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1.发展心理学里的发展指什么?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受孕(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形成新的生命)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个体自身保持跨时间的稳定性或对过去反映的连续性。)和系统(有序的、模式化并且相对持久的)的变化。发展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整体而非零碎的过程、具有可塑性且受历史和文化背景影响的过程。2.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3.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几个重要人物和事件:霍尔:将研究视野扩至青少年,1904年出版《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这个书名不用记吧我觉着),研究青少年心理;荣格:最早开展成人心理学研究;何林渥斯:出版了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4.研究的横断设计与纵向设计分别指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优缺点?聚合交叉设计的优势是什么?定义优点缺点横断设计在同一时间点上对不同年龄群的被试进行研究的设计能证明年龄差异,暗示发展的趋势,花费、耗时较少年龄趋势反映的可能是群体差异而非真实的发展上的变化,只在某一个时间点上观察被试所以不能提供个体发展的数据纵向设计在几个月或几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反复研究的设计能提供个体发展方面的数据,能揭示早期的经历与后来发展结果之间的关系,能解释个体某些方面有跨时间的相似性及个体变化方式上的差异较耗费时间和资金,选择性损耗(研究过程中被试的非随机流失)会导致样本无代表性,从而限制了结论的推广,跨代变化使得研究结果仅适用于所研究的被试群序列设计的优势在于:从同辈效应中区分出真正的发展趋势,可揭示出一个群体经历的发展变化是否与另一个群体相似,比追踪研究的花费要小,耗时要短。5.什么是同辈和同辈效应?同辈:指那些生长在相似的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下的同一年龄段的人组成的群体。同辈效应:群体中一些年龄差异是由这个群体成长时的文化或历史差异造成的,而不是真的由发展带来的变化。6.理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第二章基本问题1.发展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争论)是什么?能够对一些言论所隐含的发展观进行辨别。(1)遗传(先天)与(后天)环境(2)外因(被动)与内因(主动)(3)连续性与非连续性连续发展理论:随着技能的发展和经验的获得,儿童以平稳推进的的发展方式,只要给予教育和机会,年幼的儿童也能像成人一样行动和思维。阶段发展理论:儿童的成长必须经过一系列可预测但不可变更的发展阶段,发展到新阶段的变化时突然发生的。每个阶段儿童的能力有质的差异,环境和教育只能适当改变发展的速度,但发展的性质和顺序固定。(4)一般性与特殊性“全世界的儿童所经历的智力发展阶段是相同的,然而他们有明显的个体差异,非常聪明的父母有最聪明的儿女,即使这些孩子是由没有受过教育的保姆带大,他们将通过解决所遇到的难题和征服所面临的挑战来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2.能辨别哪些证据是支持遗传论,哪些是支持环境论的。这个……大家就把这两个理论看懂一下然后自己辨别吧……关于遗传可以参看教材第三章……3.格塞尔的爬梯实验的实施过程和推论逻辑,能否证明研究者的观点?1929年,格塞尔对一对双生子进行实验研究,他首先对双生子1和双生子2进行行为基线的观察,认为他们发展水平相当。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1进行爬楼梯训练,而对2则不予相应训练。训练持续了6周,期间双生子1比2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到了第53周,当2达到能够学习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对他开始集中训练,发现只要少量训练,2就达到了1的熟练水平。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在55周时,1和2的能力没有差别(实验结果见图)。因此,格塞尔断定,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取决于生理的成熟。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实验实施过程中测量双生子爬梯能力的频率应该有待增加,仅根据三次数据就画出线形关系图非常不准确且无法探明真正的能力变化(如高原期、疲劳期的到来等),以此为前提来证明成熟论存在问题(无法确定实验过程中确实因成熟所起的作用);双生子接受训练的时间不同,无法排除其影响(应该就是没有控制好无关变量这类的……),于是无法证明是成熟所起的作用;缺乏对照组,如果有控制组来显示不用训练自然发展的爬梯能力会更能接近成熟论所述;第50周出现的能力差异与格赛尔观点中所述“没有足够的成熟就不会有真正的变化”相悖……第三章各派理论1.各理论家关注的发展主题是什么?如何定义该主题?发展的阶段是什么?以什么为划分依据,为什么是这个依据?1)弗洛依德:性心理理论发展主题:性欲定义:弗洛伊德认为年幼的儿童也存在性欲,在他看来其意义是非常宽泛的,涵盖了诸如吮吸指头等我们认为不属于性的活动。划分依据:以性驱力(力比多)为人格发展动力。性驱力在身体内集中的部位。为什么是这个依据?因为弗洛伊德强调人的潜意识本能,尤其是性欲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作为一个生物体,人具有基本的性和攻击本能,这些本能需要被满足,但在社会规范中这些动机不受欢迎且被限制。发展阶段:口唇(第一个给予婴儿快感的器官)期:(0-1岁)延迟进食和断奶有助于抵抗焦虑能力的发展,施虐口腔期导致攻击本能,吮吸拇指是第一个自我动欲行为,自我形成,口唇性格:自恋-索取依赖肛门期:(1-3岁)攻击本能得到充分发展,早期(排泄带来快乐)是从破坏和丢失物体得到满足,学习获得爱、表扬与赞赏的关键期;晚期(憋住大小便)对粪便的友好关注,获得认为物品拥有价值的观点。肛门性格:秩序整洁-节约吝啬-固执性器期:(3-6岁)性别角色分化时期:男孩:俄狄浦斯情结(对人格发展起重要作用),阉割焦虑,对父亲的自居作用;强有力的超我取代几乎完全解除的俄狄浦斯情结;女孩:阴茎嫉妒,俄狄浦斯情结发展为获得阴茎的企图,逐渐认识到俄狄浦斯欲望是自我挫败的;对母亲的自居作用;弱小的超我取代了部分解除的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时期形成超我。潜伏期:(6-11岁)性感带消失,停息,弥散并未聚集在特定区域性器期的创伤引起性冲突的压抑,性冲动转移到学习和充满活力的游戏活动中。随着儿童在学校获得更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对社会价值的内化,自我和超我继续不停地发展。两个原因:父母对幼年性活动的压抑;种系发生的天赋—图腾与禁忌—彻底的压制;本能依然存在,被升华,自体性欲导致同性小群体形成。生殖器:(12岁以后)生殖器在性感带占主导地位;自恋转向异性恋;人格(人格发展的两个方面: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力量的发展)走向成熟。