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铜仁市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初稿)-
1铜仁市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报告铜仁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2011.102目录第一部分普查工作背景一、铜仁市基本情况二、“三普”之前不可移动文物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普查工作基本情况一、普查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的组建、工作情况(一)普查机构和办事机构成立时间(二)普查机构和办事机构组织结构(三)普查机构和办事机构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过程中,在政策保障、组织保障、物质保障、制度建设、表彰奖励和新闻宣传等方面的重要决策事项和工作成果二、普查队伍的组建、组织形式、人员培训、调查试点和工作情况(一)普查队伍的组建时间、规模和组织形式(二)普查队伍接受培训的情况(三)本地区调查试点工作情况(四)普查队伍在实地文物调查阶段的工作情况(五)实地文物调查阶段的起讫时间(六)社会志愿者和其他行业人员参与普查工作的人员及工作简况3三、本地区普查数据质量控制情况(一)普查队伍在实地文物调查工作中的质量控制情况(二)基本单元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工作中普查数据审核、整改工作情况(三)省级整体验收的数据接收、现场复核、数据整体审核以及整改工作情况(四)基本单元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工作和省级整体验收工作的起讫时间(五)本地区普查数据整体质量分析四、本地区普查调查资料档案管理工作情况(一)实地文物调查阶段原始纸质、电子档案的保管、管理工作情况(二)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采集标本的保管、管理工作情况(三)普查资料电子文本的备份工作情况五、本地区普查期间的经济投入情况,应本着哪级投入哪级统计的原则第三部分普查成果一、普查的整体成果和统计分析(一)本地区普查成果的整体规模,包括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规模、数据量、图纸、照片和标本的量化指标(二)本地区普查成果的主要分类数字二、普查数据的成果和成果转化4(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情况(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布电子地图编制情况(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编制情况(四)各类专题、地区普查资料的编辑出版工作情况三、专业队伍和基础设施、设备提升情况(一)通过本次普查专业人员队伍规模、专业水平、人员结构和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情况(二)通过本次普查文物保护专门机构设置、经费保障以及基础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第四部分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分析一、铜仁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所有权分析第五部分普查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发现和采取的保护措施二、通过法律及其他手段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采取措施的情况(一)在普查期间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挂牌保护以及其他保护措施的情况和规模(二)在普查期间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级别5(三)在普查期间为保护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所实施的行政措施情况,如政府指定的规章、发布的通知等三、在普查期间为保护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经济投入情况第六部分普查中的宣传工作一、在各种媒体接受采访和以投、组稿的形式向社会报道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情况、成果的数量二、以出版物形式宣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的数量三、以展览形式向社会宣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的数量四、以宣传品、纪念品形式向社会宣传和普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知识和成果的数量第七部分表彰奖励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各级政府、政府部门对工作成绩突出和有重要贡献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褒奖情况,获奖的单位、人员数量。第八部分体会和建议附件:1.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部分工作成果统计表2.《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印制规格要求3.《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报送要求6铜仁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9号)、《国家文物局关于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文物保发〔2007〕18号)、《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的通知》(黔府发〔2007〕27号)和《铜仁行政公署关于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通知》(铜署发〔2007〕43号)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我市自2007年与全国同步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自工作开展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普查队员的辛勤努力下,各项普查工作进展顺利,已按计划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工作报告如下。第一部分普查工作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铜仁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城市区域不断扩展,文物原有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建设中破坏7文物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要做好新形势下的文物保护工作,要求我们首先要摸清家底,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文物保护认识的深化,文物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延伸扩展。2005年底,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第一次在国务院的文件中,使用了“文化遗产”一词。“文物”走向“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和保护范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地域上,不仅有地上、地下,还有内河和领海的水下不可移动文物;在类别上,工业遗产、乡土建筑、老字号、革命遗址、文化线路、文化景观、20世纪遗产等过去被忽略的项目相继进入了保护视野。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需要进行一次广义的、多角度的文物普查,全面掌握各时代文化遗产的数量、类型、价值特点和保存状况,为将来进一步扩展文物保护范围,促进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后续力量。