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茶馆的发展史------从两晋至近代的特殊发展阶段看中国茶馆的起源与发展关键词:中国茶馆;饮茶;源流;发展现代的茶馆可谓随处可见,饮茶、聊天,吃点点心,享受中式下午茶的悠闲时光或是和儒商谈谈经营之道等等。是否还记得根据老舍的《茶馆》改编的电视剧,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的三个历史阶段中,透过茶馆这一浓缩了社会和人生的百态的地方,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和人性的更深刻的思考,我们何不妨探探她悠长的生命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茶馆,是为人所知的叫法,在古代,称为茶坊、茶肆、茶寮、茶店、茶社、茶园、茶室、茶楼等,在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各个朝代社会生活的缩影。茶馆一词,直到明代才出现与文献典籍中,清代才成为惯例。而现代茶馆已被称为茶艺馆,更具现代化。茶馆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起端与两千多年前的饮茶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中国饮食文化、茶文化,不间断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又杂烩有各地的奇风异俗,形成综合性的茶馆文化(一)茶饮与茶馆的源起茶馆的产生与发展源于饮茶的普及、风行。在茶馆初具规模之前,是一段漫长的饮茶发展史。但对于饮茶源起的确切时间没有定论,被学界普遍接受的是唐代陆羽的“神农说”,“茶之饮,发乎神农氏,闻与鲁周公”。又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其意是,神农用茶作为解药,可见当时的茶可能已被作药用。民间还有“商周说”、“秦汉说”、“三国说”等等,而人们似乎更易接受带有神秘色彩的“神农说”。与西汉时期,茶成为一种日常饮料。此时的茶叶传播仅限于荆楚或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产量少,所以贵族或是富贵人家才有能力享用。到了三国两晋时期,饮茶在上层社会中逐渐传播开来。“(吴主孙)皓每飨宴,无不竞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之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三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以当酒。”有学者认为这是最早以茶代酒的记载了。饮茶习惯的普遍化及其促进茶馆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由于自东汉末年之刘宋代晋这一两百多年的动乱时期,全国混战不止,连思想文化也是混乱不堪,儒家思想的统一地位衰落,玄学契机发展。其特点是不违背儒家的封建伦理观念条件下吸收汉以来的名家、法家学说,以老庄思想为标志。玄学家们追求的是逍遥放达、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茶被誉为是纯洁之物,恰好满足了玄学家们的表达需要。东汉末年至魏晋的党锢之争,又使大批知识分子遭到迫害,进而造成他们远离政治,追求清心寡欲,衷于坐而论道,由好酒转而为好茶。玄学家们又进一步将饮茶推广开来。其次,饮茶习惯又由于茶的药用价值。“茶为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苦茶久食,益意思。”“茗,苦荼。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痿疮,利小便,祛痰。喝热令人少睡。又:苦茶下气,消宿食。”。魏晋动乱的时期,宗教思想的兴起促进了饮茶平民化,民众的饮茶习惯更是由于茶叶的药用功效。茶的药用,茶的文化价值还没有体现出来,但具备了茶文化的潜质,至少有饮食文化的色彩。饮茶风行与社会各阶层后,需求量的增大,茶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发生密切关系,便出现了专门为人煮茶及供人解渴品饮的人员和场所。于是史料记载的最早具备这种性质的“茶摊”或是具备住宿功能的“茶寮”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有的则是由老农挑着篮子或担子满街叫卖,这就是茶馆的雏形。(二)唐朝:茶馆形成期唐代的饮茶之风盛行,在此基础上茶馆正式形成。“自邹、齐、沧、棣、渐至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是关于茶馆的明确记载。其出现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与由于唐朝的经济繁荣。