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大纲(供中医学专业用)课程编号:081560英文名称:osteologyandtraumatologyofT.C.M先修课程:后续课程:课程性质:专业课总学时数:54学时;理论学时:42学时;实验学时:12学时;上机学时:0学时;课外实践:0学时;其他学时:0学时;考核性质:考试学分:2.5学分;一、课程简介《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应用中医理论阐明骨伤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本课程的课程目标: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突出中医药内涵为特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课、临床见习和实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骨伤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规律;熟悉中医骨伤科的主要内治法、外治法和操作技能,急诊处理原则,同时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动手能力不足的特点,加强骨伤科手法技能的训练,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毕业后适应社会需求有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二、教学组织与方法《中医骨伤科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由中西医结合学院骨伤教研室以形态直观,实践性强,教学动态化为特点,教学中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内容形象化。以多媒体教学配合启发式教学、PBL教学法。三、理论教学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章次教学内容理论学时备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简史损伤的分类及病因病机临床检查治疗创伤的急救与处理骨折脱位筋伤损伤内证骨病1.51.51.51.5315661.51.5实验课6实验课3实验课3总结复习3合计4212第一章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简史【目的要求】了解: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医骨伤科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历程。掌握:历代中医伤科的主要成就。【教学内容】1.中医伤科的起源、发展。2.历代中医伤科的主要成就。3.清代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医学传入,中医骨伤科受到歧视的历史。4.解放后,由于正确地贯彻党的中医政策,中医骨伤科得到新生与发展,并取得巨大的成就。【计划学时】2学时第二章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第一节损伤的分类【目的要求】了解:损伤的概念及各种分类法的特点。熟悉:损伤各种分类法的相互联系。掌握:损伤常用的分类方法。【教学内容】1.按照损伤部位分类(外伤、内伤)。2.按照损伤性质分类(急性损伤、慢性劳损)。3.按照受伤时间分类(新伤、陈伤)。4.按照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类(闭合性、开放性)5.按照受伤程度分类(轻伤、重伤)。6.按照伤者的职业特点分类(生活损伤、工业损伤、农业损伤、交通损伤、运动损伤)7.按照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分类(物理损伤、化学损伤、生物损伤)。【计划学时】1学时第二节损伤的病因【目的要求】了解:损伤内因与外因的相互关系。掌握:损伤的内因、外因。【教学内容】1.外因、内因的定义。2.外因:包括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外感六淫及邪毒感染等。3.内因:包括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及七情内伤等。【计划学时】1学时第三节损伤的病机【目的要求】了解:皮肉筋骨、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的生理活动。熟悉:皮肉筋骨、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的相互关系。掌握:骨伤科疾病发生后,皮肉筋骨、气血精液、经络脏腑的病理变化。【教学内容】1.简述人体皮肉筋骨、气血精液、经络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重点介绍损伤后皮肉筋骨、气血精液、经络脏腑的病理变化。