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闽剧传承研究性报告2.0
闽剧传承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福州高级中学导师:陈悦成员:高一(3)林婧曾雨晗叶芷玲黄佳琦陈诺王雨薇黄佳颖二零一七年六月目录一、前言.………………………………………………………..1二、结题报告……………………………………………………2三、心得体会……………………………………………………16一、前言在形形色色娱乐休闲方式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最常接触到的就是手机、电脑、电视等高科技电子产品,互联网的便利带着人们穿梭千里感受了中外各色文化,有不少人经常聚在一起谈论外国电影、电视剧,或是真人秀等新兴产业,但是很少有年轻人能聚在一起谈论本土闽剧。在一些公园、剧院等,也鲜有年轻人能驻足欣赏闽剧。闽剧是福建省的优秀文化,可是身为福建人的我们对闽剧有多少了解呢?有几分热爱呢?我们小组想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呼吁大家重视我们的闽剧文化。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刻认识,切实体验了闽剧文化,还在不断努力,团结一致的过程中,收获颇丰。研研究究性性学学习习课课题题研研究究结结题题报报告告[课题名称]福州闽剧传承课题研究[年级班级]高一年级(3)班[课题组长]林婧[小组成员]曾雨晗叶芷玲黄佳琦陈诺王雨薇黄佳颖[指导老师]陈悦老师[内容摘要]一、什么是闽剧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地方戏曲之一。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它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2006年5月20日,由福州闽剧院申报的“福州闽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剧现存传统剧目1300多种,较有影响的为:《炼印》、《衩头凤》、《荔枝换绛桃》、《渔船花烛》、《夫人城》以及现代戏《海上渔歌》等,《炼印》已摄制成影片。闽剧的角色分行,早期较简单,儒林班、平讲班行当由生、旦、丑三个角色构成三小戏,后来吸收徽班、京剧的分行,角色渐趋完整,增加到七个,曰七子班,再到九个,称九门数。随着行当的细致化,又逐渐发展为十二角色,有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贴、末、杂等,相当齐全。生行分老生、小生;旦行分花旦、彩旦、正旦、青衣、丑旦、泼旦、老旦、武旦,净行分大花、二花,丑行分文丑、武丑、短衣丑等。闽剧的火焰,又叫火彩,也是闽剧舞台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以撒出松香粉,通过夹在手指间的纸叠火扇头部的火苗,形成火焰,为剧情中的鬼魂行踪、火烧、火战场面增添气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闽剧在继承传统舞台美术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创造,舞台面貌又有了很大的新的变化。[摘自·百度百科]二、福州本土人对闽剧的了解状况小组调查情况如下表十分了解比较了解略知一二完全不懂总计12岁以下0%1%21%78%100%13~25岁1%3%41%55%100%26~38岁5%8%64%21%100%39~51岁5%10%55%20%100%51岁以上30%20%40%0%100%调查问卷结果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福州本地的大部分年轻人对于闽剧的了解都微乎其微,甚至有人只是知道有闽剧这个剧种的存在,而中年人大部分了解闽剧,相比之下,老年人对闽剧的了解程度较深,有的老年人喜爱闽剧甚至会唱闽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年轻人很少接触闽剧,对闽剧的了解基本上来源于长辈;中年人有部分人曾看过闽剧表演,从长辈口中了解闽剧的人很多;老年人大部分都看过闽剧表演,并且经常观看,对闽剧的喜爱程度最高。三、闽剧历史沿革闽剧历经400多年的沧桑,而今沐浴在改革开放这一大气候、大环境中,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福建省实验闽剧院自1953年成立以来,已经整整53个年头,岁月的洗炼,使剧院的发展令人瞩目,取得的骄人成绩,为闽剧艺术写下了辉煌的篇章。50多年来,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创作演出了许多脍炙人口、观众喜闻乐见的经典剧目,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赞誉。整理改编以及创作的《炼印》、《荔枝换绛桃》、《六离门》、《陈若霖斩皇子》、《贻顺哥烛蒂》等剧目,历经数十年的观众检验,已经成为闽剧的经典保留剧目。