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医学蠕虫防治原则:(1)土源性蠕虫:加强卫生宣传、粪便无害化处理、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2)生物源性蠕虫:加强卫生宣传、消灭中间宿主、消灭节肢动物、改变饮食习俗,不食生的或未熟的的肉类线虫土源性线虫:蛔虫(我国感染率较高)、钩虫、鞭虫、蛲虫生物源性线虫:丝虫、旋毛虫形态:有口有肛门。雌雄异体。生活史:卵、幼虫、成虫3个发育阶段。幼虫需经肺移行的寄生虫为钩虫和蛔虫。生理:成虫获取能量--糖代谢。钩虫丝状蚴时期以脂类代谢为主。致病:成虫>线虫甲硝咪唑不能用于治疗线虫病。一、似蚓蛔线虫(蛔虫)1.形态:是人体肠道寄生线虫中最大的虫种。口孔周围有3个呈“品”字排列的唇瓣。雄虫尾端向腹面弯曲,雌虫则直而顿。生殖系统:雌虫双管,雄虫单管。受精蛔虫卵类圆形或宽椭圆形。卵壳厚而透明,由外向内分为受精膜、几丁质层和蛔苷层。为所有蠕虫卵中最厚者。壳外有一层胆汁染成棕黄色的蛋白质膜。蛋白质膜常有脱落,虫卵的颜色常可深浅不一。卵内为一个未分裂的大而圆的卵细胞,卵壳与卵细胞之间形成新月形的间隙。未受精蛔虫卵蛋白质膜薄,呈锯齿状。2.生活史:人误食感染期卵,小肠(幼虫孵出)→肺泡(第2,3次蜕皮)→咽→胃→小肠(第4次蜕皮→童虫,发育为成虫)。成虫寄生小肠,以半消化食物为营养,卵随粪排出。受精卵在22-30℃,有氧,荫蔽,潮湿土壤中,经2-3周发育为感染期卵(因此食入新鲜受精蛔虫卵不会感染蛔虫病)。寄生部位:小肠感染阶段:感染期卵(经第1次蜕皮,第二期幼虫)感染途径:口吞入虫卵→成虫产卵(24万个/天)需要2-2.5个月,成虫寿命约1年。2.致病:幼虫:蛔幼性肺炎——幼虫在肺泡中,代谢产物、蜕皮物等,可引起肺炎,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咯痰、哮喘等症状。还可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成虫:(1)损伤肠黏膜:间歇性脐周腹痛、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2)夺取营养:营养不良,见于感染钟营养差儿童。(3)合并症:胆道蛔虫症、肠梗阻、肠穿孔、阑尾炎等。(小肠内移行的诱因:2体温上升、食用辛辣食物、麻醉、不适当的驱虫治疗和胃肠病变)(4)异位寄生:腹膜炎、阴道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等(不包括胆囊炎-寄生部位正常)。3.实验诊断:粪便直接涂片法(首选:产卵量大)、沉淀法或漂浮浓聚法。4.防治药物:肠虫清(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左旋咪唑、噻嘧啶。二、毛首鞭形线虫(鞭虫)1.形态:鞭虫前端纤细,长度约占虫体的3/5.虫卵呈纺锤形或腰鼓形,棕黄色。卵壳较厚,包括脂层、几丁质层、蛋白膜层。卵盖两端各有一个透明塞。2.生活史:成虫寄生于盲肠,虫多时也可寄生在阑尾、结肠、直肠、回肠下段。卵在外界适宜的温度湿度下,约3-5周,发育为含幼虫的感染性卵。卵被误食,小肠内孵出幼虫,侵入肠黏膜,10天后返回肠腔移行到盲肠,发育为成虫。自感染至成虫产卵,60天。成虫寿命1-2年或3年。3.致病:掠夺营养+损伤肠壁+虫体分泌物轻者:无症状重者:头晕、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消瘦、贫血。重度感染的儿童可直肠脱垂,30%。4.实验室诊断:粪便直接涂片法、离心沉淀法等。感染程度的确定用改良加藤涂片法。5.流行:常合并蛔虫感染。5.防治药物: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单一鞭虫感染首选奥克太尔(酚嘧啶)。三、蠕形住肠线虫1.形态:虫卵无色透明,卵壳厚。略呈椭圆形,光镜下一面较平一面较凸。外有蛋白质膜。2.生活史:寄生于回盲部、盲肠、阑尾,以及结肠、直肠和回肠下段。