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质量意识学习材料(doc10)(1)
质量意识学习材料树立科学质量意识一、质量的概念以及特性⑴质量概念: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①特性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固有的”即指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赋予的”是完成产品后因不同的要求而对产品所增加的特性,如产品的价格、供货时间和运输要求等。②要求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明示的理解为是规定的要求。如在文件中阐明的要求或顾客明确提出的要求。通常隐含的指组织、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必须履行的是指法律、法规要求的或有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从质量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理解到:质量的内涵是由一组固有特性组成,并且这些固有特性是以满足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所要求的能力加以表征。质量具有经济性、广义性、实效性和相对性。质量的经济性:由于要求汇集了价值的表现,价廉物美实际上是反映人们的价值取向,物有所值,就表明质量有经济性的表征。虽然顾客和组织关注质量的角度不同,但对经济性的考虑是一样的。高质量意味着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产品。质量的广义性:在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范畴内,组织的相关方对组织的产品、过程或体系都可能提出要求。而产品、过程和体系又都具有固有特性,因此,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也可指过程和体系的质量。质量的时效性:由于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组织和产品、过程和体系的需求以及期望是不断变化的,例如:原先被顾客认为质量好的产品会因为顾客要求的提高而不再受到顾客的欢迎。因此,组织应不断地调整对质量的要求。质量的相对性: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也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同一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需求不同,质量要求也就不同,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才会被认为是质量好的产品。质量的优劣是满足要求程度的一种体现。必须在同一等级基础上做比较,不能与等级混淆。等级是指对功能用途相同但质量要求不同的产品、过程或体系所做的分类或分级。注:顾客可以是产品购买者、下道工序、产品最终使用者等,是广义的。二、质量管理的定义1、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1)质量策划确定质量和质量体系要素的应用的目标和要求的活动。注:质量策划包括:a)产品策划:对质量特性进行识别、分类和分级,并且建立目标、质量要求和约束。b)管理和作业策划:为实施质量体系准备,包括组织工作和进度安排。c)编制质量计划,并对质量改进加以预测。(2)质量控制为达到质量要求而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注1质量控制包括作业技术和活动,其目的在于对过程进行监视并消除质量环各阶段所导致不满意结果的原因,以取得经济效益。注2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某些活动是互相关联的。(3)质量保证为使人们确信某实体能满足质量要求,在质量体系内实施并按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的和系统的活动。注1有内部和外部两种目的的“质量保证”:a)内部质量保证:在组织内部,“质量保证”使管理者建立信心。b)外部质量保证:在合同或其他环境中,“质量保证”使顾客或其他人建立信心注2“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某些活动是互相关联的。注3如果“质量要求”不能完全反映用户的需求,则质量保证亦不能取得充分的信任。(4)质量体系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三、质量管理发展史、质量重要性与质量管理要素1、质量管理历程:质量检验(仅对产品实行事后把关,但质量不是考检验出来的)质量控制管理(从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过程控制阶段,运用相应统计手段如控制图分析判断——例如标准抽检方案确立,产品是制造出来的,质量控制重点在于制造阶段)质量保证(预先分析策划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在实施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建立在对事物的了解之上,运用已有的质量数据来分析可能在某道工序发生的问题,将质量控制扩展到产品循环全过程,强调全员参与,将质量的重点放在设计阶段――即策划的重要性);2、质量重要性先有质而后有量,量的前提是质。物美价廉中物美的概念就是品质(因素)好,然后才是价格因素;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等。现代质量管理的理论最早产生于经济最发达的美国,美国人休哈特、费根堡姆等率先研究和采用统计质量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科学方法,使美国产品质量迅速得到提高。a、20世纪50年代,美国汽车占领国际汽车市场的80%。日本产品在40年代时质量低劣,当时的“东洋货”被世人视为“低劣产品”的代称。50年代后,日本确立了质量兴国和教育立国的战略方针。先是从美国请来戴明博士等质量管理专家讲学,向美国虚心学习统计质量控制理论和技术,并培养和造就了水野滋、田口玄一、石川馨等一批优秀的质量人才,又把质量培训与教育贯穿于质量管理始终。到60年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日本创造性地发展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先后提出了“品质圈”、“TQC”、“CWQC”和“全社会质量管理”等新理论和新方法,还培养了一大批各种层次的质量人才。人的质量决定了产品质量也决定了国家的经济。不到半个世纪,日本的汽车、钢铁、照相机等一大批产品质量超过美欧国家,位居世界前列。b、以色列是一个土地瘠薄、资源贫乏的小国,1948年5月建国,其电子、仪表、航空等工业产品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发达国家军事工业和许多大公司的长期用户。