2)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发展主题:建立自我同一性(一生的任务)定义:同一性: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最重要方面前后一致的及较为完善的意识,也就是个人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划分依据:以生物、心理和社会的三个方面作为发展的动力,随年龄的变化而面对不同的问题并解决为依据。为什么是这个依据?因为同一性是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所以在多方面的整合中自然存在各种问题,而每个阶段又具有主要的一个问题。发展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相依性:信任感的核心。体验:希望的实现。相当于口唇期。重要关系:母亲自主对羞怯或疑虑(1-3):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意志的实现。相当于肛门期。重要关系:父母主动对内疚(3-6):获取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三我之间开始出现一同平衡。游戏期:角色游戏,共同游戏。相当于性器期。重要关系:家庭的影响勤奋对自卑(6-12):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勤奋与“工艺白痴”的区别。(自卑感:一个人感到无价值的倾向不断增强,可以成为性格发展的致命因素。)相当于潜伏期。重要关系:教师与同伴的力量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退化。(自我:理想与现实的协调)青年期人格建立的7个前提:1.时间前景对时间混乱(急躁,拖拉)2.自我肯定对冷漠无情(缺乏信心)3.角色实验对消极同一性(不能认识自己或超人感)4.成就感预期对工作瘫痪(对成就感不抱期望)5.性别同一性对性别混乱(疏远异性或性生活随便)6.领导的极化对权威混乱(盲目犯上,盲目服从)7.思想的极化对观念混乱(信仰危机)合法延缓期:重要关系:社会群体、领导者榜样体验:忠诚的(合法的)实现同一性危机的症状:(1)回避选择,麻木不仁(2)人际关系不能建立良好的,对人距离失调(3)空虚、孤独、迫切感,充实的时间意识消失(4)勤勉性的弥散,不能专注于学习和工作(5)对他人的评价特别敏感,以病态防御抵御他人的批评(6)自我否定、破坏、攻击或自毁自灭亲密对孤独(20-40):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同一性巩固的基础上,共享的同一性。重要关系:友谊、性、伙伴繁殖对停滞(40-65):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繁殖—创生、创造)体验:关怀的实现(假亲密:童年经验,文化价值观)。重要关系:工作与家庭的角色自我整合对绝望(65-死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三个超越:社会角色、疾病、死亡)体验:智慧的实现。自我整合:导致对生命的一种超然的哲学智慧。重要关系:“人类”、“我的同类”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主题:关注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就是重建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从环境中吸收的,不是预先在儿童头脑中形成的,随着儿童的成熟随时出现的。而是由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他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的。不是儿童知道了什么,而是他们怎么知道的。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心理、智力、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划分依据:依据儿童具有的运算能力,知识水平,逻辑性为划分依据。为什么是这个依据?因为个体依靠主动构建来使内部与外部达到平衡,从而促进智力发展,进而促进个体发展。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婴儿依赖行为图式探索和理解周围环境前运算阶段(2-7)儿童能够在符号水平上进行思维,但还没有使用认知操作。具体运算阶段(7-11)儿童获得了认知操作能力,能够对客观事物和经验进行更有逻辑的思考。形式运算阶段(11以上)个体开始更加理性和系统地去思考抽象概念和假设命题。4)维果斯基:主题:社会文化历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定义:心理活动是心理机能的直接形式的改造和通过符号系统对间接形式的掌握。文化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决定性因素,文化是人的社会生活和活动的产物。心理发展就是再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从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划分依据:依据每个年龄段主导的活动划分。为什么是这个依据?因为该学派强调社会文化历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社会活动起关键作用。发展阶段:主导活动阶段(达维多夫):直接的情感性交际活动(0-1)操作实物的活动(1-3)游戏活动(3-7)学习活动(7-11)社会交往活动(11-15)职业学习活动(15-17)2.理论之间的联系: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维果斯基虽然都划分了相似年龄阶段的发展阶段,弗洛伊德关注的主题是性欲而埃里克森的是同一性,前者着重于潜意识的本我,后者则是有意识的自我。皮亚杰强调全人类发展的阶段相似性,维果斯基则看重不同社会历史文化所导致的差异。3.各理论家独有的概念及解释: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我的平衡关系决定人格特点。本我:控制追求快乐的人超我:控制内疚或自卑感的人自我:控制心理健康的人将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以无意识本能力量作为发展动力)。发展中的异常:固着或滞留,退化。性驱力。强调早期发展对成人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埃里克森:把整个心理过程的重心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过程转移到自我过程。从无意识动机转向意识领域,从先天本能转到现实社会关系之中,把人格发展看做是终生的任务。双向发展:成功与失败;乐观主义精神(阶段补偿);毕生发展观。皮亚杰: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同化:将我们对新经验的感知整合到我们已有的体系中的过程。我们抵制变化甚至可以使我们的感知“屈从”,以适合现有的体系。导向结构的稳定。顺应:新的经验要求变化,这使我们修正并丰富知识体系中的结构。导向图式的增长。
本文标题: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746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