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水产动物病害学》第七章病毒性疾病(讲稿)
2007年4月16日陕西金农“金农”工程一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陕西省建设部分)下篇水产动物病害各论王高学2014.10第七章鱼类的病害第一节病毒性疾病第二节细菌性疾病第三节真菌性疾病第四节寄生原生动物疾病第五节寄生蠕虫疾病第六节寄生甲壳动物疾病第一节病毒性疾病病毒的概念病毒是一类体积很微小,只能在宿主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主要特点:1.形态微小,一般在20-300nm。2.遗传物质为DNA或RNA,从无两者兼有。3.复制在活细胞内,并借助宿主细胞的某些成份进行。病毒的构成衣壳: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壳微粒:组成衣壳的蛋白质结构单位核心:核酸的内部构造囊膜:有些病毒外面包有含病毒抗原的脂蛋白包膜,也有宿主细胞的膜成分。水产动物病毒病主要特点1.潜伏期长,不易发现;2.发病快,不易控制;3.防治困难,无特效药;4.危害大,经济损失严重。防治措施1.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等;2.免疫增强剂3.水质调节我国水生动物主要疫病(鱼类病毒性疾病)一类水生动物疫病鲤春病毒血症(SVC)二类水生动物疫病草鱼出血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锦鲤疱疹病毒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斑点叉尾鮰病毒病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一、草鱼出血病(Hemorrhagediseaseofgrasscarp)1.病原1983年分离鉴定。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呼肠孤轮状病毒属(Reorotavirus)草鱼出血病病毒(Grasscarpreovirus;GrasscarpHemorrhagevirus,GCHV),(草鱼呼肠孤病毒)。二类水生动物疫病。1).病毒形态结构20面体球形颗粒,直径70—80nm,双层衣壳;无囊膜;外周有20个壳粒;基因组由11条双链RNA片段组成,总分子量为15.46×106u.2).病毒生化特性病毒酶活性最适温度为28℃,病毒耐酸(pH值3),耐碱(pH值10),耐热(56℃),复制部位在细胞浆,最适复制温度为25-28℃。2.症状和病理变化(1)体表病理特征体色发黑,有时在背部两侧出现两条灰白色带;鳃盖、鳍条和腹部体表充血、出血,严重时,口腔、眼眶、头顶部也可出血。(2)肌肉出血病理特征临床:大多数病鱼剥去鱼皮后,肌肉:点状或斑块状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红色。红细胞浸润:体壁骨骼肌纤维之间有大量红细胞浸润,肌原纤维断裂,呈变性和坏死变化。(3)内脏器官病理特征肠壁及肠道:肠壁、周边脂肪组织器官点状或丝状出血、充血。肠壁具韧性,肠内无食物,但很少充有气泡或黏液。上皮细胞肿胀,上皮与固有层剥离,部分破裂并脱落。肠腔中有大量红细胞、成片的肠上皮、纤维素样物质。肝、脾、肾、鳔壁等组织器官:点状或丝状出血、充血。肝:细胞发生颗粒变性、水样变性、脂肪变性,疾病严重时,局部肝细胞发生核溶解等细胞坏死变化。胰腺:细胞坏死(4)循环系统障碍贫血:血量减少;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减少1/2(1/4)左右;白细胞数是健康鱼40-60%,淋巴细胞低,中性粒细胞显著高于健康鱼。血管病变: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血管扩张充血和破损出血。形成血栓。小血管管壁广泛受损激活凝血因子,凝血形成微血栓。代谢障碍:微血栓和血液淤滞,阻闭局部微循环,氧和营养物质不能正常供应,代谢废物也得不到及时运送,引起脏器组织梗死样病变。(5)按照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差异,大致分3种症状类型①“红肌肉”型肌肉出血为主,外表无明显症状。7-10cm鱼种。②“红鳍红鳃盖”型体表出血为主,口腔、下颌、鳃盖、眼眶、鳍基部明显充血、出血。13cm以上鱼种。③“肠炎”型肠道充血、出血为主,各个规格均有。肠壁有韧性。3.流行情况草鱼鱼种(2.5-15cm)培育阶段:流行地区广泛、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危害性大传染病。流行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流域。流行发病率:达30%-50%,最高达70-80%。