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教版自然地理学第五章(第六节)
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思考题:•1.名词:起沙风•2.风沙作用具体包括哪些作用?•3.风蚀地貌包括哪些类型?•4.沙丘的形态分类具体内容是什么?•5黄土的特征?•6黄土沟间地地貌中各种类型的概念和特点?•7黄土地貌中各种沟谷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1风沙作用•2风沙地貌•3黄土与黄土地貌1风沙作用•风是产生尘沙飞扬与风成地貌的主要动力。风成地貌发育的本质仍然是风力作用下的尘沙颗粒运动。1风沙作用•1.1风蚀作用•1.2搬运作用•1.3风积作用1.1风蚀作用•包括吹蚀和磨蚀两方面。•起沙风:当风力达到足以使沙粒移动的临界速度时的风。•影响因素:地表起伏、沙粒含水量多少、粒径大小•我国:0.1~0.25mm4m/s•0.25~0.55.6m/s•1mm7.1m/s1.1风蚀作用•起动风速与沙粒粒径的平方根成正比。不过,极小沙粒不易起动,起动风速反而更大。粒径d<0.1mm,上述的平方根定律就不复存在。小颗粒不易起动的原因:–①粒间内聚力大,–②持水性强,–③地面粗糙程度低。不同大小石英颗粒进入气流的起动风速(吴正,1987)1.2搬运作用•通过风沙流的运动实现。•风力作用下的绝大部分沙粒运动(沿地表的滚动和滑动)分蠕移、跃移和悬移。•下表列举了不同风速下蠕移沙量与跃移沙量的变化。可见,风沙运动中跃移沙量的比例较大,其原因在于空气密度小。•一般,跃移沙粒约占3/4,蠕移沙粒近1/4,悬移沙粒仅1%~5%。1.2搬运作用新疆莎车不同风速下的跃移沙量与蠕移沙量(吴正,1987)每分钟的跃移沙量每分钟的蠕移沙量(2m高处的)风速(m/s)每分钟的总输沙量(g)(g)(%)(g)(g)5.06.07.08.09.010.00.781.392.834.056.199.420.541.081.943.235.047.566978778081810.240.310.590.821.151.86312223201919平均--78-221.2搬运作用•总的输沙量(q,g/s),扎金诺夫(Zakinov,1969)的经验公式:q=0.160(V1.0-4.1)3•式中V1.0为1m高的风速(cm/s),4.1(cm/s)为起动风速,即总输沙量与实际风速的超过沙粒起动风速部分的三次方成正比。1.3风积作用•概念:当风力减弱或风沙流遭遇阻碍,风中挟带的沙粒沉降于地表的现象。•风成物质有:风成沙和风成黄土。•风成沙的特征:粒级在粘土与沙之间,粒度均匀,分选好,磨圆度高,矿物成分因地而异,堆积形态为各种沙丘。2风沙地貌•风沙地貌分为风蚀地貌和堆积地貌(风积地貌)。克拉玛依“魔鬼城”2.1风蚀地貌•2.1.1风棱石与石窝•风棱石-戈壁砾石迎风面经长期风蚀磨平而形成。•依据棱的数目,分单棱石、三棱石、多棱石等。2.1.1风棱石与石窝•石窝(风蚀壁龛)是陡峭岩壁上呈蜂窝状的凹坑。•小凹坑直径20cm左右,深10-15cm。•成因:首先是强烈的物理风化,岩面呈片状剥落,出现浅凹坑,其后是风携沙粒的钻磨。•有些海滨岩壁上也有这样的小凹坑,如果具有口小内大的特点,就是风携沙粒钻磨形成的。2.1.2风蚀柱与风蘑菇•风蚀柱、风蘑菇是风沙流磨蚀的产物。特别地因为气流含沙的浓度以下部为高时。所以常将孤立岩块磨蚀成上部展宽如帽、下部仅留支柱的“蘑菇”,甚至蚀去支柱后该磨盘样的岩块成了风动摇摆石。单个岩砾经风沙磨蚀后会成为似尖嘴猴腮的风棱石。2.1.2风蚀柱与风蘑菇风蘑菇、摇摆石2.1.3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风蚀洼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比较普遍,它的特点是开阔宽浅,暴雨之后暂时性地积水为湖,间歇性内流浅水湖。有的风蚀洼地底部有蒸发形成的盐盘。•风蚀盆地规模较大。风蚀洼地和干涸的河道2.1.4风蚀残丘与雅丹地貌•风蚀残丘是风蚀谷扩展之后残留的岩丘,高10-30m不等,以桌状平顶居多,也有成尖峰状的。甘肃金塔和民勤等地有砂砾组成的风蚀残墩。准噶尔盆地五彩湾2.1.4风蚀残丘与雅丹地貌•风城是水平岩层组成的风蚀残丘与风蚀残岗等,远远望去好似废弃的古城堡。不过,也确有废弃的古城堡遭受强烈的风蚀作用。罗布泊汉代仓城遗址2.1.4风蚀残丘与雅丹地貌•雅丹是风蚀垄沟的概称。•浅湖萎缩或干涸之后,出露的湖滩地面干裂,风顺裂隙吹蚀形成槽沟,有时其上口比底宽还窄,槽沟之间为鳍形垄脊。