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10 第十章 技术发展的动力与模式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2版)刘大椿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第四篇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技术演变方向与技术进步模式技术科学化与技术科学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第十章技术发展的动力与模式重点问题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技术的社会形成:选择、调节、支持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虽然技术发展有其自身内在规律性,但任何具体技术形态的建构或运行首先是一种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时代的社会场景中展开,总要受到社会系统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这就是技术发展的外部因素。近年来盛行的“技术的社会塑造理论”(TheSocialShapingofTechnology,简称SST),就是基于对这一因素的深入研究而形成的。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的作用集中表现在对技术开发活动的选择、调节和支持等层面。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同自然环境变迁对物种进化的选择作用相似,社会发展对技术进步也存在着选择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具备满足社会需求、功能较强、效率较高、操作更简便等特点的技术形态,才能得到开发和推广应用;反之,就不会为社会所开发和应用,或者将被逐步淘汰。社会选择作用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体现在技术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技术史就是一部人类技术发明与社会选择的历史。1.社会选择作用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从技术发生的角度看,无论是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技术开发活动的产物,还是作为机遇或非理性思维的创造物,技术在萌发之初就受到了社会选择的作用。从技术开发或推广应用的角度看,技术形态总是在社会场景中开发和应用的,社会对技术开发的支持以及对技术形态的应用过程,就是社会对技术的选择过程。从技术消亡的角度看,技术世界的发展过程就是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与旧技术的不断消亡。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2.社会调节作用社会调节是指社会对技术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等方面的塑造作用。社会对技术发展的调节作用,就在于保证社会技术结构与社会的需求结构相适应。这种宏观调节和控制,包括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导向和选择机制而完成的自发过程,也包括采取某些自觉的手段对技术发展施加的干预和影响。就整个社会而言,这种干预和影响是由国家和政府来进行的。社会通过立法、人事组织、价值观念等机制或途径,对技术开发或应用部门的人、财、物的存量和流量进行调控,以实现对技术发展的调节。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社会对技术发展的调节作用体现在技术发展的多个层面:首先表现在对技术发展方向的调节方面。技术的发展本质上是对于社会需求的响应。其次,社会调节作用还表现在对技术发展速度的调节方面。再次,社会调节作用还表现在对技术发展规模的调节方面。与对技术发展方向、速度的调节相关联,技术的发展规模也应当与社会需求的规模及其发展变化相适应。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作为主体目的性活动的序列或方式,技术从属于社会主体的目的和意志,并按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发展。今天的技术开发已经从生产实践活动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外围就是它的社会支持系统。技术开发活动既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同时,又离不开社会所提供的开发经费、科学技术信息、试验技术装备和技术人才等层面的支持。3.社会支持作用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支持系统经济支持系统信息支持系统教育支持系统试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社会对技术开发的支持作用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新目标与旧技术形态功能之间的矛盾任何时代的技术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引起技术变革的直接动力又来源于技术内部的基本矛盾,即技术目标与旧技术形态功能之间的矛盾。社会需要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有通过新技术目标设定的途径,才能转化为推动技术发展的现实力量。技术目标是社会需求的技术表达形式,是对技术发展方向与所创建技术系统功能所作的设定。一般地说,技术目标表现为由技术的性能指标、经济与社会效益指标、环境影响指标等一系列具体指标构成的一个指标体系。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技术开发活动是主体智慧或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它会不断创造出效率更高、功能更强大的新技术形态,逐步满足实现新目标的需求,使这一矛盾得到暂时解决。但由于技术开发活动的历史局限性,一时的技术开发不可能使这一对矛盾得到彻底解决。此后,在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推动下,又会产生出其他新目标,形成新一轮的矛盾形态。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与不断解决,从而滚动或螺旋式地推动着技术的持续发展。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社会竞争与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社会竞争是在法律、道德的规范下,在广阔的社会领域中展开的对生存和发展资源的争夺,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两极分化,优胜劣汰”是竞争的残酷现实。在关系到生死存亡和切身利益的竞争压力下,人们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增强竞争实力。引进或开发新技术愈来愈成为增强竞争实力的主要途径。追求先进技术的社会共识与价值取向,会促使人、财、物等社会资源向技术开发领域汇集,从而刺激和推动着技术开发活动,这是促进技术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由于技术对增强社会竞争力的基础性作用,技术尤其是自然技术开发领域内的竞争,开始成为社会竞争的核心或焦点。谁拥有先进技术,谁就掌握了所属竞争领域的主动权,谁就能赢得竞争的最后胜利。