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心理学和大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一、什么是心理学(一)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即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和外显行为的科学。(二)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心理学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科学性质的双重性质的学科。二、心理学研究的内容: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心理过程2.情绪和情感过程: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理智感、美感3.意志过程心理现象: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一)认知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特点及其规律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最简单的认知。感觉是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是认知过程的开始,是复杂认知的基础。感觉的产生与发展的特点与一般规律:(1)刺激强度;(2)感觉的适应现象;(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4)感觉的对比;(5)不同感觉的补偿作用。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在感觉属性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多种感官及经验的作用,能把某个事物的多种属性联合起来,形成对事物完整的认知。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称为观察,它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3.记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基本环节。再现包括再认和回忆: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心理过程;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记忆结构的三个子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4.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两个特征:间接性(医生通过量体温脉搏,断定病人某一器官状态);概括性(概念定义法则都是思维概括的法则)5.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两个特征:形象性和创造性。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条件。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创造性学学习的必要条件。6.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两个特征:指向性(方向)和集中性(强度)。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二)情绪和情感过程: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情绪情感的功能:(1)适应功能;(2)动力功能;(3)组织功能;(4)沟通功能。(三)意志过程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对行为的调节有发动和抑制两个方面。【个性心理】(一)个性倾向性:个性中的动力系统,是最活跃的因素,对其他心理活动,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方向性和制动性作用。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需要是基础。马斯洛(美)需要层析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是从需要转化而来的,兴趣是需要、动机的特殊表现形式,信念、理想、世界观则是在需要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但是最高层级和最核心的部分,制约一个人所有的心理活动。(二)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又是前提,三者相互促进。遗传素质、早期经验、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制约着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霍华德·加德纳(美),人的才能是多元的,除了语言和逻辑数理智力,还有身体运动、空间、音乐、人际交往、自我认知、自然观察以及存在智力。气质:盖伦(罗马医生)提出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性格: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个性是心理特征的核心。性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是性格的自然前提,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三、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诞生】·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灵魂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16世纪以前,还没有出现心理学这一名词。·1590年,德国哲学家葛克尔首次用心理学这个词标明他的著作以及德国哲学家沃尔夫所著《理性心理学》、《经验心理学》问世,心理学一次才得到公认和流行。·19世纪中叶,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教授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发展】(一)学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德),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意识的构成成份。·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美),杜威、安吉尔,意识的作用和功能。·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美),反对研究意识(极端),主张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托儿曼、赫尔、斯金纳和班杜拉修订极端做法。·4.格式心理学,又称完型心理学,产生于德国,发展于美国,创始人为惠特海默、考夫卡和科勒,不同意构造的心理元素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注重知觉原理的研究,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了解知觉、解决问题、分析社会行为的一种思维方式。·5.精神分析心理学,19世纪后期,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重视异常行为研究和强调研究无意识现象。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20世纪30年代以后,各学派相互吸收融合,新的社会思潮出现。(二)发展方向·1.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马斯洛、罗杰斯,强调把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强调人的潜能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2.认知心理学,美国,奈塞尔1967发表《认知心理学》,标志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只要研究高层次的思维策略和初级信息加工的关系,研究人们对信息的获取、编码、储存和提取的加工过程。·3.生理心理学,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研究方法主要有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和生物化学法。·4.认知神经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的发展。心理的实质和心理的研究方法一、心理的实质·唯心主义:心理是脑之外的,不依赖于脑而独立存在的一种东西,是灵魂和“宇宙精神”的绝对存在。[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唯物主义: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是第二性的,是物质派生的。[脑为元神之府]·辩证唯物主义: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一)人的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反映: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最低级的反映形式叫感应。感应:有机体对有直接生物意义的刺激的反映形式。植物的向阳性。心理反映形式:与感应性有本质区别,在动物个体的生活经验中获得,是对信号刺激的反映活动。感觉(个别属性)--知觉(整体)--具体思维(不同客体的复杂关系)(二)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社会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四)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印象(五)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人通过实践活动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对周围世界的改造与影响)二、大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处在自然状态下的被试者的语言、行动、表情等外部表现。优点:简便易行,适用范围广,材料真实;缺点:很难获得需要的材料,花费时间较长。2.实验法:有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实验室实验:结果精准科学,但使被试者情绪紧张;自然实验法:情境中,主动严密,最适用。3.调查法:搜集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明确研究的课题和需要调查的材料,估计可能出现的外来因素,取样有代表性。4.测验法:借助测量工具。5.个案研究法:一种古老的研究方法,对单一研究对象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法使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6.定性研究方法:对事物的质的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大学心理学与大学教育一、大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大学心理学研究的是高校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在学习、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中产生的心理活动运行的机制和基本规律。二、大学心理学的任务描述行为—解释行为—预测行为—控制行为—改善行为三、学习大学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发展个性3.有助于维护师生心理健康4.有助于教师自我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5.有助于提高高校管理效能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个体心理的发展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与特点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整个反映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个体身心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与不可逆性。3.不平衡性。4.个体差异性。5.发展的关键期。二、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一)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二)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三)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三、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一)自然成熟理论美国,格赛尔:支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和学习。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发现,在个体的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于最终的结果没有多大作用。准备成了解释学习的关键,成熟是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二)精神分析理论1.奥地利,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阶段):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五个阶段:口唇期(0-1),肛门期(1-3),前生殖器期(3-6),潜伏期(6-11),青春期(11-13)2.美国,艾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心理社会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自主感与羞怯感,主动感与内疚感,勤奋感与自卑感,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11-18),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繁殖感对停滞感(25-60),完善感对失望感(老年期)。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个体心理发展不是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既连续,又分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2),形式运算阶段(12-15)。教育含义:强调活动法和自我发现法。儿童认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平衡化,引导儿童认识他自己观点的错误所在,以引起儿童认知结构内部的不平衡,从而亲戚认知结构的变化,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一)大学生认知发展特点1.认知过程: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基本上达到成熟。观察力的特点:一是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二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三是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四是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五是个体差异性;想象力的特点:一是具有丰富性和深刻性;二是有意识想象占主导地位,再造想象更趋完善和精确,创造性想象也有很大的发展;三是越来越关注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思维力的特点:一是形式思维逻辑已趋完善,辩证思维逻辑初步发展。二是再造性思维已趋成熟,创造性思维初步发展;三是独立性和批判性不断增强,但仍片面性和主观性等问题;四是理论思维水平不断发展而实践思维相对较弱。2.认知结构:个人在感知及理解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包括认知器、认知策略、知识经验及元认知控制、元认知后控制和直觉反馈控制。元认知: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中小学、大学、成人)认知策略:多种简单而有效的策略、逻辑结构、问题的复杂背景。(中小学、大学、成人)知识经验库:个体解决问题策略的依据。知识经验与社会经验。(二)促进大学生认知发展的教育对策1.加强多边协作,形成大学生认知促进的合力(政治辅导员、任课教师、社团)2.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教育,培养大学生自我认知发
本文标题:大学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774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