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摘要
“十一五”期间质监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质监工作全局,以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依法行政,严格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宗旨,实施科技兴检、人才强检和“以质取胜”战略,加强把握大局、服务经济、依法行政,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开拓创新,妥善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一步对外开放需要的质监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工作体系,切实履行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和安全监察三大职能,加快质监事业的全面发展,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做出积极贡献。“十一五”期间我省质监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保两大安全(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推进三大战略(以质取胜战略、科技兴检战略、人才强检战略),实施四大建设(信息化建设、基层局建设、检测能力建设、文明行业建设),完善五大体系(标准体系、计量体系、认证认可体系、产品质量和安全检测监控体系、特种设备动态监管和安全评价体系)。二、发展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对质监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省局党组提出的“十一五”末,全省质监工作达到华东地区中上游水平的奋斗目标,力争到2010年,全省技术装备总值突破3亿元;检测项目和检测能力基本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特检、纤检、计量、质检四大行业联盟总收入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标准研究体系发展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机构;进一步完善量传溯源体系;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夯实质监系统的基础,强化监管力度,增强服务经济的能力;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实施人才强检战略,培养一批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力争建设一批国家中心、省中心或重点实验室,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主要任务(一)加强质量宏观管理,全面推进“以质取胜”战略21、加强质量管理,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质量振兴计划》,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推进“质量兴市”工作,实现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的的不断提高;建立质量奖励制度;引导企业走“以质取胜”的发展之路;做好设备监理、产品防伪和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的相关工作;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全省规模以上重点大中型企业、出口企业和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全部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努力提升质量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和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制度;扶持一批对安徽民营经济创业和发展具有示范性的好品牌;重振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优、特、稀”的传统老品牌。到2010年培育国际知名品牌2个以上,争创中国名牌产品15个,打造安徽名牌产品500个。以产业集中度高、规模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对地方经济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产品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名牌产品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在名牌中培育100个具有地方特色、在全国享有美誉的知名品牌。3、完善质量信用体系,加快和谐安徽建设。加强企业质量档案建设工作,加快建立以产品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用体系。在建设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实施分类监管的基础上,以信用等级监管、扶优治劣等手段配之信息技术手段,为社会营造质量信用环境,搭建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做好与社会信用体系衔接的准备工作。加强对企业质量状况的分析和研究,建立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围绕建设“信用安徽”,建立征信系统和企业“质量诚信”评价体系,开展“质量诚信”征信、授信活动,逐步建立“质量诚信”征信、授信制度。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加快和谐安徽建设。(二)加大源头质量监管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总体水平1、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以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为基础,在全面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切实做到“四个严格”,即:严格审查,确保发证质量;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确保发证条件、时限、程序合法;严格证后监管和无证查处,坚决纠正“重发证轻监管”;严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实行“谁许可、谁监督、谁负责”的生产许可过错责任制。以查处滥用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为突破口,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全面落实“既要便民、又要管好”的监管原则,在加强食品小作坊监管方面取得明显成3效。以扶优治劣两手抓为目标,在实现“四个一批”(即扶持一批名优企业、帮助一批中小企业、关闭一批不具备生产条件企业、严厉惩处一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犯罪分子)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以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为抓手,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以加强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为重点,在加快食品安全保障条件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建立健全以《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生产许可证条例》为核心,以部门配套规章为依托的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2、加强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以完善框架、明确职责、抓好队伍、提高素质、强化监管、完善机制为重点,建立许可证审查办公室与审查中心的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许可证管理工作。以贯彻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为主线,全面推进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努力发挥生产许可证工作在落实产业政策、促进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生产许可的强制性作用,大力支持推广节能、降耗、节水、环保的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强制淘汰热轧带肋钢筋、水泥、铝型材等行业中能耗高、污染大、质量差的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强化现场审查活动及检验活动的过程控制及监督管理,确保发证质量;加强审查员、观察员队伍建设;强化有证企业监管,打击生产、销售无证产品的违法行为。3、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突出重点,强化对涉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以及质量问题突出产品的监督抽查,将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主要性能指标作为监督重点开展跟踪监督;不断细化和规范后处理工作程序,提高后处理工作的权威性;逐步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网上查询监督抽查结果;对质量问题严重、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质量信用低下的产品,采取新闻曝光、强制撤柜台、吊销生产许可证等措施,实施市场退出机制。