因此,社会竞争向技术领域的转移与集中,必然会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力度,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这也是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社会特征。当然,竞争是相对于合作而言的,没有合作也就无所谓竞争。强调竞争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并不否认合作对于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事实上,许多重大技术开发项目都是通过合作机制完成的。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外部环境因素只有转化为技术内部矛盾,才能真正促进技术的发展。就自然科学理论的作用来说,它只有通过技术试验转化为新的技术原理,或者通过指导技术发明活动,才能促进技术的发展。而对于社会竞争等因素来说,也只有转化为解决技术内部矛盾的技术创造活动(如技术调研、技术试验、技术设计等),或渗透到这种技术创造活动的各因素或过程之中,才能真正把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向前进。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作为驱动力的技术世界的相干性对技术发展动力的剖析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切入。从技术世界的角度出发,技术世界内部的相干性也是技术发展的驱动力。技术世界是一个分层次的、开放的巨型立体网络体系,其中的各技术形态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复杂作用机制。任何新技术形态的建构总是在技术世界中展开的,技术世界丰富的技术资源,以及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是新技术形态孕育和成长的“沃土”。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技术世界的相干性体现在技术开发活动的多个层面上。首先表现在技术试验与技术规范的矛盾运动中。其次,技术世界的相干性还表现在不同领域或专业技术形态之间的矛盾上。再次,技术世界的相干性、渗透性还体现在具体技术形态的建构过程之中。总之,只有技术的内部矛盾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才能真正构成技术发展的现实推动力量。这三个的基本动力构成技术发展的动力体系,“外推内驱”是它发展的动力机制。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新目标与旧技术形态功能之间的矛盾属技术发展的内部因素,后两个层面的作用则属外部因素。这三个层面的动力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新目标与旧技术形态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矛盾;技术世界内部的相干性是这一矛盾运动的方式和解决的根本途径。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是科学理论方法论功能的展现,是解决新目标与旧技术形态矛盾的现实基础;社会竞争是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社会方式。技术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技术发展的现实轨迹,是新技术形态建构的直接基础。二、技术演变方向与技术进步模式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向着技术形态丰富和效率提高的方向演变1.技术形态的不断丰富作为主体目的性活动的序列或方式,技术服务于人类目的性活动,并随着目的的发展而演进。需要或目的的发展体现在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化两个层面。从横向拓展的角度看,随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复杂化,人的需要或目的的种类不断增多;从纵向深化的角度看,人的原有需要或目的不断分化,展现为需要或目的链条的延伸和层次结构的形成。需要和目的的这一发展特点,客观上要求具体技术形态的支持。这就是技术效果原则形成的历史背景。二、技术演变方向与技术进步模式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新技术形态的创建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探求新技术原理,创建具有新功能的全新技术形态,多表现为一次创新行为;二是以已有的相关技术原理或技术形态为基础,进行综合性重构或结构改进,多表现为二次创新行为。应当指出的是,主体的需求或目的与新型技术形态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一方面,主体需求的发展刺激着新技术形态的丰富与技术世界的扩展;另一方面,新技术形态的形成也会诱发新的需求,衍生出新的目的。正是依靠这一相互作用机制,人类社会需求与技术世界的发展才像滚雪球似的滚动递进。二、技术演变方向与技术进步模式2.技术效率的不断提高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作为主体目的性活动的序列或方式,技术形态的运行效率是衡量目的性活动的重要经济指标。在效率原则的规范下,追求技术效率已演变为技术发展的又一重要方向。技术效率的提高也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在原有技术原理框架下的二次创新,即不断改进原有技术形态的结构或运行程序,消除影响技术效率提高的约束技术因素;二是在新技术原理基础上创建新型技术形态。除具备全新功能以外,新型技术形态与同族系原有的技术形态相比,技术效率也有明显提高。二、技术演变方向与技术进步模式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把技术活动的效率原则与效果原则贯彻到技术创造活动中,就转化为技术进步的六条基本途径:一是在维持F不变的条件下,设法提高Z;二是在保持Z不变的条件下,设法减小F;三是在提高Z的同时减小F;四是在Z、F同步增大的过程中(技术巨型化发展),设法使Z-F的值提高,或者Z提高的幅度大于F增加的幅度;五是在Z、F同步减小的过程中(技术微型化发展),设法使Z-F的值提高,或者F减小的幅度大于Z降低的幅度;六是设法达到特定的Z,而暂时不计F。这六条基本途径就是技术进步的可能方向。二、技术演变方向与技术进步模式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由于技术效率是一个关涉技术价值的重要指标,而对技术价值的评判又与评价者的价值观念相关,具有主观性、时代性和个性特色。因此,提高技术效率的技术演进方向或路径比较复杂,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分门别类地进行具体分析。值得一提的是,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与多样化,对技术发展方向的调制作用,也促进了技术形态与技术世界的多样化发展。可见,技术活动的效率原则与效果原则之间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内在统一的。二、技术演变方向与技术进步模式自然辩证法概论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技术
本文标题:10 第十章 技术发展的动力与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596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