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福州市XXXX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查
1福州市2012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语文试卷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2),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陈情表》)(3),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4)满地黄花堆积,,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5),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6),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廉耻[清]顾炎武《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①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璩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选自《古文观止》,有删减)【注释】①之推:即颜之推。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行.己有耻行:行事B.弃礼义,捐.廉耻捐:放弃C.则可以死易.生易:替换D.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率:带领3.下列属于直接讨论“廉耻”问题的一组是(3分)()①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②彼昏之曰,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③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④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⑤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⑤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义廉耻”四者是维系国家命运的关键,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有羞耻之心。B.如果一个人没有廉耻之心,会导致失败、灾祸甚至死亡。C.颜之推否定了齐朝一士夫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反对自己的孩子去做官。D.张奂是个廉洁的人,他把羌人的财货退还,使威望教化得到了发扬。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3分)(2)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3分)(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贫女(唐)秦韬玉①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②。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注释】①秦韬玉,出身寒素,累举不第。②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1)结合诗句分析贫女的形象。(3分)(2)“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千古名句,请说说诗人借此表达了哪些情感。(3分)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3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周瑜死后,诸葛亮带赵云前往东吴吊丧。周瑜部将皆欲杀诸葛亮,但畏惧赵云不敢下手。诸葛亮亲自祭酒,读祭文后伏地大哭,哀恸不已。鲁肃见状,也认为是周瑜量窄,自寻死路。(《三国演义》)B.冯云卿使用“美人计”,打听赵伯韬内部消息。他的女儿为了应付父亲的追问,随便说了一个“多头”,而赵伯韬做的是“空头”,结果冯云卿落得人财两空。(《子夜》)C.梅主动找到瑞珏交谈。瑞珏推心置腹,表示完全理解她和觉新的爱情悲剧,梅被她的大度与善良深深打动。此后,她们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姐妹。(《家》)D.聂赫柳多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向她问起了他们的孩子,她开始很惊讶,但又不愿触动创伤,只简单对答几句,把他当做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了十个卢布的烟酒钱以麻痹自己。(《复活》)E.葛朗台要抢夺夏尔送给欧也妮的金梳妆匣,并准备拿刀撬下一块金板时,欧也妮坚决反抗,她声称父亲如果敢碰这匣子,她就拿这把刀杀了他。(《欧也妮·葛朗台》)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1)《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的“慧紫鹃情辞试莽玉”是小说精彩章节之一。请简述紫鹃是怎样三试宝玉的。(2)爱斯梅拉达是怎样被骗出巴黎圣母院的,之后又被带到何处?请简述有关情节。第()答:(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它使人欲罢不能。B.在老师的诱导下,我努力地学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C.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深造,经过自己的探求获得知识。D.牢固掌握知识,有了深厚的积蓄,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2)请简要分析这两段选文中,孔孟所谈论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他们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3分)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2题。教育是何种善王洪才教育作为人类一项特别的事务,它能够满足人类的特别需要,因此教育具有善性。但教育究竟属于何种善呢?这在学界并没有定论。