(三)围绕“生态安徽”建设,拓展标准化工作1、深入开展“生态安徽”的标准化工作,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围绕《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确立的阶段目标,根据《生态省建设标准体系》确立的基本框架,加强重要生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制定和推广清洁生产标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环境保护技术和设备标准;完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和劳动保护标准体系;制定我省重要特色产品的生态标准;加强标准实施环节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标4准化技术服务体系,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加速生态安徽建设。2、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共同促进安徽省主导农产品出口工作备忘录》,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农业标准的示范推广,提高示范推广的有效性,探索“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我省水果、畜牧、优质粮油、水产、茶叶、蔬菜、棉花、中药材、茧丝绸等十大主导产业,建设区域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带;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带动、科技带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制修订地方农业标准500项,完善我省农业标准体系和标准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和农副加工食品质量监测体系;建立12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扶持50个出口农产品生产示范区,使其成为我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产地;培育50个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确保销售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达标率在95%以上,省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实行市场准入;培养5000名农业标准化人才。3、做好企业标准化工作。坚持以规范管理、加强指导和立足服务为重点,突出抓好企业标准体系建设,WTO/TBT技术壁垒措施研究,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工作;规范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提高备案企业产品标准的水平和有效性;完善企业代码数据库、企业产品执行标准数据库和标准信息数据库等管理软件;坚持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分类指导,积极开展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活动,促进我省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4、积极开展服务标准化工作。围绕省委、省政府“两山一湖”旅游发展战略,大力推动黄山、九化山风景区的服务标准体系建设,促进我省旅游区接待、服务和环境管理水平的全面发展;开展《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规范》、《美容美发服务质量规范》等省级服务性标准的宣贯及符合评定工作;配合商业、旅游、铁路、交通、医疗、保险、金融、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做好服务质量国家标准的推广;初步实现服务质量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积极推进服务标准化工作,促进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四)加大计量监管力度,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保障完善市场商品计量监督机制,到“十一五”末,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5%以上,重要定量包装商品量的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强检计量标准受检率达到100%;商贸领域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80%以上,医疗卫生领域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0%以上。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力争列入我省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平台。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计量检测体系基本完善,中小型企业计量体系达到5国家规定要求,基本形成社会化的计量校准服务体系。1、强化法制计量。狠抓《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和《加油站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落实。组织开展加油站计量保证能力确认和加油站“计量信得过”活动,组织开展餐饮业、粮食收购市场等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加大商品量计量监督检查力度,完善抽查机制;加大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省级监督抽查范围和抽查批次,米、面粉、食用植物油等20种定量包装商品的抽查合格率力争达到90%以上;加快推广C标志,争取每年新增20家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取得计量保证能力合格证书;强化重点计量器具监督管理,对六种重点管理的计量器具,把好定型鉴定、样机试验、制造许可证发放、销售、使用等关键环节。2、推进科学计量。把握安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研究相应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计量检测的手段和水平;改革量值传递模式,逐步开放、发展和规范计量校准市场,大力推进校准服务,建立量值传递、溯源双轨运行机制;加强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新的计量标准,探索利用社会资源的各种形式,充分发挥社会计量资源的作用。3、完善工业计量。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工业计量技术基础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计量管理基础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引导其贯彻GB/T19022(ISO10012)标准,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适应生产经营需要的自主管理的计量工作自律机制;完善我省中小企业的计量保证、计量合格确认工作;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指导、帮助计量管理工作相对薄弱的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完善计量管理制度,配备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计量检测设备和计量管理人员;大力加强节能、节水和节材计量工作,进一步开展节能、节水和节材计量标准宣贯,鼓励企业学习、引进国际先进的节能、节水和节材计量管理和检测技术;对重点用能、用水单位依法实施监督管理,为我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技术支撑。(五)贯彻落实《认证认可条例》,整顿和规范认证市场1、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认证市场。基本建成涵盖主要农产品和食品以及“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既能引导国内消费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完整成熟的农产品和食品的合格评定、认证认可体系;落实《认证认可条例》的各项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认证认可管理人员和执法人员的培训,针对当前认证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社会反应强烈的问题,依法加大查处力度;组织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行政稽查工作;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
本文标题: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摘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73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