新时期以来,剧院在加强剧本创作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二度创作水平,推出《贬官记》、《曲判记》、《卓文君》、《潘金莲》、《花轿错》、《不了情》、《冯梦龙断案》、《梅玉配》、《孙尚香》、《金圣叹快事》等优秀剧目。1997年创作晋京演出的《贬官记》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七届文华奖——“文华新剧目奖”等大奖,又被入选为2002—2003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被誉名“闽剧泰斗”的郑奕奏等为代表的老一批闽剧表演艺术家,曾三次晋京献演,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和赞誉嘉勉。近三十年来,又涌现了以林瑛、黄愿亭、朱善根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演员、编导、音乐、舞美专家,而且培养出以陈洪翔、陈琼、周虹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艺术水准高和有表演天赋、潜质好的年轻演员,实现了老中青演职阵容的完美结合。2002年6月,陈洪翔主演的《水牢摸印》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地方戏曲精品折子戏评比展演暨戏曲青年演员大奖赛”荣获一等奖,2004年22日晚,在领衔主演闽剧《贬官记》中对闽剧小生行当的创新和突破,出色地塑造了崔云龙形象,而荣登第15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榜首。2005年10月,28岁的陈洪翔荣获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1年在中国剧协主办的“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比赛”中,福建艺校省闽剧班学员张学勋在闽剧折子戏《说媒》中饰演马贻顺,荣获专业组金花称号(奖),并佩金牌一枚。王锦在《甘国宝与王莲莲》中饰演王莲莲,获专家组金花奖,并佩金牌一枚:林珊在《武松打店》中饰演孙二娘,获专家组银花奖,并佩银牌一枚:邱津京在《陈杏元和番》中饰演陈杏元,获专家组银花奖,并佩银牌一枚。2002年7月26日在江苏扬州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比赛”中,曾辉在闽剧折子《忆十八》中扮演梁山伯:游敏在《小上坟》中饰演肖素贞,二人均获得专业组金花奖称号,并佩金牌一枚。2003年第七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比赛”,傅晓冰以《龙宫借宝》折子戏荣获专业组金花奖,并佩金牌一枚。福建艺校省闽剧班连续三届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比赛”活动中获奖,共获得五枚“金花”和两枚“银花”奖牌。在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剧院曾多次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和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访问演出,获得了广大观众的高度赞誉。被海外乡亲们称为“文化使者”,闽剧被称为“所看到、听到的最喜爱、最好听的乡音。四、闽剧的近况近20年来,是剧院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发展阶段,不仅培养出以林瑛为代表的一批一级演员,而且涌现出大量颇具艺术天赋和表演潜质的青年演员,实现了老中青阵容的完美结合。同时,编导、音乐、舞美各部门也涌现了一批高级人才。艺术家们推出很多精品剧目,如《贬官记》、《冯梦龙断案》、《荔枝换绛桃》、《曲判记》、《卓文君》、《潘金莲》、《花轿错》、《不了情》、《钻石》等作品,赢得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誉。尤其是《贬官记》,1997年晋京演出,荣获文化部第七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表演奖,还获得福建省第二届百花文艺奖特别荣誉奖。近几年,剧院多次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演出,盛况空前,被旅居海外乡亲称为“文化使者”。