【计划学时】1学时第三章临床检查第一至四节四诊【目的要求】熟悉: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掌握:望、闻、问、切四诊在骨伤科运用要点。【教学内容】l.望诊:望全身(神色、形态)、望局部(畸形、肿胀、瘀斑、创口、肢体动能)、望舌。2.闻诊:听骨擦音、骨传导音、人臼声、筋的响声、啼哭声、创伤皮下气肿的捻发音及闻气味等。3.问诊:一般情况、发病情况(主诉、发病过程、伤情)、全身情况(问寒热、汗、饮食、二便、睡眠)、其他情况(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4.切诊:伤科常见脉象(浮、沉、迟、数、滑、涩、弦、濡、洪、细、芤及结代脉)、伤科脉诊纲要。【计划学时】1学时第五节骨与关节检查【目的要求】熟悉:人体各关节活动功能及其检查方法。掌握:肢体长度及周径测量方法、肌力测定标准。【教学内容】1.检查方法和次序:遵循“对比”原则。并按一定次序进行。2.测量检查:包括肢体长度、周径测量法,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法及测量注意事项。3.肌力检查:检查内容(肌容量、肌张力)、肌力检查与测定标准(O-V级)。4.临床检查法:包括摸法(触摸、挤压、叩击、旋转、屈伸、摇晃)与特殊检查法(颈部、腰背部、骨盆及四肢各部位)。【计划学时】1学时第六节影像学及其他检查【目的要求】了解:放射性核素显像、超声波检查、骨密度测定的应用原理。熟悉:X线、CT、MRI的骨科运用及检查方法。【教学内容】1.X线检查:X线、CT、MRI检查应用原理与在伤科的应用(位置选择、阅读技能)。2.超声波检查、骨密度测定、放射性核素的检查原理及在伤科的应用。【计划学时】1学时第四章治疗第一节内治法【目的要求】了解:骨伤科内治法的特点和分类。熟悉:骨病内治法的适应证和常用方剂。掌握:损伤三期辨证和部位辨证方法。【教学内容】1.骨伤内治法(1)损伤三期辨证治法:①初期治法(攻下逐瘀法、行气消瘀法、清热凉血法、开窍活血法)的适应证、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②中期治法(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的适应证、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③后期治法(补气养血法、补益肝肾法、补养脾胃法、舒筋活络法)的适应证和临床应用。(2)损伤部位辨证治法:①按部位辨证用药法;②主方加部位引经药:如《跌损妙方·用药歌》等。2.骨病内治法:清热解毒法、温阳驱寒法、祛痰散结法、祛邪通络法的适应证和临床应用。【计划学时】0.5学时第二节外治法【目的要求】了解:骨伤科常用的药物外治法种类;外固定器的种类和适应证;石膏绷带的用法及优缺点;内固定物的材料要求和缺点;练功疗法的分类、作用及注意事项。熟悉: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牵引疗法的分类和操作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种类;全身各部位常用骨伤练功方法。掌握:药物外治法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正骨手法的操作要领;夹板固定的原理、适应证、禁忌症、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适应证。【教学内容】1.敷贴药(药膏、膏药、药散)的配制方法、种类及临床应用。2.搽擦药(酒剂、油膏、油剂)的配制方法及临床应用。3.熏洗湿敷药(热敷熏洗、湿敷洗涤)的配制方法及临床应用。4.热熨药的种类、配制方法及临床应用。5.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6.正骨手法操作要领:重点介绍拔伸、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分骨折顶、回旋、蹬顶、杠杆等手法。7.夹板固定:作用机理、适应证、禁忌症、材料与制作要求、固定垫、扎带、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解除时间。8.石膏固定:石膏绷带的用法、衬垫、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9.牵引疗法:皮肤牵引、骨牵引和布托牵引的适应证、禁忌症、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10.外固定器固定:类型、适应证及操作方法。11.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适应证:手法复位失败、关节内骨折不能达到满意的闭合复位合并血管或神经损伤等。12.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缺点:迟缓愈合或不愈合、手术创伤和出血、神经或血管损伤术后感染及组织粘连等。13.内固定物的材料要求:抗酸抗碱、不起电解作用、有较高的机械强度等。14.内固定的器材和种类:钢丝、螺丝钉、钢板、髓内针等。15.练功疗法分类:按照锻炼的部位分类(局部锻炼、全身锻炼)及按有无辅助器械分类。16.练功疗法作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濡养患肢关节筋络;促进骨折迅速愈合;防治筋肉萎缩;避免关节粘连和骨质疏松;扶正祛邪等。17.练功注意事项:包括内容与运动强度、动作要领、循序渐进、随访等。