流行季节:6-9月,8月为高峰期。流行水温:20-33℃;最适流行水温27-30℃.1)发病诱因A.水中溶氧低;B.水质恶化,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量高;C.水温变化大.这些因素均造成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发生大量繁殖.2)传播与病程卵:进行垂直传播病鱼的排泄物:水中进行水平传播人工感染健康草鱼,从感染到发病死亡,约需4-15天,一般是7-10天。其病程有三个阶段:(1)潜伏期:约3-10d,外表未显示任何症状,活动与摄食均正常。(2)前趋期:时间短,仅1-2d左右,开始出现症状。鱼的体色发暗变黑,离群独游,停止摄食。(3)发展期:一般为1-2d,病鱼表现充血、出血典型症状而死。3)传染源主要是带毒的草鱼、青鱼以及麦穗鱼等。从健康鱼感染病毒到疾病发生需7-10d。一旦发生,常导致急性大批死亡。4.诊断方法(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①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肠炎病的鉴别诊断草鱼出血病细菌性肠炎病肠壁弹性较好弹性较差肠腔粘液较少粘液较多大量红细胞红细胞较少少量成片脱落大量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的上皮细胞②草鱼患细菌性败血症:鱼的各器官组织也都会发生充血、出血,需进一步进行病理及免疫学诊断区别。③中毒可引起鱼体全身出血:一般发生较突然,肠内往往有食物,必要时需进行水质、饲料及鱼体分析测定,进一步通过水产养殖动物因环境不良、中毒和营养不良而引起的疾病诊断方法。水温在25-28℃出现大批症状性死亡(疑似病例),同塘鱼无此现象。【初诊】病鱼的体色发黑,体表及内脏各器官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病鱼严重贫血,鳃常呈“白鳃”。(2)样品采集与实验室确诊A.根据病理变化诊断①肠上皮细胞肿胀,肠上皮与固有层剥离,严重时,肠腔中有大量红细胞和成片脱落的肠上皮。②小血管管壁广泛受损,形成微血栓,同时引起脏器组织梗死样病变。③在肝细胞类胞浆中有嗜酸性包涵体。④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低于健康鱼。⑤白细胞数低于健康鱼。⑥淋巴细胞低于健康鱼,单核细胞高于健康鱼。⑦血清谷丙转氨酶、异柠檬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增高。B.进行培养分离或免疫学诊断【确诊】CIK细胞系或CO细胞系对疑似病样进行病毒分离,采用免疫学诊断方法或PCR鉴定: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目前有试剂盒可用于早期诊断。②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SPACOA)。③葡萄球菌A蛋白的酶联染色技术。7.防控方法本病一旦发生,彻底治疗通常比较困难,故强调预防。最有效地控制措施疫苗。【预防措施】①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引进鱼种。②彻底清塘,清除池底过多淤泥。200ppm生石灰或20ppm漂白粉清塘。③氯制剂全池泼洒消毒。漂白粉精(0.2-0.3mg/L)、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或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0.3-0.5mg/L)、二氧化氯(0.1-0.2mg/L)、二溴海因、二氯海因(0.2-0.3mg/L);鱼种下塘前药浴。用聚维酮碘(PVP—I)60mg/L药浴25min左右。④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病。定期加注清水;泼洒生石灰,高温季节注满池水,以保持水质优良、水温稳定;投喂优质、适量饲料,食场周围定期泼洒漂白粉或漂粉精进行消毒。⑤进行人工免疫预防。鱼种下塘前用组织浆灭活疫苗或细胞培养灭活疫苗进行浸浴或注射,免疫力可保持14个月。6厘米以下的鱼种,腹腔注射10-2浓度疫苗0.2毫升左右;8厘米以上鱼种为0.3—0.5毫升;20厘米以上的,每尾注射1毫升左右。存在两种抗原性差异的病毒株。A.浸泡法灭火疫苗:0.5%浓度+10mg/L莨菪碱20-25℃浸泡3h78-92%弱毒疫苗:13-19℃82%B.注射法腹腔注射:0.3-0.5mL/尾【治疗方法】流行季节,每月投喂药饵(验方)。A.大黄、黄芩、黄柏、板蓝根(单用或合用均可)5g/kg、氟苯尼考10-30mg/kg、病毒灵30-50mg/kg拌饲投喂连用7天;B.金银花500g、菊花75g、大黄375g煎液+食盐1500g/亩水面,全池泼洒。C.