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总论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加强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和提高。最初的会计只是作为生产的附带部分,即由生产者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的把收支事项记载下来,只有当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剩余产品之后才逐渐地从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职能,并形成了专门从事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第一节会计的基本概念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2二、会计的基本职能(一)核算职能1含义: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2特征:1)会计为经济管理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相关信息。2)为各单位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3)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4)会计核算是一个层次化、逐步深化的过程。3(二)监督职能1、含义: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2、特点:1)会计监督是经常性的监督。2)会计监督以法律、法规、制度为依据。3)会计监督包括效益性的监督。(三)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的关系两者是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没有会计监督,反映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没有会计反映,会计监督就失去存在的基础。三、会计的定义(见书上)4四、会计学及其分支会计学是经济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管理学。按其研究的内容划分,可分为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会计制度设计、会计电算化、国际会计学、会计史学等。其中,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和审计学是会计学科体系的主干学科,也是会计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会计学按其涉及不同范围的会计主体划分,可分为微观会计学、宏观会计学和国际会计学。微观会计学包括企业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等。宏观会计包括总预算会计、社会会计、国际会计等。5第二节会计的对象一、会计对象的一般说明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是企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即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简言之,即为资金运动。二、会计对象在工业企业中的具体表现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供应生产销售取得退出6第三节会计的任务一、核算和监督各单位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系统的经济信息二、核算和监督各单位对国家财经政策、法令、制度的执行情况,维护财经纪律三、参与经济计划、预测和决策,加强经济管理7第三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会计主体1、定义:会计为之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所反映的是一个特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2、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不同。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三、会计分期1、它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8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2、我国会计期间与日历年度一致,从1月1日至12月31日四、货币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预以反映,其他计量单位也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我国采用人民币作为计账本位币。9第五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一、有关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提供的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2、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它是指会计核算信息必须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103、可比性原则:它是指不同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处理方法和程序尽量一致,以便于不同企业之间可进行相互的比较。4、一贯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应保持一致,而不得随意改变。5、及时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及时编出会计报表,并及时将信息传给信息使用者。6、清晰性原则:要求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11二、有关确认计量要求的原则1、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1)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含义:收益性支出是指支出所带来的效益只涉及一个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支出,如材料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支出所带来的效益涉及到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2)注意问题:会计实务中对于支出数额较少或单位价值较低的资本性支出也作收益性支出处理。2、配比性原则:它是指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会计期间入账。123、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它又称历史成本原则,指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账面价值。4、权责发生制原则:1)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定义2)区别13三、关于会计惯例修订要求的原则1、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原则,它是指企业在处理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态度,如一项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采取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是指经济实质,形式是法律形式。企业应当按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3、重要性原则:指会计报表在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而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应简化或合并反映,以便集中精力把握关键14第六节会计的方法一、会计的方法会计的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和手段。它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预测、决策方法。二、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有七种,用图示表示如下。15业务发生填制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设置科目和账户、运用复式记账成本计算财产清查16第二章会计科目和账户第一节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指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具体内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一、会计要素的作用1、会计要素分类使会计确认和计量有了具体的对象,为分类核算提供了基础。2、会计要素分类可以分类提供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这就使得利用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和经营决策,加强经济管理变得切实可行。3、会计要素为会计报表构筑了基本框架。17二、营利组织会计要素的确认(一)资产1、定义:资产是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2、特点:见书上。3、分类:资产按流动性进行分类,可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除流动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可统称为非流动资产或长期资产。18(二)负债1、定义与特点2、分类:负债按偿还期的长短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19(三)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也即是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部分享有的权益。它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四)收入1、定义与特点2、分类:收入按重要性可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附营业务收入两大类。(五)费用1、定义与特点:2、分类20费用按其与收入的关系的不同可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营业成本可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也称其他业务支出)。期间费用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期间费用不与具体的收入项目直接联系,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六)利润1、定义与特点:2、分类:利润按其构成的不同内容可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21三、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的确认1998年开始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规定:非营利性组织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1.资产资产是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券和其他权利。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2.负债负债是指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包括借入款项、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各种应缴款项等。223.净资产净资产是单位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4.收入收入是指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5.支出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23第二节会计等式一、会计基本等式资产=权益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二、会计等式的其他形式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24第三节会计科目一、会计科目的定义二、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一)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二)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三)设置会计科目要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四)会计科目名称简单明确,字义相符,通俗易懂(五)设置会计科目要保持相对稳定25三、会计科目的分类(一)按会计要素分类会计科目分成五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和损益五大类。(二)按提供会计信息的详细程度分类根据会计科目提供会计信息的详细程度,可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两大类。26第四节账户一、账户的定义二、账户的基本结构各项经济业务错综复杂,但它们引起会计要素的变动,从数量上看,不外乎是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因此,用来记录经济业务的账户在结构上相应地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分别记录经济业务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加额和减少额。账户的基本结构划分为左右两方,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27第三章复式记账第一节复式记账的原理一、记账方法的种类记账方法是在账簿中登记经济业务的方法,有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两种。(一)单式记账法单式记账法是指发生的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例:用银行存款购买材料,只在“银行存款”账户中登记,而不在材料账上登记。单式记账法重点考虑的是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债权债务方面发生的经济业务,它主要设置“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账户,它没有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28单式记账法是一种简单、不完整的记账方法。它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也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二)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是指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上例业务:一方面在银行存款账上进行登记,另一方面又应在材料账上进行登记。复式记账法与单式记账法相比,它弥补了单式记账法的缺点。我国历史上的复式记账法有三种即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从1993年以来,我国统一用借贷记账法进行记账。29第二节借贷记账法一、借贷记账法的的定义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符号,反映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化情况的一种记账方法。它是各种复式记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二、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是: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但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则要根据账户反映的经济内容决定。30(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1、资产类账户的结构借方现金贷方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本期发生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借方期末余额=借方期初余额+借方本期发生额--贷方本期发生额31(二)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借方短期借款贷方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本期发生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贷方期末余额=贷方期初余额+贷方本期发生额--借方本期发生额32(三)收入、费用、利润类账户结构由于收入、利润可理解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费用可理解为资产形态的转化,所以收入、费用、利润三者的结构可简易表示为下图:借方贷方费用
本文标题:会计学基础(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342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