无论是饮茶的盛行还是茶馆的形成都与经济密切相关,“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市场交换的频繁和商品南北流通速度加快,民众的消费需求及商业往来的需要促进了茶摊变成茶馆,具备更多的功能。二是与唐代科举制度有关。唐代实行非科举制度出身的不能为相,所以每年有大批考生和监考翰林院的官们很疲劳,于是朝廷命人将茶果送至考场,以致饮茶之风在士人阶层很快流行起来。三是茶叶的大量产出,而且茶叶贸易有利可图,而利益是促进商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四是与国家的政策相关。唐代统治者,崇尚佛教,寺院设有茶座。茶作为提神醒脑的药物成为禅事活动不可缺少的物品,被僧侣传播开来。唐代长安城外有茶坊,民间还有茶棚、茶亭、茶房、茶社等。唐代茶馆的经营方式比较简答,以卖茶为主,设备简单,主要是一般市民饮茶服务的。从陈设到装饰到服务功能都处于起步阶段。但为两宋茶馆的兴盛奠定基础,也为具有文化载体作用的茶馆做铺垫。(三)宋代:茶馆兴盛到宋代,茶馆进入繁荣发展期。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宋朝进入稳定期,受战争干扰的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农业和商业恢复发展,致使茶作为经济作物被大范围种植,茶树的栽培地区越来越多,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茶园十分普遍,而且产量提高。淮南等地由于种茶户众多,专门称之为“茶户”。根据《宋史》卷一八三《食货志》记载,仅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地区输送与政府专卖机构的茶也每年就达一千四五百万斤。二是产量的提高导致使价格下降,兼以经济的发展使民众消费能力提高的原因,到茶馆饮茶成为日常生活享受方式。三是城市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发展在宋代进入转折点。唐及以前的城市里的住宅区和商业区时分开的,商业区占地小,而且经营时间仅限于白天。到宋代彻底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商店可以到处开设,不受时限制,而且商业区域普遍扩大到城外的场所,成为草市(唐已经出现,宋有发展)。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直接刺激着饮食、娱乐、住宿等行业的发展,而茶馆就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各种文化及日常需求。从数量上看,宋代茶馆的量明显比唐代多,遍及大街小巷。皇宫附近的朱雀门外待巷南面道路东西两旁,“余皆居民或街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宋代茶馆规模扩大,所以应运而生了茶馆的经营机制。当时大多实行雇工工作制,招聘熟悉茶艺的人,称为“茶博士”,进行日常经营。为吸引顾客,南宋时,特别注重茶馆装潢,插四时花,挂名人画,等等。在选址方面也比较重视,多选在风景优美之处。同时增添文化娱乐活动,最普遍的是弦歌,包括雇佣乐妓歌女,教授茶客唱歌,安排说唱艺人说书。兼有博弈等活动。还有提供茶点,冬天兼卖擂茶,或卖盐豆豉汤,夏天兼卖梅花酒等。由此可见宋代的茶馆已经讲究经营策略,功能增加的同时糅合进很多民间文化因素。同时承载着社会上流行的文化休闲形式,人流量的增大汇集了更多的信息,带动的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特别是如说书等的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四)明代:茶馆得名之前提到的“茶馆”一词,在现有的明以前的古籍资料中未出现过,研究茶馆的学者只是借此词指代有茶馆作用的场所,说明茶馆的名称最迟在明代才出现,之前只是借词以表其意。时间进入到明代,茶馆的发展趋势一直是向前的。其原因有一下两点:一是作为根本原因的经济,明代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相对于历朝历代的农业社会来说是高度发展的,兼之城市的发展,致使社会风气的变化,文人们逐渐改变原来不屑于商贾平民往来的想法,进入市井。文商相结合以及各行各业的相互影响,体现了融合性。而茶馆就是具备了兼容这种“融合性”的的功能,满足了“融合性”的新需求。二是统治集团对思想领域控制的放松致使王派心学的广泛流传,间接肯定了茶馆这一文商结合的消费需求。“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这就肯定了世俗人欲、赞扬人生享乐的潮流,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压抑的对生活享受的欲望。明代茶馆的发展同样体现在数量上,出现明显超过酒馆的数量的局面。被誉为“十六世纪社会风俗史卷”的小说《金瓶梅》中,涉及到茶的多达629处,谈到茶馆的数量就可想而知。明代茶馆最大的特点是更为雅致精纯,人们至茶馆饮茶对水、茶、器的要求较高,水讲究水质和水味,以泉水为最佳,天水次之。要求茶要明茶,十分注重茶的香气。所以出现了各种档次的茶馆,高档次的茶馆使用的茶、以及茶具都十分讲究,提供优质服务。