞与中国民族影业。电影专业的基础课程:电影理论、电影史、电影创作实践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及电影专业的必修课程:本土电影、知识结构电影价值:感知的方式、存在的想象。“人关于他的存在的想象影响着他的存在本身。”([德]MichaelLandmann:《哲学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历史价值:民族记忆、人类精神。“艺术和历史学是我们探索人类本性的最有力的工具。”“诗歌不是对自然的单纯摹仿;历史不是对僵死事实或事件的叙述。历史学与诗歌乃是我们认识自我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建筑我们人类世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德]ErnstCassirer:《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电影历史的意义:民族史和人类精神的影像存在方式;心灵史与文化史。中国电影历史的意义:中国电影存在的根基,中国电影发展的资源。2020/3/9中国电影史北京大学艺术学系lidaoxin@263.net李道新9中国电影史教学说明与参考文献(2)中国电影史课程的惯例中国电影作品的阅读:影片分析。(内容复写、文本读解)中国电影发展线索的一般勾勒:政治评价式(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1、2)、作品主题式、导演风格式。中国电影史的综合观照:政治、经济与美学(卢非易:《台湾电影:政治、经济与美学(1949-1994)》);企业、技术、影片与社会(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史的断代史:无声电影史、抗战时期电影史(李道新:《中国电影史(1937-1945)》)、新时期电影史。中国电影史的专题史:中国电影与都市文化史(张英进:《上海电影与都市文化(1922-1943)》);中国电影批评史(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史的地域史:上海电影史、香港电影史、台湾电影史。2020/3/9中国电影史北京大学艺术学系lidaoxin@263.net李道新10中国电影史教学说明与参考文献(3)中国电影史课程的创新历史观念的创新:历史叙述;对待“客观”与“真实”的态度。电影观念的创新:电影不仅仅是“影片”,而是一切与电影活动相关的事物的统合;电影作为技术、工业、美学、社会体系。文化研究与整体综合史。中国电影史研究和课程的创新:从创作者主体意识的角度出发,以文本分析和文化阐释为主要手段的中国电影史研究和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的观照下,中国电影史的叙述框架将被划分为四个段落。一:早年的道德图景(1905-1932)。郑正秋、侯曜、史东山等第一代中国电影人对伦理道德的影像阐发,家庭/伦理片、历史/古装片、武侠/神怪片等类型影片的道德诉求。二:乱世的民族影像(1932-1949)。孙瑜、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吴永刚、沈浮等第二代中国导演的民族意识,《神女》、《马路天使》、《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的东方美学。三:分立的家国梦想(1949-1979)。陆、台、港的政治隔离及其电影分立,在同一的家国梦想之中,大陆电影以国为家(如谢晋电影),台湾电影以家为国(如李行电影),香港电影不时显现出无国无家的漂泊意象(如李小龙电影)。四: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及电影影响的发生,陆、台、港电影整合时代的开始。大陆第四代(如张暖忻、谢飞)、第五代(如张艺谋、陈凯歌)、第六代(如张元、贾樟柯),台湾侯孝贤、杨德昌、李安、蔡明亮,香港徐克、吴宇森、许鞍华、王家卫等导演及各自文化命题的提出、碰撞与对话,一个复杂、多元、活泼的中国电影文化空间。2020/3/9中国电影史北京大学艺术学系lidaoxin@263.net李道新11中国电影史教学说明与参考文献中国影片经典50部1.《掷果缘》(1922)®2.《儿孙福》(1926)3.《神女》(1934)®4.《马路天使》(1937)5.《夜半歌声》(1937)6.《木兰从军》(1939)7.《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8.《小城之春》(1948)®9.《万家灯火》(1948)10.《乌鸦与麻雀》(1949)11.《我这一辈子》(1951)12.《中秋月》(香港,1953)13.《祝福》(1956)14.《林则徐》(1959)15.《林家铺子》(1959)16.《五朵金花》(1959)17.《红色娘子军》(1960)®18.《小兵张嘎》(1964)19.《龙门客栈》(台湾,1967)®20.《秋决》(台湾,1972)®21.《巴山夜雨》(1980)21.《天云山传奇》(1980)22.《城南旧事》(1982)23.《黄土地》(1984)®24.《黑炮事件》(1985)25.《童年往事》(台湾,1985)26.《英雄本色》(香港,1985)®27.《红高粱》(1987)®28.《稻草人》(台湾,1987)29.《人·鬼·情》(1987)30.《悲情城市》(台湾,1989)31.《笑傲江湖》(香港,1990)32.《大决战》(1991)33.《阮玲玉》(香港,1991)34.《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台湾,1991)35.《蓝风筝》(1991)36.《霸王别姬》(香港,1993)37.《北京杂种》(1993)®38.《活着》(1994)39.《东邪西毒》(香港,1994)40.《饮食男女》(台湾,1994)®41.《黑骏马》(1995)®42.《东邪西毒》(香港,1995)43.《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44.《长大成人》(1997)45.《小武》(1999)®46.《生死抉择》(2000)47.《十七岁的单车》(2001)®48.《榴莲飘飘》(香港,2001)49.《寻枪》(2002)50.《你那边几点》(台湾,2002)®2020/3/9中国电影史北京大学艺术学系lidaoxin@263.net李道新12中国电影史·参考影片1,《劳工之爱情》(1922)2,《儿孙福》(1926)3,《神女》(1934)4,《马路天使》(1937)5,《夜半歌声》(1937)6,《木兰从军》(1939)7,《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8,《小城之春》(1948)9,《万家灯火》(1948)10,《乌鸦与麻雀》(1949)11,《渡江侦察记》(1954)12,《上甘岭》(1956)13,《战火中的青春》(1959)14,《林家铺子》(1959)15,《红色娘子军》(1960)16,《农奴》(1964)17,《巴山夜雨》(1980)18,《城南旧事》(1982)19,《黄土地》(1984)20,《芙蓉镇》(1986)21,《红高粱》(1987)22,《黄河谣》(1990)23,《双旗镇刀客》(1991)24,《霸王别姬》(1992)25,《活着》(1993)26,《蓝风筝》(1993)27,《黑骏马》(1995)28,《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29,《小武》(1997)30,《寻枪》(2002)2020/3/9中国电影史北京大学艺术学系lidaoxin@263.net李道新13中国电影史教学说明与参考文献一、电影史专著: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1、2),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陈飞宝著:《台湾电影史话》,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卢非易著:《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1949-1994)》,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舒晓鸣:《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1949-1999)》,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蔡洪声、宋家玲、刘桂清主编:《香港电影80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二、电影刊物:《电影艺术》,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当代电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北京电影学院主办。2020/3/9中国电影史北京大学艺术学系lidaoxin@263.net李道新14中国电影史·参考书目1,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1、2),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2,林年同著:《中国电影美学》,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3,郦苏元、胡菊彬著:《中国无声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4,陆弘石、舒晓鸣著:《中国电影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5,丁亚平著:《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6,李道新著:《中国电影史(1937-1945)》,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翟建农著:《红色往事:1966-1976年的中国电影》,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8,李道新著:《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2020/3/9中国电影史北京大学艺术学系lidaoxin@
本文标题:北大 中国电影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544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