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高二历史古代史练习中国历史部分
1历史(第13周周练)(2017.5.8—5.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周襄王即位不久,他的弟弟王子带就联合戎、狄赶走了周襄王。后来晋文公诛王子带,迎周襄王复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的地位衰落B.诸侯维护天子权威,中央集权得以强化C.诸侯势力发生分化,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礼乐制度趋于瓦解,诸侯僭越天子职权2.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A.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B.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C.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D.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3.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种现象说明A.分封制在秦汉以后仍然长期存在B.郡县制不能完全解决地方行政的弊端C.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汉后受到削弱D.郡县制大大地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4.宋朝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诏书)方式颁布执行,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皇帝自宮内直接发出批示,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这种设计A.使宋代君主权力受到相权的严重制约B.表明宋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相当完善C.有利于政府各部门分工合作提高效率D.使皇权受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制约5.邓嗣禹曰:“(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吕思勉曰“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二者均认为科举制A.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B.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C.延续时间长且不断发展完善D.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徇私舞弊之弊6.朱元璋说:“朕常患下情不能上达,得失无由以知,故广言路以求直言。其有言者,朕皆虚心以纳之。尚虑微贱之人,敢言而不得言,疏远之士,欲言而恐不信。如此则所知有限,闻不广。其令天下臣民,凡言事者,实封直达朕前。”朱元璋的真实想法是A.实行“仁政”以缓和社会矛盾B.表达自己虚心纳谏的决心C.限制朝臣权力实现权力集中D.借鉴历史教训以维护统治7.“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表明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28.北宋时,“苏、湖、常、秀等州出米浩瀚,常饱数路,漕输京师。白杭、睦以东衢、婺等州,谓之上乡,所产微薄,不了本土所食。里谚云:‘上乡熟,不抵下乡一锅粥。’盖全仰苏、秀等州商旅贩运以足官私之用。”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扩大C.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提高D.重农抑商取得明显效果9.《盐铁论》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尉,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由此可见“铸铁官营”的弊端在于A.管理僵化,造成官吏腐败B.价格昂贵,加重农民负担C.产品低劣,影响农业生产D.原料匮乏,市场供应不足10.明代中叶以后……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所用的生丝,要从湖南运来;而松江的棉布业,又要靠山东、河南出产的棉花。这主要说明明中期以后A.涌现出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B.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开始打破C.出现了资财雄厚的豪商大贾D.生产部门间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11.据南宋吴自牧所著《梦梁录》记载:“杭城(杭州)食店,多是效学京师人”;“更有瑜石车子卖糖糜乳糕浇,亦俱曾经宣唤,皆效京师叫声”。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B.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C.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流D.文化情怀对商品经济的作用12.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出产“濮绸”闻名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已由农业转移到蚕桑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这种变化表明江南市镇A.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C.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松弛D.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日益增强13.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重点。无论国学还是乡学都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札(政治伦理)、乐(艺术教育)、射与御(军事体育)、书与数(基础文化知识)。从以上教育内容可知西周的教育A.重视儒家的人伦思想B.以提高平民素质为目的C.以贵族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D.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14.宋太祖在殿试时举人们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今肤躬临亲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这说明宋代“殿试”A.解决了豪门把持政权问题B.杜绝了科举的舞弊行为C.有利于寒门学子参与政权D.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15.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3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C.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D.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16.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A.汉代儒学的主张B.程朱理学思想主张C.陆王心学的思想D.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7.下图为苏轼所绘的《枯木怪石图》,他曾自题其画云:“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米芾也曾评论:“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对此叙述不正确的是A.儒学的精神影响了文人的绘画风格B.反映了作者不畏强权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C.集绘画、诗歌、书法、篆刻为一体D.具有崇高清远冲淡、追求格调神韵的意趣18.明中叶至清初,士人不仅参与小说的创作,还积极参与小说的传播。有的直接受雇于书坊,为其编撰、校订小说。如邓志谟是个多产的作家,在建阳(今福建省南平市辖区)书坊担任塾师,同时担任编辑工作,长达二十余年。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沦丧B.科举制度影响下降C.城市工商业的普遍繁荣D.文化的商业性趋势19.下图是刊登在明治二十八年(1896年)3月23号的《团团珍闻》上一幅名为《春帆楼会议》的漫画(图中人物为日本国民、春帆楼为中日条约签订地址)。该漫画主要反映了A.《马关条约》深受日本国民的高度关注B.日本上层人士支持日本政府侵略中国C.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4D.入侵中国是日本对外扩张的重要一步20.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在梁看来,中国之“大患”在于A.专制政治导致人民缺乏公民权利B.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C.社会矛盾激化致使统治危机加剧D.公民意识与民族意识严重缺失21.“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的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自认为‘为中国佬办了件大事’,但正如迈克尔·亨特已经挖苦地指出那样,美国人实际上无视中国的利益。”亨特的“挖苦”主要是基于该政策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迫使清政府沦落为洋人的朝廷C.实质扩大了列强侵华权益D.使中国民族工业陷于破产境地22.清政府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地方督抚称皇帝的诏令是被挟持下的“矫诏、乱命”,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并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对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从根本上避免了北方战事的发生B.发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C.导致了北洋军阀割据现象的形成D.反映了清廷中央威信的下降23.1937年3月,国民政府制定的《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甲案)》中明确规定:“作战期间,应有专门机关指导群众,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用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这份作战计划A.为即将爆发的抗战作了充分准备B.证明西安事变收到了预期的效果C.明确指出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性D.认识到抗日战争必将是持久战争24.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B.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C.已成为进行抗战的主要力量D.配合了国民党太原会战的进行5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2分)25.儒家思想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汉武帝几乎和秦始皇一样信奉法家思想,不过据说在其统治时期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三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地位正在崛起,在这个时候我们拿什么去跟世界对话?还是要拿中华文化与人交流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国学热”现象的升温……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如果我们只有这些东西,而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更能说明现实世界的理论和思想,我们的文化吸引力还是比较有限的。——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1)请写出材料一中所说的“改造了儒家思想”的汉代学者。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有何积极影响?(7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理学思想的主要主张。(3分)6(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代儒学复兴的背景。谈谈你对当代儒学复兴的认识。(4分)2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汉初功臣,多来自乡里田野。他们没有受过礼仪的约束,常饮酒争功,大呼大叫,甚至拔剑击柱。叔孙通看到刘邦有建立朝廷秩序的要求,便提出。起朝仪”。经刘邦同意,叔孙通从鲁征集三十人,加上刘邦左右的学者及其弟子百余人,参照秦仪,制订出新的朝仪。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贺,起用新定朝仪。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御史执法,举不加仪者辄引去。竞朝置酒,无敢谵失礼者。这一套朝仪,不只是一套仪式,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尊卑不同的封建等级。于是刘邦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封功臣和定朝仪都是刘邦开创帝业中的大事。——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汉初制定“新朝仪”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制定“新朝仪”的影响。(9分)727.民族观念的发展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具有关键的意
本文标题:高二历史古代史练习中国历史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022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