18.全身各部位练功法:包括颈项部、腰背部、肩肘部、前臂腕手部及下肢练功法。【计划学时】3.5学时第五章创伤的急救与处理【目的要求】熟悉:急救技术的原则及其意义。掌握:现场急救五项基本技术,创伤的创口情况及清创术具体步骤。【教学内容】1.急救原则与创伤救护步骤。2.现场急救五项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与转送。3.创伤的处理:伤口、清创术、术后处理及内治。【计划学时】2学时第六章骨折第一节骨折概论【目的要求】了解:骨折的愈合过程、愈合标准及其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熟悉:骨折的定义、病因及分类。掌握:骨折的诊查要点及其并发症;骨折的治疗原则。【教学内容】1.骨折的定义。2.骨折的病因病机:外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筋肉牵拉、持续劳损)、内因(年龄、健康、解剖位置与结构、骨骼病变)及骨折移位(成角、侧方、缩短、分离、旋转)。3.分类: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损伤程度、骨折线的形态、稳定程度、就诊时间及骨质是否正常等分类。4.诊查要点:受伤史、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5.骨折的并发症:外伤性休克、感染、内脏损伤、重要血管损伤、缺血性肌挛缩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脂肪栓塞、坠积性肺炎、褥疮、尿路感染及结石、损伤性骨化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6.骨折的愈合过程:一般分为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骨痂改造塑形期;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和骨性愈合标准及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7.骨折的治疗:复位、固定、练功、药物治疗及畸形愈合、迟缓愈合、不愈合的处理原则。【计划学时】0.5学时第二节上肢骨折【目的要求】了解:上肢其他骨折的诊治方法。熟悉:肱骨外髁、肱骨内上髁、桡尺骨干双骨折、桡尺骨干单骨折的诊查要点、整复手法及夹板固定方法。掌握:锁骨、肱骨外科颈、肱骨干、肱骨髁上、桡尺骨干双骨折、桡骨下端等骨折的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整复手法及夹板固定方法。【教学内容】复习上肢各骨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讲授上肢各种常见骨折的发病机理、诊查要点、整复方法、固定方法、药物治疗及练功活动等。一、锁骨骨折1.病因病机:多为间接暴力所致,骨折多发生在锁骨的中l/3处。内侧段向后上方移位。外侧段向前下方移位。2.诊查要点:局部肿痛、功能障碍及典型姿态。3.治疗:重点讲解整复方法和“8”字绷带、双圈等固定方法。4.预防和调护:保持双肩后仰,及时调整绷带松紧度。二、肱骨外科颈骨折1.病因病机:多为传达暴力所致,可分为外展型、内收型及合并肩关节脱位等。2.诊查要点:局部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及骨擦音等。3.治疗:着重讲解外展型与内收型骨折整复手法、固定方法及练功活动等。4.预防和调护:固定早期应注意保持适当的体位。三、肱骨干骨折1.病因病机:直接或间接暴力均可造成,可发生在肱骨干的上部、中部或下部,应注意有无桡神经损伤。着重讲解因肌肉牵拉而造成骨折移位的规律。2.诊查要点:除肿胀及功能障碍外,常有明显的骨擦音、假关节活动、畸形等骨折特征。3.治疗:重点讲解整复方法、夹板加压垫固定、练功活动等。在治疗过程中应防止过牵及桡神经的损伤。4.预防和调护:注意防止断端分离。四、肱骨髁上骨折1.病因病机:常为间接暴力所致,多见于儿童。骨折可分为伸直型、屈曲型和粉碎型三种。重点讲解伸直型受伤机制。2.诊查要点:局部急剧肿胀疼痛,甚至可出现水泡、明显畸形、骨擦音和功能障碍等。应与肘关节后脱位相鉴别。密切注意有无循环障碍及神经损伤。3.治疗:重点讲解伸直型骨折整复方法、夹板固定及早期练功活动。4.预防和调护:注意固定体位,密切观察患肢血适情况,应防止肘内翻和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生。五、肱骨外髁骨折1.病因病机:常为间接暴力所致,可造成骨折不同程度的移位。2.诊查要点:肘外侧明显肿胀、疼痛、压痛、骨擦音、功能障碍等。骨碎片旋转移位时可摸到活动骨碎片。3.治疗:根据骨折不同移位,采用整复与固定方法,手法整复失败者,需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4.预防和调护:注意观察血循环,调整夹板松紧度,避免发生压疮。六、肱骨内上髁骨折1.病因病机:多数为间接暴力所致.临床可分为四度骨折。2.诊查要点:局部肿胀、疼痛、压痛,可摸及骨片。3.治疗:讲解I~Ⅳ度骨
本文标题:《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340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