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规划主要内容(一)城市发展目标把郑州建设成为彰显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原城市特色、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1.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化金融、物流、商贸、信息、旅游等区域功能,建设国家重要的航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2.现代化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社会事业建设,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富裕。3.国际化城市:发挥交通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强化产业支撑,逐步形成国际性贸易城市、文化旅游城市的基本框架。4.信息化城市: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建成高度完善的城市信息化体系。5.生态型城市:保护生态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加强绿化建设;集约、节约利用资源、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推广清洁能源与绿色消费,构筑完善的城乡生态格局;优化绿地与其他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结构;向外围疏解老城区人口,控制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创建宜人的城市环境。6.创新型城市:大力发展教育、科研事业,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科技、文化、管理等多方位、多层次创新。(二)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为郑州市行政辖区,总面积7446平方千米。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郑州市行政辖区。中心城区范围:郑州市区行政辖区内的中原、金水、二七、管城、惠济五区,面积990平方千米。(三)城市性质河南省省会,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通讯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城市规模与人口素质1.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至2020年,市域总人口1100万人,城镇人口880万人,城镇化水平80%左右;中心城区城市人口45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至202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836平方千米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95平方米以内;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00平方千米以内,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89平方米以内。2.人口素质与人文指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完善人文指标,不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1)人文指标(至2020年)教育科技方面:全市研究和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0%,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25人;市区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数量≥600所,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0%,人均教育设施用地面积4.8~5.5平方米。医疗卫生方面:市区每万人拥有医生数≥70人,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达到≥50张,人均医疗设施用地面积≥0.8平方米,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5平方米,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人均建筑面积≥16平方米;人均文化设施用地面积0.7~1.0平方米,人均体育设施用地面积0.5~0.8平方米。(2)提高人口素质统筹城乡布局,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优化产业结构,满足城市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完善城市服务功能,营造人才创业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历史文化教育,提高市民爱国意识,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及其他流动人口的自身素质。(五)市域城镇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1.市域城镇空间布局依托交通干线及沿线城镇,在郑州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心四城、两轴一带”的城镇布局结构。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和外围组团为主体、中等城市为支撑、重点镇为节点、其他小城镇拱卫的层级分明、结构合理、互动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其中:一心:包括中心城区及三个外围组团(郑汴—中牟组团、航空港组团和上街—荥阳组团)。四城:巩义市区、新郑市区、新密市区、登封市区四个中等城市。两轴:沿连霍高速公路、陇海铁路等交通干线分布的郑州市中心城区、郑汴—中牟组团、上街—荥阳组团、巩义市区及沿线城镇所构成的东西向发展轴;沿京港澳高速公路、京广铁路等交通干线分布的郑州市中心城区、航空港组团、新郑市区等城镇构成的南北向发展轴。一带:依托省级交通干线,由登封市区、新密市区和新郑市区等城镇构成的东西向发展带。(六)中心城区规划1.中心城区布局结构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为“两轴八片多中心”。(1)两轴东西向城市发展轴:依托郑—汴—洛发展带,沿郑上路—建设路—金水路—郑开大道、中原路—东西大街—郑汴路两条轴线形成中心城区东西向发展轴,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主骨架,集聚区域和城市的主要服务职能,构成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南北向城市发展轴:沿花园路—紫荆山路、中州大道—机场高速两条轴线形成从惠济片区至航空港组团的南北向发展轴,构建新—郑—漯产业带的核心区域。(2)八片以主要交通干线、基础设施廊道、城市水系和绿化空间为界,中心城区由老城区、郑东新区、经开区片区、南部片区、高新区片区、须水片区、惠济片区、北部片区八个功能片区构成。(3)多中心以二七广场商业中心、郑东新区CBD和新郑州站交通枢纽中心为核心,构建区域—城市—片区三个层次的城市中心体系。(七)产业发展规划1.重点发展产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能源原材料产业。创建全国性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构筑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2.产业空间布局城市产业主要向东、东南两个方向展开。东部方向:依托郑东新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南出口加工区、郑汴产业带,推进与开封对接,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及先进制造业。东南方向:依托航空港、新郑州站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大力发展航空、铁路、公路联运,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等现代物流业,推进与许昌对接。西部方向:依托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荥阳、上街、巩义等城市,加强与偃师、洛阳的衔接,形成郑洛城市工业走廊,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建材、煤炭、铝加工、制药、电缆、机械、化工等产业。西南方向:依托登封、新密等城市和地域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煤炭、电力、服装等产业。北部方向:依托黄河,重点发展生态型产业,建设沿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八)综合交通规划巩固提升郑州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作用,建成面向国际的大型航空枢纽、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交通枢纽。