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人教课标版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情况,如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福建巡抚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搜集有关宜万铁路与宜万高速公路的相关资料,从资料中生成相应的问题并尽力加以解决,促进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3.通过实例分析,体会到我们所享受的现代社会生活,是科技进步的结果。科技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前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关注生活的态度,形成历史观和历史态度。2.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让他们尽情遨游。通过学习,陶冶热爱科学的情操,增强国际意识,为以后走上社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做好准备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而得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的结论。重点难点1.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2.难点:通工具、通讯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教学方法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方法一:课件展示展览的名称,即课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之后从学生中选拔展览的讲解员,提出讲解和参观的要求。方法二:朗诵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相传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岭南的荔枝,由于岭南离当时唐都长安路途遥远,唐玄宗为了防止荔枝在长途运输中变味,于是命令每年飞骑传送,走数千里,马死无数而荔枝原味不变。这个故事说明古代长途运送新鲜果品实在太难了,不过,这类事情放到现在就不难了。现在,岭南的荔枝从树上摘下来用不了6个小时就可以摆上西安超市的货架了。古今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自主学习】1.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运输工具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你认为引发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历史意义?2.近代以来,中国的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你认为引发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历史意义?【知识梳理】一、交通工具的进步(一)主要表现1.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修筑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九五”期末,铁路营运里程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机车制造技术的进步2.公路:近代中国汽车的出现和公路建设;新中国的汽车制造和公路建设的发展3.水路:近代中国轮船运输业的出现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的发展状况4.航空:近代中国航空业的开始;现代中国航空业的发展(二)特点: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三)进步原因: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2.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三)历史意义: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2.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二、通讯工具的变迁1.主要表现: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传真机、无线寻呼、移动电话、互联网的发展;2003年末中国的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一位。2.变迁原因:(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3)政府的大力提倡;(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3.历史意义:一方面,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有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等。【探索攻关】探索攻关一:关于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材料一本地处海疆,操航业者甚火。通商以前,俱用沙舱,以其形似鲨鱼,故有此名。……由南载往花布之类,曰南货;由北载来豆饼之类,曰北货。当时,本邑富商,均以此而获利。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便利,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黄苇、夏林根编《近代上海地方志经济史料选辑》材料二“黄包车”之于上海或许有着特别的典型意义,他在黄浦江边无奈地转动了82年,如一位风霜尽染的老人,于1956年安然退进博物馆。——摘自新华网材料三到20世纪80年代呼啦啦驶出的出租轿车,车轮声声,碾出了半个世纪来社会生活的沧桑变化。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说出材料反映的生活景象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生变革的原因有哪些?(3)从材料三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是如何改变交通落后状况的。〖参考答案〗⑴汽船被广泛接受后,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⑵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活动中,自觉接受交通工具的革新。⑶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大规模兴建铁路、公路;改革机车、铁路技术;发展民航运输等。探索攻关一:关于中国公路交通(备用)中国素有“自行车大国”之称,自行车作为人的主要代步工具在我国80年代广泛流行。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购买了家用汽车,而汽车的增多又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此有人认为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弊大于利,也有人认为利大于弊。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有利方面:汽车作为重要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它有利于加快人们生活节奏、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汽车是科学技术结晶、是文明标志、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另外汽车还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国防实力象征。(2)不利方面:由汽车引起的交通事故每年吞噬数十万人的性命;汽车排出的尾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汽车造成的噪音也危害人类;汽车造成人们的惰性增强;汽车大量增加造成交通拥挤。探索攻关二:交通与通讯工具变化原因与影响问题: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原因有哪些?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思路点拨: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尤其是影响方面,要指导学生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之后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参考答案〗(1)原因:科学技术在现实中应用;各个时期政府采取的统治政策;西方势力的渗透等。(2)积极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加快了生活节奏;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效率;改善了生活质量等。(3)消极方面:带来了交通拥堵;产生交通事故;空气污染;电磁辐射等。【本课小结】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舟楫、马车和步行,鸦片战争后,中国受西方影响建立了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以轮船运输业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革新开始了。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火车机车由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发展到磁悬浮列车,速度越来越快。中国铁路总运营里程,居世界第四位,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航运大国。自中国有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和有线电话后,我国电讯事业获得重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加快了人民生活的节奏,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的质量。【智能训练】1.(2006全国Ⅱ卷)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铁路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49年以前,中国铁路建设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1949年以后,中国的铁路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青藏铁路全线铺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材料二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761千米,其中由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为日、英、法等列强资本所控制。(1)根据上述材料及图,概括抗日战争前中国铁路的主要特征。材料二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他指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道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筑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当有良好回报。(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二、六卷)(2)根据上述材料,简析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战略意图。(3)列举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与西藏有关的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参考答案〗(1)区域分布不平衡(或铁路集中于东部和东北地区);铁路主权受到严重损害。(2)维护国家主权或抵制列强侵略,开发利用西部资源。(3)康藏、青藏、新藏公路。2.(备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掀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的揭帖。材料二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激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9千米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用马拉,倍讥讽为“马车铁路”。材料三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1889年,袁世凯为向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请回答:(1)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目的是什么?(2)义和团的口号与清政府拆毁淞沪铁路在性质上有何区别?(3)你怎样理解历史上发生的这些故事?〖参考答案〗(1)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门户,控制清政府。铁路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因速度快,运力大,运费低廉而便于国计民生,成为经济发展的动脉。西方列强在中国争夺修筑铁路权,从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2)义和团的这种行为是他们反帝的一种表现,而清政府反对只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3)言之有理即可。a.学生通过探究南昌起义的原因、了解南昌起义的概况,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b.学生通过第二节目土地革命(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内容的学习,正确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比较分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c.学生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概况,正确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a.学生通过分组课前搜集资料,课堂展示搜集成果,锻炼查阅、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b.学生通过课堂问题的探究,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方法。c.学生通过课堂历史情景的熏陶与引导,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学生通过中共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发动南昌起义、总结城市中心论的失败教训,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学习,培养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b.学生通过红军长征概况的学习,感悟长征精神,培养革命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创新胆略,加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的意识,从而突出体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这一素质教育新理念!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2.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
本文标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人教课标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138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