•塔里木的罗布泊区,风蚀槽沟深达十余米,长数十数百米,走向与主风向一致,当地人称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叫雅丹。2.1.4风蚀残丘与雅丹地貌雅丹(风蚀垄脊、土墩、风蚀沟槽、洼地)2.2风积地貌•风沙堆积地貌就基本类型而言则十分简单。•一是黄土,二是沙丘。全世界沙丘与黄土的分布(R.J.Chorleyetal,1984)*沙丘中不包括海岸沙丘。1.活动沙丘,2.固定沙丘,3.厚层黄土,4.可能有黄土或薄层黄土,5.150mm等雨量线(欧亚的等雨量线已省略)2.2.1沙丘及其形态类型•风积地貌主要指各种沙丘。•按沙丘形态与风向的关系,分为:•A.横向沙丘(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及复合新月形沙丘链)•B.纵向沙丘(沙垄)•C.多风向形成的沙丘(金字塔形沙丘、蜂窝状沙丘、格状沙丘、星状沙丘、反向沙丘)A.横向沙丘•沙丘走向与风向垂直或交角60°。•新月形沙丘是由沙堆演化形成的,特别是背风坡产生涡流和发展马蹄形的小洼地,导致沙丘的平面形态呈新月形,而丘脊呈弧形。A.横向沙丘•新月形沙丘的形成条件:•一是主风向稳定,•二是有稳定的沙源。•新月形沙丘最高可达30m,宽100-300m,迎风坡10°-20°微凸,背风坡接近自然休止角为28°-30°,有的可达36°。•新月形沙丘形成之后,迎风坡沙粒被风起动到背风坡落积,于是在沙丘内部发育倾向与主风向相反、倾角30°左右的略带弧凹的斜层理,与此同时出现沙丘的顺主风向的迁移。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的高度成反比,而与输沙量成正比,因而也与超过沙粒起动风速部分的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A.横向沙丘新月形沙丘的形成示意图(杨景春,1985)A.沙堆使近地面风速发生变化B.迎风坡受到风沙的冲击,并因上面风速增大而产生上举分力,背风坡产生涡流C.沙丘增高的同时,背风坡马蹄形洼地也增大D.形成典型的新月形沙丘A.横向沙丘角锥状沙丘利比亚星状沙丘A.横向沙丘•新月形沙丘的翼角彼此相连而成新月型沙丘链。阿拉善东南部的腾格里沙漠,有北东—南西走向的新月形沙丘链,它与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又多东南风有关。A.横向沙丘•巨型的复合新月形沙丘链称横向沙垄,长可达10-20km,高100m左右。横向沙垄表面常叠许多次级的沙丘链。相邻沙丘链间距1.5-3.0km,并由一些小新月形沙丘链分隔成一个个封闭洼地。B.纵向沙(丘)垄纵向沙垄指走向与起沙风风向平行或夹角30°。大沙垄上叠置小沙垄则形成复合纵向沙垄。B.纵向沙(丘)垄•中国敦煌鸣沙山的沙垄高达130m;塔克拉玛干的沙垄高50-80m,最长可达45km;北非的沙垄高100-200m,长数十公里。鸣沙山月牙湖C.多风向形成的沙丘•包括:金字塔形沙丘、蜂窝状沙丘、格状沙丘、星状沙丘、反向沙丘C.多风向形成的沙丘格状沙丘鱼鳞状沙丘2.2风积地貌海岸沙丘(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2.2风积地貌鄱阳湖沙山风沙丘2.2.2沙丘的移动•单位时间内沙丘移动距离为:•D=Q/rH•Q-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宽度的沙量;•H-沙丘高度;•r-沙的容重2.2.2沙丘的移动•中国沙漠沙丘的移动分为慢速、中速、快速三种类型。•慢速类型的沙丘移动平均每年不到5m,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的绝大部分,库姆塔格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大部分,乌兰布和沙漠东部和贺兰山以东沙地的绝大部分。柴达木盆地2.2.2沙丘的移动•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虽然属于裸露流动沙丘,但因沙丘高大而又密集,所以沙丘移动速度一般不超过2m/a。•中速类型沙丘移动速度5-10m/a。•快速类型沙丘移动>10m/a,主要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和东南边缘,以及河西走廊的民勤、金塔等绿洲附近的沙丘。3黄土与黄土地貌•3.1黄土•黄土是灰黄色质地均一的土状堆积。