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
1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镇化质量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创新项目组项目首席专家:魏后凯报告执笔:魏后凯、王业强、苏红键、郭叶波数据整理:郭叶波、王业强、苏红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2013年3月2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镇化质量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创新项目组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截止2012年底,中国城镇人口达到7.12亿,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2.57%,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从城镇人口、空间形态标准来看,中国整体上已进入到初级城市型社会;但从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城乡协调标准看,目前中国离城市型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也就是说,中国城镇化质量并没有与城镇化水平同步提高,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不匹配。今后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提高城镇化质量,把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新要求,亟需我们明确界定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内涵,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中国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明确各地区城镇化的差距和改进方向,从而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城镇化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在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对城镇化质量评价进行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启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城镇化质量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对中国城镇化质量状况进行系统深入的综合评价研究,探讨城镇化质量提升的战略路径和具体措施。本报告为该项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二、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从经济结构变迁看,城镇化过程也就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魏后凯,2005)。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数量相对应,是反映城镇化优劣程度的一个综合概念,包括在城镇化进程中各组成要素的发展质量、推进效率和协调程度,它是城镇化各构成要素和所涉及领域质量的集合。首先,城镇化质量是与城镇化数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数量表现在城镇数量、城镇规模、城镇化速度、人口城镇化率等方面;而城镇化质量反映的是既定城镇化数量情况下所能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求的优劣程度。其次,从本质内涵上讲,城镇化质量包括城镇自身的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的效率和城乡协调发展程度三个方面。其中,城镇自身发展质量是城镇化质量的核心内容;城镇化推进效率,是城镇化质量的基础和前提;而公平协调的城乡关系则是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保障。综合评价城镇化质量,既要考虑城镇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收入增长效应、人力资*项目首席专家:魏后凯;报告执笔:魏后凯、王业强、苏红键、郭叶波;数据整理:郭叶波、王业强、苏红键。3本效应、环境效益、就业效益等诸多好处;又要考虑推进城镇化所付出的劳动、资本、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成本代价。既要考虑城镇化推进的效率问题,也要考虑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公平问题。因此,城镇化质量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第三,从空间载体来看,城镇化质量既包括城镇化核心载体(主要指城镇化地区)的发展质量,也包括城镇化域面载体(主要指乡村)的发展质量,还包括两者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第四,从构成要素看,城镇化质量又可分为人口城镇化质量、经济城镇化质量、社会城镇化质量和空间城镇化质量。其中人口城镇化质量,是以外来农民工的市民化、城市郊区农民的市民化以及原住市民的再市民化,低成本、高效、有序推进,城乡人口均衡发展为表征;经济城镇化质量,以城乡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经济集聚高效发展、低碳绿色发展为表征;社会城镇化质量,以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健全、社会和谐为表征;空间城镇化质量,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表征。三、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基于上述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在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中,不仅要考虑城市发展质量,还要考虑城乡协调程度;不仅要考虑城镇化带来的文明成果,还要考虑为此付出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代价。为此,本评价遵循代表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原则,从城市自身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城乡协调程度等三个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鉴于市民化统计数据的缺失,在下一步研究中,我们将把如何度量市民化问题作为重点,以进一步提高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本次评价采用全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①2010年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为各省区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各城市统计公报、“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等。评价数据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正向指标,标准化值=实际值/目标参考值,当实际值大于目标参考值时,令标准化值=1。逆向指标,标准化值=目标参考值/实际值,当实际值小于目标参考值时,令标准化值=1。对于适中型指标,采用阶段阈值法。其中,目标参考值的选择方法:正向指标取样本最大值,逆向指标取样本最小值,适中指标根据国际经验和国家相关规定选择标准值。