以肠内容物,血液和组织为食。肛周产卵,6h发育为感染期卵,再经口自身感染。(致病主要在于成虫特殊的产卵习性和产卵部位)误食感染期卵→小肠内孵出幼虫→下行并蜕皮2次→回盲部发育(蜕皮1次)为成虫。食入虫卵→成虫产卵,约2-6周。成虫寿命2~4周,最长101天。3.致病:刺激作用:肛门、会阴部奇痒,搔破感染。烦躁不安,易怒,夜惊,失眠,夜间磨牙。异位侵袭(后果严重):阴道(阳性57.1%),输卵管、卵巢、子宫内膜,引起肉芽肿,误诊为肿瘤、结核。也可侵入腹腔、肝、脾、肺、前列腺等。4.实验诊断:透明胶纸条法和棉签拭子法。5.流行:发达>不发达,城市>农村,儿童>成人。人是唯一的传染源。①肛门-口-手直接感染②间接接触感染和吸入感染③逆行感染。6.防治药物: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四、钩虫31.形态成虫鉴别虫卵两端较圆,壳薄,无色透明。内含2-4个卵细胞,卵壳与细胞之间有明显的距离。2.生活史:感染阶段:丝状蚴(以脂类代谢为主)感染途径:皮肤、口(十二指肠钩虫)、胎盘移行:皮肤循环→肺→咽→小肠寄生部位:小肠,以血液和液化组织为食。十二指肠钩蚴有迁延移行现象。丝状蚴→成虫,5-7周。成虫:十二指肠钩虫7年,美洲钩虫13-15年。制约钩蚴在外界生长发育的因素有:温度、土壤、湿度、遮阴和氧气。与钩虫产卵多少有关的因素:虫种、虫数、虫龄和宿主的营养状况。3.致病:幼虫致病:(1)钩蚴性皮炎:发生率高,俗称“粪毒”或“地痒疹”,好发于春夏之交。机理:丝状蚴穿过皮肤时介导引起Ⅰ型超敏反应临床表现:足趾或手指间皮肤较薄处或足背及其它部位暴露的皮肤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奇痒无比;搔破后可引起继发感染。(2)钩蚴性肺炎:机理:急性钩蚴感染,幼虫移行至肺,穿破微血管,可引起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临床表现:阵发性咳嗽、血痰及哮喘。成虫致病:(1)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强,体重轻)(2)贫血:贫血性质:慢性、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贫血机制:①吸血②边吸边排③更换吸血部位④组织血管损伤(3)异嗜症:食欲明显增加,可出现喜食生米、生果,甚至喜食碎纸、泥土或瓦片等。原因:可能与铁的损耗有关;胃酸缺乏,消化紊乱。4(4)婴儿钩虫病:急性便血性腹泻,黑便或柏油样便,面色苍白,消化功能紊乱,发热,精神萎靡,生长发育迟缓,预后差。(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急性钩虫病人周围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达15%,甚至更高;白细胞总数增高。4.实验诊断: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首选)、钩蚴培养法。5.流行:钩虫患者和带虫者是传染源。北方十二指肠钩虫,南方美洲钩虫。6.防治药物:①驱虫:阿苯达唑(肠虫清),甲苯咪唑。②纠正贫血:补铁、维生素B。五、丝虫1.形态:2.生活史:(1)在蚊体内发育:微丝蚴(蚊胃)→丝状蚴(胸肌→血腔→蚊下唇)(2)在人体内发育:丝状蚴(2次蜕皮)→成虫(交配)→受精卵→微丝蚴寄生部位:班氏丝虫:深部淋巴管+浅部淋巴管马来丝虫:浅部淋巴管感染阶段:感染期幼虫--第三期幼虫--丝状蚴诊断阶段:微丝蚴(夜现周期性)感染途径:虫媒(皮肤)、口(沙鼠)丝状蚴→→成虫产微丝蚴,3个月-1年。3.致病:(1)微丝蚴血症:无症状期,带虫者。(2)急性丝虫病:急性过敏及炎症反应期。主要表现为丝虫热、丝虫性淋巴结/淋巴管炎(流火、红筋胀)、丹毒性皮炎。另早期还可能有热带性肺嗜酸性细胞浸润症,外周血查无微丝蚴,肺和淋巴结活检可查到微丝蚴。(3)慢性丝虫病:①淋巴液肿和象皮肿:马来丝虫象皮肿仅见于四肢,生殖系统象皮肿仅见于班氏丝虫。②睾丸鞘膜积液:班氏丝虫常见。