2007年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决定从2007年起,用五年时间,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普查的范围是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内容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公布的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此次文物普查,实行全国统筹规划,统一部署,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地方分级负责实施的8办法。铜仁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08年初开始。依照《铜仁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与全国同步组织实施本辖区的文物普查工作。一、铜仁市基本情况经考古发掘证实,早在三千多年前,铜仁市锦江两岸已是人烟稠密、文化繁荣。铜仁汉为武陵郡,隋属清江、明阳二郡,唐初为辰州地,五代没于蛮,宋为思、珍二地,元置铜仁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以司治铜人有三,故名。明初改铜仁长官司,隶思州宣慰使司。永乐十一年(1413)置铜仁府,隶贵州布政使司。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置铜仁县,1949年11月铜仁解放仍置县。1958年10月铜仁、江口、玉屏三县并为铜仁县。1961年7月又按原建制三县分开。1987年8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地处武陵山脉中部,紧邻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怀化市,重庆市秀山县。中心坐标为27°43′″N,109°11′″E。铜仁城市扩容2.4万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城镇绿化率达51%,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铜仁地区行署所在地,市政府驻地谢桥街道办事处。铜仁市全境总面积1410.19平方公里,辖4办事处、5镇7乡(河西、环北、市中、灯塔4个街道办事处,云场坪、川硐、坝黄、茶店、漾头5镇,桐木坪、鱼塘、大坪、和平、滑石、瓦屋、六龙山7乡),共98个村委会和21个居委会,92010年末户籍总人口为36.67万人。有苗、土家、侗、仡佬、满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26.8万人,占总人口的72.4%。(一)地形铜仁市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位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和湘西台地主峰——雪峰山之间,地表形态变化较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境内地势四周高,中部低,最高海拔1149米,最低海拔205米,平均海拔600米左右,山地占67.8%,丘陵占28.2%,盆地(坝子)、河谷占4%。(二)河流境内河流多、密度大,俗称四十八溪。以锦江为干流,10公里以上的干流22条,河流总长447.3公里,主要有锦江、大江、小江、谢桥河、瓦屋河等,流域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0%;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250至1400毫米,全市径流量39.207亿立方米,总水量11.44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2.58亿立方米;水能资源丰富,全市干支流理论蕴藏量6.6万千瓦,可开发5万千瓦,人均占有水量居全省首位。(三)气候铜仁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6.9℃,无霜期280天以上,日照数1171小时,热量丰富。(四)资源10境内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主要有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等。1.生物资源野生动物180余种,其中:哺乳动物45种、爬行动物15种、两栖类13种、鸟类60种、鱼类47种。被列为国家保护的动物有大鲵(娃娃鱼)、山溪鲵、水獭、穿山甲、五步蛇等。2.森林资源全市林地面积80.93万亩,天然林面积75万亩,森林覆盖率35.6%,植物种类3700多种,其中:各种树种320多种,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有珙桐、水杉、银杏、贵州紫薇等;中医药植物400多种,主要有治癌植物红豆杉,以及金银花、五倍子、桔梗等;经济林木100多种,主要有杜仲、猕猴桃、桠柑、淡竹、油桐、油茶、吴萸等;用材林上千种,主要有松、柏、杉和各种阔叶林木等。3.旅游资源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可开发的旅游景观多达100多处,现已经开发、初具规模的主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龙洞和十里锦江风景区以及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东山古建筑群等。铜仁城是一座与山相依托、与水相融合的山水城市,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景优美,神奇秀丽,既是民族民风淳朴的民族地区,又是极具革命传统教11育的红色老区。市辖区内有神奇壮观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龙洞、红色精品旅游线路景点周逸群烈士故居、中南门古城、中国傩文化博物馆。发源于梵净山的锦江由西向东横贯铜仁市全境,其上游的大小两江汇集于铜仁城中,并将城区一分为三,呈“S”状环城逶迤东去洞庭湖汇入长江。沿江两岸奇峰林立,峭壁嵌绿,碧波粼粼。丰富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珍贵的文物古迹构成了一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百里锦江画廊,固而铜仁市自古就享有“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之美誉。曾先后获得“中国传统龙舟之乡”、“中国西部名城”、“2009中华十大生态亲水美景”、“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和“全国绿化模范县(市)”等称号。二、“三普”之前不可移动文物基本情况。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之前(2007年以前),铜仁市在全国的统一部署下于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开展了两次文物普查。在两次文物普查中,铜仁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1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铜仁市东山古建筑群),省级不可移动文物两处(滑石复兴桥和新营垴屯墙、观音山莲花寺遗址),市级不可移动文物8处(文笔洞、白果树、岩懂遗址、牟家坡悬棺、莲池庵、清真寺、茶园山村寨、罗忠义烈士墓)。第三次文物普查查明,在118处文物点中,消失文物点51处,仍然存在的67处。第二部分、普查工作基本情况12自国务院在全国开展第三次国文物普查工作以来,铜仁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和省、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会议精神,积极行动,周密部署,扎实开展工作。一、普查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的组建、工作情况(一)、普查机构和办事机构成立时间为确保第三次文物普查顺利开展,二00八年三月十七日,铜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成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铜府发〔2008〕41号)文件,成立了铜仁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次日,办事机构——铜仁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挂牌成立。办公室设于铜仁市文物管理局,文物管理局全体工作人员和图书馆部分工作人员为成员。铜仁市十七个乡镇办事处全部在2008年3月底以前成立了由乡(镇)长、主任任组长,分管副乡(镇)长为副组长,相关站股所长为成员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各自的普查办公室,在铜仁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业务指导下开
本文标题:铜仁市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初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714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