低端的茶馆就是茶摊,仅仅几张凳子,摆于街头巷尾,摆一些粗瓷碗,被称为碗茶,而且还创造出了招牌,这也是茶馆大众化的具体表现,也是茶艺作为一门专门的特色艺术开始。由于文人的聚集,明代茶馆成为艺术活动的理想场所,南方流行的说书,北方流行的大鼓书和评书,被搬进了茶馆,成为茶馆经营的手段,同时也作为文人笔下的常用词,以文字的方式将茶馆的环境与文学艺术相结合,也就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南北特色文化的发展。(五)清代:茶馆鼎盛茶馆的鼎盛时期是在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波----清朝。清朝前期的昌盛,给茶馆的发展提供了沃土,继承了明代以前的风格,继续创新和发展。虽然清朝后期没落,但也促使茶馆向另外的方向发展。在清朝为被瓜分之前,饮茶之风几乎遍及每个角落,茶馆也遍布大江南北。上海、苏州、南京、广东、湖南等地茶馆林立,仅杭州境内就有800多家。而北方的茶馆则相对衰微,其原因可能是经济重心的的南移,以及北方饮食习惯与茶不相宜。而南方山川秀丽,是适合品茶的佳境,研究饮茶的文人多处于南方,对茶有深远影响的禅宗与清代时在南方实为兴盛,所以南方就成为清代茶馆的鼎盛地带。清代茶馆出现各式各样的分类,虽然没有具体的分类界限,但按其功能不同可体现其区分度。以卖茶为主的茶馆,被北京人称为清茶馆,环境优美,茶水优良,器皿典洁,兼有字画、盆景点缀。一般这类茶馆设于景色宜人的安静的郊外。既卖茶又兼营售点心和饭食的茶馆被称为荤铺式茶馆,这类茶馆兼有饭馆的功能,方便茶客充饥。清代也不乏戏曲茶馆,虽然宋时已经把戏曲搬进茶馆,清代的戏园被称为茶园。清代还有一特别的茶馆出现,就是具备赌场功能的茶馆,这种“挂羊头卖狗肉”茶馆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特别是江南的乡镇。此类茶馆的消费主要以赌博为主,喝茶排在第二位。还有书茶馆,这类茶馆除了卖茶,还可以听评书,南北方都有这种茶馆,来往的人不分贵贱。(六)近代:茶馆的中西结合自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为止的近代几十年期间,茶馆成为一个旁观者作为,是茶馆的繁衍期,茶馆出现了中西特色相结合的特点。原因有二:一是自1840年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将中国大门打开之后,西方文明侵入中国,西方人带来了西方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在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由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被西方先进的科技和观念冲击,影响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馆首当其冲,在经营方式及理念等方面发生了改变。二是中国的主动性决定了茶馆必定感染西方色彩。在西方的影响下,中国部分人士由被动接受改变进而转变为主动接受新观念,并且用新的观念和视角来改变生活。且不论在政治领域学习西方的先进的资本主义政体,就单是社会生活而言,出现更多的学习西方的礼俗和生活消费方式,进而在茶馆上也有体现。首先表现在经营方式上。茶馆中不仅有西方的饮料,如咖啡、可可、汽水和啤酒等,还有西方的茶点,如蛋糕、饼干等,茶馆类型出现了音乐茶座、公园露天茶室等。这种改变也是有被迫的原因的,舶来品如电影院、歌舞厅、咖啡馆等的兴起,茶馆生意变得暗淡,简单的休闲、娱乐、解渴的作用渐渐失去竞争力。在其装潢方面也体现中西合璧的特点,中式的藤桌藤椅和西式的沙发并有,中国的字画和西方的油画并存,中国的清流雅韵和西方的爵士歌曲兼有。茶馆失去原有的精俭,商业气息变得浓郁,但是中西结合的好处就是更能融合中西文明中优秀的成分,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近代文化特色,对以后的茶馆以及特色文化的传承间接起到积极作用。这些特点在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表现得更突出。在上海租界,还有外国人开的茶馆,“光绪初在虹口及四马路一带有所谓三盛楼、开东楼、玉川品香社,皆日本茶社也。”茶叶出口是晚清的贸易的重要收入部分,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茶叶出口量的锐减,茶叶对外贸易备受打击,逐渐失去茶叶大国的地位,但这样并没有影响茶馆的数量,而且呈上升趋势。仅以四川成都为例,人口仅四十万,茶馆却有千余家,平均每四百人就有一家。成都郊区苏波乡,人口约28000人,茶馆多达430家,平均每条街巷有0.88家。而北京、上海这样的都市,不近大茶馆林立,在小街小巷的茶馆就数不胜数了。由茶馆的中西特征,可知茶馆体现出来的外向性,是中西文化交流
本文标题:茶馆的发展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177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