以航空、铁路、城际轨道、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骨架,以交通枢纽为节点,构建国际国内通达、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突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公共交通建设,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保证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35%以上,居民单程出行时间不超过45分钟。1.航空新郑国际机场适时建设第二条平行跑道、第二航站楼及相关附属设施。至2020年,机场用地规模1088.86公顷,形成27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58万吨/年货物吞吐量的能力。2.铁路强化郑州铁路枢纽地位,加快建设京广、徐兰客运专线,形成干线铁路组成的“双十字”型铁路枢纽。规划建设郑州至重庆、郑州至合肥、郑州至济南等铁路,建设新郑州站城市综合交通枢纽。适时规划建设郑州第三客站。3.城际轨道规划建设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包括郑州至焦作、郑州至新郑国际机场和许昌、郑州至开封、郑州至洛阳、郑州至新乡城际轨道线。4.公路完善“三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络;改造升级干线公路,建立以郑州市中心城区为核心的放射状道路系统,与高速公路形成双通道格局;加快乡村公路的建设与改造,提高连通性和通达深度,实现村村通客车。中心城区依托对外通道,规划公路客货运站14座。其中:公路客运站9座,对外客运能力达到18.7万人/日;公路货运站5座。5.城市道路系统在既有“环形加放射”路网的基础上,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构成功能级配合理的方格网状、开放式城市道路网络布局。至2020年,中心城区干路网密度达到3.45千米/平方千米,支路网密度达到3~4千米/平方千米。6.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三横两纵一环”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6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全长218.8千米。规划“环形加放射”的城市快速公交线网,包括12条BRT走廊,全长261千米。优化公交线网布局,至2020年,常规公交车辆的配车指标达到20~22标台/万人。(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坚持郑州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思想,明确保护重点,突出地域特色,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保护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及其历史环境。1.总体保护格局建立郑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登封、巩义、新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两级名城保护体系。建立由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片区、古荥汉文化历史文化片区、嵩山历史文化片区、黄帝故里历史文化片区、河洛历史文化片区构成的整体保护格局。2.保护内容保护市域范围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43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38处。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文化遗产所在地身份标识,制定详细规划、保护和管理措施。划定书院街、文庙—城隍庙、德化街—大同路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城市文脉和历史风貌。3.保护重点重点保护中心城区6处(7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嵩山历史建筑群。包括郑州商代遗址、大河村遗址、西山遗址、小双桥遗址、荥阳故城、古荥冶铁遗址、“二七”大本人纪念塔和纪念堂、嵩山历史建筑群。(十)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证城市建设更好地融入自然生态环境,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促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规划期末,基本建成以循环高效为特征的生态产业体系,以节约集约为基础的资源保障体系,以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体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人居体系,使郑州成为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生态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至2020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市域生态步入良性循环;流域水质标准总体保持Ⅲ类,次级河流全面达到水域功能标准;城市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以上;空气优良天数占全年天数的8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0%左右;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地质环境安全监测体系健全,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中心城区规划公共绿地面积58.35平方千米,人均12.97平方米。(十一)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合理配置城市资源,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率。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机制,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下达给郑州市的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至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33.07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7.54万公顷。(十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坚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保证城市水资源和各项能源供应、信息通讯安全快捷、环境清洁卫生,形成系统完善、安全高效、资源节约、管理先进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高市政公用设施的服务能力和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为郑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1.给水与排水按照已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相应的保护规定,加强地表水和地下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至2020年,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供水保证率达到97%以上。全市新建水厂17座,改扩建水厂7座,水厂供水能力达到371.5万立方米/日。中心城区新建水厂4座,供水能力达到221万立方米/日。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排放分十一个系统:金水河、熊耳河、贾鲁河、魏河、七里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潮河、东风渠、索须河、须水河。城市污水处理量190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再生水回用量95万立方米/日。污水排放分七个系统:王新庄、五龙口、马头岗、双桥、陈三桥、耿庄、纺织产业园。2.电力工程至2020年,电源以区域500千伏电网为主,地区电厂为辅。新建荥阳、赵家寨、南郊、东南、大鹏5座电厂(热电厂),改扩建豫联、裕中、华润、郑东、泰祥5座电厂(热电厂)。至2020年,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97万兆瓦。全市建成8座500千伏变电站,总容量30500兆伏
本文标题: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654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