他们说:我们从最喜爱的福州歌(指闽剧)中听到了浓浓的乡音,感受到了深深的乡谊,看到了祖国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剧院现有主要艺术家:林瑛(院长,已退休):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品《潘金莲》、《梅玉配》、陈新国:国家一级作曲,代表作品《贬官记》、《荔枝换绛桃》、黄愿亭: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品《曲判记》、《陈若霖斩皇子》、朱善根: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贻顺哥烛蒂》、《贬官记》)、周虹(新任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贬官记》、陈洪翔(新任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贬官记》五、有关保护闽剧的提案林瑛院长在2005年1月18日在省政协第九届三次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提案全文刊登如下:闽剧,福建五大剧种之一,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我省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现就闽剧该如何保护这个严峻的课题,向大会提案:第一提案:保护四百多年闽剧刻不容缓近些年来,在对闽剧遗产的挖掘、抢救、研究和保护工作中,我们虽然成立了省闽剧艺术研究会,集中研究、挖掘剧种的文化、传统和内涵,如闽剧有形的表演艺术、编剧、整理经典传统剧目、音乐风格、作曲、语言、曲牌、舞美个性等这方面富有地方特色价值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对闽剧名老艺术家们在各个时期的创作、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许多宝贵的闽剧艺术史料,如影像、唱片和一批濒于失传的不同流派经典折子戏的剧目、名家名段、精品唱段及表演艺术珍贵资料等,就如何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研究、保护和整理过程中,由于经费的短缺受到限制,无法对这些闽剧艺术无形的资产予以保留。眼下一些闽剧老艺术家逐渐过世或年事已高,一旦流失就无法挽回,给闽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如果现在不保护,那么,闽剧就有面临消亡的危险。因此,抢救和保护闽剧已迫在眉睫,急需各级政府的重视并在资金上有专项的拨款,将闽剧珍贵艺术史料制作音配像或像配音予以保留。第二提案培育闽剧演出市场政府要加大经费扶持地处福州五四路中段208号的福建省闽剧艺术中心,自2002年10月26日落成后,为培育闽剧演出市场,要拿出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节目定期在中心演出,但眼下市场经济的商业行为和严酷市场经济竞争,让我们每演一场就亏一场。原因是这十几年来闽剧很少在城市演出(城市没有演出剧场),我们都在乡下演出,使得一些演出质量很差的民间草台班乘机占领了城市演出市场。一些城市观众甚至不懂得现在省里还有省实验闽剧院,既便福建省闽剧艺术中心已落成二年时间,观众知道的也很少。每当剧院花费人力、物力和经费排演一场戏,还在媒体上做足宣传,而且演出时售票价格也很低,还是引不来观众来看戏,城市观众有看白戏的习惯。为让闽剧真正占领城市舞台,提高闽剧演出市场综合竞争力,需要政府的扶持,做到有观众要演,没观众也要演,培养了—大批真正掏出钱来买票的闽剧观众,特别是培养年轻的观众,使闽剧成为福州大众喜欢的艺术。在拓展闽剧演出市场,培养年轻的观众中,不得不对当今有的年轻人一入学校,就开始提倡讲普通话或委婉禁止学生说方言做法提出质疑,学生失去说方言的士壤,也丧失的是地方戏(闽剧)生存的发展空间。一份市晚报的调查是这样的——福州有九成以上高三学生没有看过闽剧,这些因素,使当今一些年轻人或中学生对闽剧产生不了解的原因。呼吁各级政保护方言文化,使福州方言不至于泯灭,特别在投入地方剧种的经费上的扶持。目前虽然省里在经费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地方剧种的生存和发展等方面仍存在问题。第三提案建福州人文景观标志福建省闽剧艺术中心己成为为福州市民唯一观赏闽剧的艺术的殿堂,“中心”从2002年11月—2004年12月二年内,共演出闽剧、歌舞等节目计百来场。“中心”良好的演出环境和知名度的与日俱升,广大的榕城市民、戏迷和来此演出的艺术团体殷切希望“中心”路口能否设一个标志,给来此演出的艺术和观摩的宾朋带来便利。据我们实地考察:我市最繁华的五四路中段这条区域,具有象征性的标志几乎没有。察看历史文献记载,这一带的“温泉城”作为闽都福州的别称,在五代后唐明宗天成五年(丙戌)公元926年间,闽王王审知建城时就有“汤池”的古三座温泉,距今有千余载历史。古三座“金汤”文化在福州历史上有着非常显赫的声名与标志。地处福州五四路208号的福建省闽剧艺术中心,正处在“玉池金汤”古三座古迹之间,现在这里是高楼林立,过去的遗迹已经不复存在。能在这里建造一个“古山座”牌坊,让人们不要忘记,福州不仅“古榕树、三山两塔、三坊七巷”等,温泉也是福州值得骄傲的一个资本——“福州温泉甲天下”之誉。为此,请求在省闽剧艺术中心大路门口(国际大厦与华城国际、华都购物广场的中间这条市政管理的路面上方)建—个“古三座”牌坊,给远道而来的宾客多了一个福州标志性建筑。今后,我殷切希望保护闽剧,需要全社会支持;让闽剧艺术
本文标题:闽剧传承研究性报告2.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883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