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口服或浸泡。添加核苷酸类,中草多糖类,葡聚糖,微生物多糖等投喂。1).病毒形态结构正20面体,无囊膜,有92个壳粒,直径约55—75nm,双链RNA基因。2).病毒生化特性病毒生长温度为4-25℃;最适生长温度为15-20℃。4℃水体感染力可保持5-6个月以上,在10℃自来水中,可保持7个月以上。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nfectiouspancreaticnecrosis,IPN)1.病原体RNA病毒属(Birnavirus),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pancreaticnecrosisvirus,IPNV)。2.症状和病理变化【症状】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多数拖着线状粪便,还可见到原地转圈游泳等异常的活动现象。病理组织检查为胰腺广泛坏死。该病分急性型和慢性型。1)急性型体色无多大变化,肛门处常拖一条灰白色粘液便,常突然离群狂游、翻滚、旋转,间歇片刻后又重复以上游动,直到死亡。从转动至死亡仅l-2小时,胸腹部呈紫红色,鳍基部有出血点。2)慢性型病鱼的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胀,有腹水,鳍基部及腹中线出血;肝脏、脾脏肿大、苍白、贫血;胃肠内没有食物。胰腺严重坏死。【病理变化】最明显的特征:1)胰腺坏死,多数细胞坏死,核固缩、核碎裂十分显著,胞浆内有包涵体。2)脂肪组织:发生坏死。3)骨骼肌:发生玻璃样变。4)肾脏:肾小管也发生变性、坏死。5)肝脏:局灶性坏死,消化道的粘膜发生变性、坏死、剥离。平头鲽宽体舌鳎虹鳟稚鱼腹部膨大腹部与胸鳍基部充血3.流行情况【危害】:虹鳟、河鳟、克氏鲑、银大麻哈鱼、大口玫瑰大麻哈鱼、湖红点鲑、大鳞大麻哈鱼等鲑科鱼类;真鲷、海鲈、大菱鲆、鲽等多种海水鱼类感染。鱼类口岸检疫的第一类检疫对象。【发病规律】主要危害鱼苗、鱼种(14~70d龄左右)。鱼越小死亡率越高,全长超过1.5cm的鱼,发病的可能性就很小,多呈隐性感染;在水温10~12℃的死亡率80%-100%。【病程】急性型:可在几天内全部死光;慢性型:每天死少量,持续死亡时间很长。1)传染源a.带有病毒的成鱼,水和空气都可能是传播的媒介,卵的垂直传播;b.病鱼的粪、尿、性腺分泌物排入水中的水平传播。2)流行地区IPNV最早发生在加拿大、美国,后来在丹麦、法国、希腊、捷克斯洛伐克、英国、德国、挪威、意大利、南斯拉夫、瑞典、日本等国发生流行,于本世纪80年代又传入朝鲜、中国台湾省及东北、山西、山东、甘肃等地。4.诊断方法【初诊】(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结合病鱼游动行为及症状作出初步判断。①病鱼内脏器官通常苍白;②肠道中没有食物,在5-10%福尔马林中不凝固的粘液样物质。同时还必须调查鱼卵、鱼种的来源和水源状况、发病史。【确诊】(2)进行病理学诊断胰腺组织发生大量坏死,在受感染的细胞的胞浆内有包涵体等。(3)用虹鳟性腺细胞株(RTG-2)分离病毒,观察细胞病变,可作出进一步诊断。(4)核酸探针、PCR(5)免疫学诊断①中和试验:用多价抗血清诊断。②补体结合试验:采用已知病毒可溶性抗原以测定病鱼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特异性较中和试验低,但由于补体结合抗原出现早,消失快,可用于早期诊断。③直接荧光抗体法:检出组织及培养细胞内的病毒,用虹鳟性腺细胞株,当温度为20℃培养3-4小时就可以检出病毒。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发病季节,可在24小时内确诊成鱼血中是否有抗IPNV的抗体。该方法具有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方便等优点。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室病毒组已制备成试剂盒。⑤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该方法简便、迅速、不需要特殊仪器、结果可长期保存,可检测0.1μg/mL病毒抗原以下的样品,4小时就可以检出结果。5.防治方法【预防措施】(1)严格检疫。(2)疫情发生:彻底消毒,病鱼必须销毁。(3)培育无病毒鱼种。(4)发眼卵用含有效碘50mg/L的聚维酮碘(PVP-I)水溶液药浴15min。(5)疾病早期用PVP-I拌饲投喂,可降低死亡率。每天用量有效碘1.64-1.91g/kg体重,连续15d
本文标题:《水产动物病害学》第七章病毒性疾病(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136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