样本最值的选择先考察该指标的前10位整体分布情况,如果分布相对集中,则直接取最值;如果分布比较分散,则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表1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三级指标指标类型指标权重(%)城市发展质量指数(40)经济发展质量(30)全市人均GDP20正向全市非农产业比重20正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正向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20正向市辖区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20正向①2010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共287个,其中,拉萨市因相关数据不足未包括在评价分析中。4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三级指标指标类型指标权重(%)社会发展质量(35)城镇恩格尔系数25逆向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比重25逆向科教文卫:#市辖区人均财政科技支出6正向#市辖区人均财政教育支出6正向#市辖区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6正向#全市千人拥有病床位数7正向基础设施:#市辖区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8正向#市辖区万人互联网用户数8正向#市辖区人均生活用水量9适中空间发展质量(35)生活:#市辖区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比重17适中#市辖区人均居住面积18适中生产:#市辖区人均道路与交通面积18适中#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比重17适中生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7正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正向#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8正向#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正向城镇化效率指数(30)经济社会效率(50)单位劳动力实现的GDP25正向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的GDP25正向单位建成区面积实现的GDP25正向单位建成区面积吸纳的城镇人口数量25正向生态环境效率(50)单位GDP的耗电量33逆向单位GDP的耗水量33逆向单位GDP的SO2排放量34逆向城乡协调指数(30)收入消费协调(25)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50逆向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值50适中公共服务协调(25)市辖区与全市中小学师生比的比值33适中市辖区与全市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的比值33逆向市辖区与全市人均床位数之比34逆向四、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结果1.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质量基本情况总体来看,城镇化质量表现出比较显著的地区特征和规模特征。城镇化质量的地区特征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的城镇化质量指数显著高于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这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通常城镇化质量也较高,经济发展相对落5后的地区城镇化质量也较低(见图1)。表2显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城镇化质量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5419、0.4860、0.4632、0.4643。从城镇化质量指数排序情况来看,前20位中有17个东部城市(占85%),仅有1个东北城市和2个西部城市;而在后20位中,只有3个东部城市,有8个中部城市(占40%)和9个西部城市(占45%)。图1城镇化质量指数分地区直方图表2分地区、分规模城镇化质量指数统计分类城市数城镇化质量指数均值标准差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地区分类东部地区870.54190.08130.52620.37860.7763中部地区810.46310.04800.45720.36550.6067西部地区840.46440.06080.46030.32140.7054东北地区340.48600.05350.47240.41480.6265规模分类超大城市280.59200.08100.60870.46680.7763特大城市310.53680.07120.53990.41480.6889大城市870.48250.05510.47180.37860.6263中等城市1120.46800.06030.46180.32140.7054小城市280.44960.04070.44100.33770.5177全部地级市2860.49020.07260.47350.32140.7763注:城市规模按《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0)城区人口分类。分地区数值为各地区城市指标的平均值。分规模数值为各种规模城市指标的平均值。城镇化质量的规模特征主要表现为城镇化质量指数较高的城市大多为人口规模较大的.75822.0224.8026.0653.0332.781.516.5054.5054.27143.5297.3297.0572.4431.086.2714.52352.3567.5917.3292.3561.047.5235.26177.767.763.881.2931.2930246802468.2.4.6.8.2.4.6.8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核密度城镇化质量指数6城市(见图2)。这是因为大城市往往集聚更多的资源,从而在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等方面对城镇化质量提升的贡献较大(见图2)。表2显示,人口200万以上、100-200万、50-100万、20-50万、20万以下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5920、0.5368、0.4825、0.4680、0.4496。从城镇化质量指数排序情况来看,前20位的城市中有11个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占55%),另有5个100-200万的城市(25%),1个50-100万的城市,3个20-50万的城市;后20位的城市中有15个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占75%),5个50-100万的城市(占25%)。图2城镇化质量指数分规模直方图表3显示了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质量指数排序的前20位和后20位情况。从前20位来看,深圳市、北京市、上海市分列前三位,这三个城市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其城市发展质量、城镇化效率和城乡协调程度三个分项指数排序均比较靠前。克拉玛依市和东莞市的三个分项指数也均处于全国前20位,这两个城市的综合指数分列第4和第7位。佛山市和中山市分列第5和第6位,城镇化效率指数和城乡协调指数均处于全国前20位,但城市发展质量指数不高,未来推进城镇化应着力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其他城市中,厦门市、苏州市、无锡市、大连市、青岛市、杭州市等城市发展质量指数较高,其城镇化质量指数也较高;东营市等城镇化效率指数较高,南京市、舟山市、乌鲁木齐市等城乡协调指数较高,其城镇化质量指数也较高。前20位城市中,一些城市的部分分项指数值较低,比如广州和杭州的城乡协调指数、乌鲁木齐的城镇化效率指数,这些城市需要根据各自的薄弱环节寻求城镇化质量提升的路径。城镇化质量指数处于后20位的城市主要是一些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这些城市在城镇化质量三个方面均相对薄弱,其中有6个城市的城市发展质量指数在后20位,4个城市的城镇化效率指数在后20位,13个城市的城乡协调指数也处在后20位,这表明城镇化质3.1413.9262.3567.8522.356.78521.572.8374.9656.38
本文标题: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95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