3.1黄土•黄土主要分布于大陆中纬地带。•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北纬34°-45°之间地带,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组成有名的黄土高原(海拔800-2000m),向东延布到辽东半岛滨海地带,向南扩展到长江以南,并被称为下蜀(黄)土。•黄土的一般厚度20-30m,最厚可达175-200m以上,总面积约63.5×104km2。3.1黄土•黄土的特征:•化学成分方面含有比较多的易溶盐类(CaCO3,3%-10%以上);•矿物成分方面高度混杂,多达数十种矿物,并有比较多的易风化不稳定矿物;•粒度成分方面高度集中在0.05-0.005mm粒级,以粉沙为主;•所含生物化石方面以耐旱草本植物花粉和耐干旱动物化石为主;•黄土结构方面松散,发育大孔隙和垂直节理,有湿陷性;•黄土的空间分布多位在干旱沙漠区的外围。3.1黄土粒级含量(%)地区>0.05mm0.05-0.005mm<0.005mm山东8.9564.725.7山西27.253.5619.09陕西30.5952.6117.00甘肃25.0556.3618.59青海柴达木41.9341.2516.81晚更新世马兰黄土的粒度结构3.1黄土•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倾向于认为大片黄土是第四纪风扬尘沙的落积,可与历史上的“尘暴”“雨土”相比拟,但仍有少数学者认为中国黄土是第四纪以来几个多水期的洪积冲积(张天曾,1993)。•另外,局部地点还确有粉砂岩风化残积的“黄土”,如长江三峡楚王台的黄土。3.2黄土地貌•黄土经侵蚀剥蚀后形成黄土区特有地貌类型,借用当地的名称叫“塬”、“梁”、“峁”、“坪”。黄土区的沟谷发育也比较特殊。•3.2.1黄土沟间地地貌•3.2.2黄土沟谷地貌3.2.1黄土沟间地地貌•黄土塬:是大面积的黄土(高原)平台。单个塬的面积可达2000-3000km2,塬面即为黄土高原地面,地面倾斜一般不到1°,边缘部分向外倾斜可增达5°,四周为短小支沟割入而呈花瓣状。如果两支沟源头十分接近,它们之间的窄长脊称“崾险”。塬3.2.1黄土沟间地地貌•黄土梁: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有的是平顶梁,宽几百米,长数公里,中间分水部位的纵向坡度1°-3°,两侧向外倾斜1°-5°,向下转为较陡(10°以上)的梁坡。有的称斜梁,沿梁脊有较大的倾斜和起伏,两侧的倾斜可达5°-10°,梁坡倾斜15°-35°。梁3.2.1黄土沟间地地貌•黄土峁:孤立圆穹状的黄土丘。若干黄土峁排列为和缓起伏的梁峁,有的概称为黄土丘陵。•黄土坪:是黄土区沟谷底部黄土覆盖的阶地或平台。峁3.2.1黄土沟间地地貌•黄土塬、梁、峁的相互关系是进一步流水侵蚀分割的产物,许多情况下,又与被黄土掩埋的基岩地形有关。•塬面上有时出现碟形凹地,直径10-20m,深数米,是地表水下渗、地面沉陷形成的,称黄土堞。•有时,由于地表水下渗在地面以下发生潜蚀作用,并导致黄土塌陷,形成深10-20m的竖井状陷穴和漏斗状陷穴,甚至陈列为串珠状陷穴,陷穴之间残留为黄土(天生)桥。塬边梁侧的沟谷中有时还有高十数米的黄土柱。3.2.2黄土沟谷地貌•黄土较易被流水侵蚀而发育沟谷,导致黄土区千沟万壑,地面支离破碎。降雨在平缓的黄土地面聚成许多细小股流,冲刷土层,形成交织穿插的纹沟。3.2.2黄土沟谷地貌•在稍陡的斜面上,细小股流再汇聚冲刷,形成大致互相平行的细沟,深0.1-0.4m,宽不足0.5m,长可达数十米,横剖面呈宽浅的V字形,上缘无明显坡折,谷底纵剖面恰与斜坡坡形一致。细沟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切沟,它的宽度与深度达1-2m,横剖面有明显的谷缘坡折,谷底纵剖面不但多陡坎,而且其坡度与斜坡坡面坡度也不再一致。切沟3.2.2黄土沟谷地貌•顺切沟的再下切侵蚀便发展为冲沟,显著特点是冲沟谷底纵剖面线呈下凹曲线,与凸形斜坡构成反照;沟头与沟壁均较陡;长可达数十公里,深可达百米;另外,黄土区冲沟沟头上方或沟床中常有一些深深的陷穴。冲沟的再发展,或者转变为谷缘不清、沟底平缓并有较厚堆积的坳沟,或者转变为受地下水补给的河沟
本文标题:高教版自然地理学第五章(第六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109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