传统上,我们之所以接受“教育是善的”,就在于教育是一种“传授知识和培养人的活动”,而传授知识是人类发展所需要的,因此也必然是善的;而培养人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从而也一定是善的。显然这一切都是从应然角度出发的。但教育能否真正地传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却成为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教育活动之所以屡屡受到人们的指责,其原因就在于它并不一定能够传授符合社会需要的知识和培养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这说明,尽管教育目标或志向是善的,但它的行为过程和结果未必尽然是善的。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所面临的真正难题就在于:它如果还不能选择出社会最为需要的知识并按照最符合人自身的发展方向培养人才,那么其培养方案和所培养的人才并非都是理想的。我们知道,理想的方案是建立在人们对规律的完全掌握的基础上,而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理想人才又是按照理想方案培养出来,它至少应该表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其身心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第二,其已经具备了服务于社会的本领;第三,其已经具有了团结协作的友爱之心;第四,其已经具有了实践自己理想的意志。可以说,这四点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基本规范,也常常是人们评价教育活动效益的出发点。在这四点中,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教育活动应遵守的最基本的法则,如果不遵循它就不能够称之为真正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活动也就不可能是善的;使受教育者个体具有服务于社会的本领是教育活动目标的基本指向,从而也是社会实践善的主要载体;使受教育者形成友爱之心是教育活动有效性的标志,故而是教育之所以为善的具体表现;而使受教育者具有实践自己理想的意志是教育实践善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结果,理想教育就是要培养每一个受教育个体具有行善的动力。所以,教育的善必须体现在教育活动全过程中。在这里,“健康发展”是指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而言,但我们常常因为急功近利而违背这一规律。这说明,尽管教育的目的本身是善的,但教育行为的结果未必一定是善的。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而我们对每个个体的认识都不可能达到完满的程度,当我们试图制定一个统一的方案来针对不同个体进行施教时,就必然会出现违背人的自然发展规律的状况。因此,如果我们不能按照每个个性发展要求来设计具体的教育方案,那么教育效果就不可能是非常理想的。这也说明,在教育活动中,人永远是目的,教育活动只是促进人发展的手段,教育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使一个统一的模式得到贯彻,而在于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自觉地为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因此,只有按照个性发展要求来设计教育,教育才可能是成功的。这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逻辑。(摘自《新华文摘》2011年第十六期)510.下列有关“教育与善”的论述,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3分)A.人们认为教育是善的,因为它传授知识,培养人,这都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B.教育能否传授社会需要的知识和为社会培养满意的人才,是评判它善与不善的根据。C.教育的目的与行为结果是一个统一体,只要目的是善的,行为结果也是善的。D.使受教育者形成友爱之心,是教育为善的具体表现,它贯穿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11.为什么说“理想的方案是建立在人们对规律的完全掌握的基础上,而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请简要分析。(3分)12.简述你对“只有按照个性发展要求来设计教育,教育才可能是成功的”这句话的理解。(3分)(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幸福和痛苦的领悟俞敏洪有一次在黄河边上,我用瓶子灌了一瓶河水。泥沙混杂的水,被灌到水瓶里以后,依然十分浑浊,透过瓶子看到的只是浑浊昏黄的世界。在瓶子背后,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地。面对这样的水,我感到痛苦和绝望,感到黄河河床不断升高带来的灾难,感到人们在这种灾难中的呼喊。我把水瓶放在边上,痛苦地坐在岸边,看着黄河发呆。一段时间后,我把眼神从远处收回来,猛然发现瓶子里的水开始变清了。浑浊的泥沙开始沉淀,瓶子上部的水变得越来越清澈。我看着这种变化,直到泥沙全部沉淀,只占到整个瓶子的五分之一,而其余的五分之四都变成了清清的河水。我慢慢把瓶子举起来,透过瓶子看到了天,看到了地,看到了生命中幸福与痛苦的界限。原来,我们的幸福和痛苦也像黄河水一样。在匆忙和浮躁中,我们拼命地摇晃着自己的生活,直到生活变得一片浑浊,所有的幸福都掺上了痛苦的成分。假如清水是幸福,泥沙是痛苦,那我们一生的幸福的总量应该大于痛苦。我们时时感到痛苦,不是因为痛苦多于幸福,而是因为我们用了不恰当的方式,让痛苦像脱缰的野马,随意奔跑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为痛苦的渗透,我们本来应该清澈如水的生活,变得像黄河水一样,有了太多的杂质。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让痛苦沉淀在我们的心底,不管它会不会消失,都只让它占据我们心里的一小片空间,其余的大部分空间就会被幸福所充满。自出生伊始,每一个人一辈子所经历的幸福和痛苦的总量都应该是差不多相同的,之所以有的人更痛苦,有的人更幸福,原来不是人们对待幸福的态度不同,而是人们对待痛苦的态度不同。想到这里,我把水瓶晃动了一下,已经变得非常清澈的水在一瞬间就又变得浑浊不堪了。6生活的难处是,我们无法让生命静止不动,由此把痛苦和幸福截
本文标题:福州市XXXX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17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