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沙俄苏俄苏联独联体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俄国(苏联)发展线索: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斯大林时期初期探索新经济政策(1921-192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斯大林模式(1928—1991)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工业化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结果:苏联解体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如何理解“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⑴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猖獗,企图扼杀新生苏维埃政权。⑵物资奇缺,经济极端困难。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苏俄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请回答: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什么?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在非常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1、“非常时期”指什么?2、采取“非常措施”的目的是什么?“非常措施”有哪些?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年)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御敌卫权,并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否定私有制依靠行政和军事手段管理经济一、保卫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背景:内忧外患,形势严峻2、目的:集中……保证……实现3、措施和特征:1919年1月11日,苏俄政府颁布了《关于在各产粮省份征集余粮和饲料交国家支配的法令》,规定余粮收集的办法是:由政府确定征收任务总额,自上而下地摊派至各个农户,按国家固定价格收购。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企业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国家集中分配产品否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4、评价积极: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材料: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消极: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材料: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引自《苏联兴亡史》既然不能通过战时共产主义的办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接下来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最严重的事件是,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l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贸易自由’、“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1、结合所学和上述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和目的。背景:根本原因:内战结束后,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二、恢复国民经济时期:新经济政策◆直接原因: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目的:探求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政权2、内容问题1:列宁的政策与马克思主义设想相比,哪里退了?问题2:哪里不退?问题3:列宁的这种“退”是真的退回到资本主义吗?133、实质:利用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的方式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新经济政策对中国有何启示?144、作用结合表格内容,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年份项目1913年9446(万公顷)39.79(亿普特)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作面积6620(万公顷)7860(万公顷)8730(万公顷)粮食作物产量22.13(亿普特)34.55(亿普特)44.24(亿普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作用: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②为苏俄找到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1924年1月列宁逝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含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1924—1953)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时间:1924——1991三、斯大林模式——歪曲理想的实验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1)1922年底,苏联成立。(2)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斯大林执政初期,苏联面临严峻国内外形势。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大国崛起》1925年,苏联基本完成经济恢复后,国内外面临着怎样的问题?斯大林是如何解决的?更令人不安的是富农及其支持者的力量不断增长。由于……富农公开敌视苏维埃政权。他们生产了大部分剩余粮食,所以,采取的报复手段是:或者减少自己的产量,或者不把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以迫使价格上涨。因此,苏维埃发现为城市居民提供粮食越来越困难了;敌对的富农能够随意使城市居民挨饿。——瞿秋白《饿乡纪程》国际:西方资本主义的封锁和包围国内:富农对苏维埃政权的敌视和城市粮食的供应困难;苏联工业的极其落后。项目内容工业政策农业政策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推行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庄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②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斯大林模式的表现(斯大林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工厂主要归政府所有,由政府经管。除了为工业提供必需的资本外,政府还为促进最高产量而采用了软硬兼施的做法。工人和经理都必须完成某种定额,违则罚款或开除。另一方面,如果他们超额完成定额,就会得到奖金.——《全球通史》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时间: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1928-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1933——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使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问题:导致农、重、轻比例严重失调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农业制度——推行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庄原因:小农经济难于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粮食供应出现困难过程:逐步实现集体化——全盘集体化——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变革农村生产关系成就: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问题:与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适应,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1)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过程。①从材料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苏联有什么明显变化?②苏联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2)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②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他们还对什么感兴趣?为什么?4、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3)第三只眼睛看苏联:泰戈尔的判断:“这种疗法不能持久。”——1930《俄罗斯书简》罗曼·罗兰的困惑:“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1935《莫斯科日记》安德烈·纪德的悲观:“生虫的红苹果”。——1936《从苏联归来》思考: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这就是计划经济》“那些商品几乎都不堪入目,简直让人以为这些商品是尽可能地为了倒人胃口而制作的”。——纪德《访苏联归来》时间粮食人均产量(公斤)肉类人均产量(公斤)1928-1929470351930-193246020-251933-1937440-45015-201938-1940420-43020到斯大林逝世时,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思考:这组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4)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麦子,每公斤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要价93卢布。——《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2)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结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庄资本主义大农场农业制度农、轻、重协调发展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工业化道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英)特征: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小结: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列宁时代(1917-192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失败)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恢复)斯大林时代(1924-1953)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体制——斯大林模式(辩证分析)启示:(1)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2)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协调发展;(4)建设社会主义要注重改善民生;(5)防止个人崇拜,加强民主法制。创新是经济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英国:美国:苏联:政治——较早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并不断完善;经济——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工业生产力。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经济政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经济——计划经济模式。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20世纪30年代世界工业化的两种模式:1、美国:2、苏联:国家干预经济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模式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模式
本文标题: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465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