以色列每100O居民中有135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而美、日、德、英却分别只有70、65、48和28人。这些科学家和工程师发表的论文在1987年时就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的2倍,日本的4倍。以色列工厂或农庄的劳动者都具有相当高中毕业的学历,并经过职业培训方可上岗。正是高质量的以色列人振兴了以色列。3、质量管理要素:人、机、料、法、环五要素。其中人是处于中心位置和驾驶地位的。就象行驶的汽车一样,汽车的四只轮子是“机”、“料”、“法”、“环”四个要素,驾驶员这个“人”的要素才是主要的,没有驾驶员,这辆汽车也就只能原地不动,成为废物了。企业质量管理基础是以人为本。首先是企业最高管理者的质量素质;其次是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素质;第三是企业全体员工的质量(技能)。他们的质量决定了企业的质量,也决定了其产品质量;四、常用质量管理的辅助管理工具、工作方法:⑴、5s(或6s)管理工具: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推行全面品质管理前,企业必须先建立稳固的基础管理。而5S的推行可作为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重要的第一步。在各组织里,5S是用来维持环境品质的一种手段,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保持)。工作现场做到——•1S整理(SEIRI)将工作场所的任何物品区分为必要的和不必要的,必要的留下,不必要的清除掉。•2S整顿(SEITON)把留下的依照规定的合理位置放置,并明确标示。•3S清扫(SEIOS)将工作场所清扫干净。•4S清洁(SEIKETSU)维持上述成果。•5S素养(SHITSUKE)每位成员养成良好习惯,遵守规则做事。文明的员工是文明管理的根本保证。⑵、PDC(A)工作方法:P---Plan:计划、策划;(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的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Do(it):做、执行;(实施过程)C---Check:检查、检验;(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A---Action:处置/改进)。(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四个过程循环往复,没有终点,只有起点。五、基本概念区分:⑴、返修、返工概念的区分返修和返工都是处置不合格品的类型返修是对不合格产品采取的措施。使其虽然不符合原规定要求,但能满足预期要求。返修包括,对曾经是合格但现在不合格的产品,为恢复其使用所采取的补效措施。返工是对不合格产品所采取的措施,以使其满足规定的要求。⑵、产品的标识及产品状态标识区分产品标识:对产品的型号、名称、图号作出标示,其标识不随工序的流转而更改;产品状态标识:诸如对合格、不合格、待**工序加工、待检验等产品状态的说明,其标识随工序的流转而可能改变。⑶、不合格与缺陷的区分:不合格:(不符合)指未满足要求(要求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缺陷:未满足与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要求,(顾客希望预期用途可能受供方信息内容的影响,如所提供的操作说明或维护说明(缺陷可能是产品固有的,或未能预计到的特殊异常。)六、全面质量管理概述(TQC、TQM)Totalqualitymanagement质量是产品或服务的生命。质量受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企业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要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必须把影响质量的因素全面系统地管起来。全面质量管理就是组织企业全体员工和有关部门参加,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成果,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和各因素,经济地研制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的系统管理活动。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后来在西欧与日本逐渐得到推广与发展。它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质量控制,使质量管理实现定量化,变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它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质量管理循环,提高质量管理效果,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全面质量管理内容:(1)内容与方法的全面性。不仅要着眼于产品质量,而且要注重形成产品的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保证。通过提高工作质量,不仅可以保证提高产品质量,预防和减少不合格品,而且还有利于达到成本降低、供货及时、服务周到、更好地满足用户各方面使用要求的目的。要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科学的组织管理工作、各种专业技术、数理统计方法、成本分析、售后服务等。(2)全过程控制。即对市场调查、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准备、采购、生产制造、包装、检验、贮存、运输、销售、为用户服务等全过程都进行质量管理。(3)全员性。即企业全体人员包括领导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等都参加质量管理,并对产品质量各负其责。把用户需要放在第一位,树立为用户服务、对用户负责的思想,应该是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始终贯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企业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不仅要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而且要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提供各种方便,加强技术服务,以充分发挥产品的效用,提高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达到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的目的。
本文标题:质量意识学习材料(doc10)(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4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