精索淋巴管阻塞,穿刺吸出的积液有时可查到微丝蚴。③乳糜尿:班氏丝虫常见。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阻塞,腰干淋巴结压力增高,小肠吸收的乳糜液经侧支流入肾淋巴管,经肾乳头粘膜破损处进入肾盂随尿排出。4.实验诊断:(1)血液微丝蚴检查:耳垂取血,晚9时至次日凌晨2时①厚血膜法:耳垂取血3大滴。(常用于丝虫病普查)②鲜血片法:耳垂取血1滴。③浓集法:静脉血2ml。(2)乙胺嗪(海群生)白天诱虫法:服药后采血镜检。55.流行:传染源:血液中携带微丝蚴的丝虫病患者或无症状带虫者传播途径:雌蚊叮咬传播(输血不可引起丝虫病:血液中的微丝蚴不具感染性,丝状蚴仅见于中间宿主蚊体内)。终宿主:班氏丝虫——人(唯一)马来丝虫——人、猴、猫、穿山甲等中间宿主:班氏丝虫——致倦库蚊、淡色库蚊马来丝虫——中华按蚊、嗜人按蚊6.防治药物:乙胺嗪(海群生)药盐呋喃嘧酮,伊维菌素--杀灭成虫和微丝蚴晚期下肢象皮肿--烘绑疗法+桑叶注射液淋巴炎--保泰松六、旋毛形线虫1.生活史:宿主食入含活幼虫囊包的肉感染:幼虫自囊包逸出→4次蜕皮发育为成虫→交配产幼虫→新生幼虫随淋巴血液到达全身各处,只有到达骨骼肌内的进一步发育→1个月后形成囊包囊包内幼虫:半年开始钙化,幼虫死亡,有时幼虫可活数年,30年。成虫寄生部位: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幼虫寄生部位:同一宿主的横纹肌细胞内感染阶段、致病阶段、诊断阶段:囊包幼虫(一个嚢包内有1-2条幼虫)保虫宿主:猪、鼠、犬、羊等雌虫寿命:1~2月,少数3~4月2.致病:主要致病阶段:幼虫(1)侵入期(肠道期):小肠上段广泛性炎症感染→成虫产幼虫(约1W)(2)幼虫移行期(肠外期):全身性血管炎、肌炎、心肌横纹炎、毒血症(ES);全身性肌痛为本病最突出症状(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明显);可有吞咽咀嚼困难和说话困难;心肌炎并发心力衰竭是本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幼虫→血循移行→肌肉(2-3W)(3)囊包形成期(恢复期):受损肌细胞修复过程幼虫→囊包幼虫→修复(4-16W)3.实验诊断:肌肉组织活检找幼虫囊包--发病10天后从腓肠肌、肱二头肌或三角肌摘取米粒大小(0.2-0.5g)的肌肉压片镜检。4.防治药物:首选阿苯达唑——驱成虫、抑制雌虫产幼虫、杀移行/肌肉幼虫。三苯双咪。绦虫形态:无口无肛门,雌雄同体,背腹扁平,体分节。头节,颈部,幼节,成节,孕节。体壁有微毛。每一成节中均有雌雄性生殖器各一套。数个至数百个圆形滤泡状的睾丸,一个卵巢,多分为左右两叶(猪带绦虫分三叶,包括中央小叶)。管状子宫开口于腹面的子宫孔(曼氏迭宫绦虫),囊状子宫无子宫孔。假叶目(曼氏迭宫绦虫)虫卵与吸虫卵相似,椭圆形,卵壳较薄,一端有小盖内含1个卵细胞和多个卵黄细胞;圆叶目虫卵呈圆球形,有很薄6的卵壳和很厚的胚膜,内含有6个小钩的幼虫--六钩蚴。生活史:绦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阶段--续绦期。(1)假叶目:需要有水的环境和2个中间宿主。虫卵在水中发育孵出钩球蚴。钩球蚴被剑水蚤摄入后发育成原尾蚴。该剑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鱼和蛙摄入后,原尾蚴发育成裂头蚴。裂头蚴必须进入终宿主肠道才能发育为成虫。(虫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成虫)(2)圆叶目:仅需1个中间宿主。续绦期幼虫: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囊尾蚴;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微小膜壳绦虫、缩小膜壳绦虫--似囊尾蚴。(虫卵→六钩蚴→续绦期→成虫)生理:绦虫无口和消化道,靠体壁吸收营养。主要靠糖代谢获得能量。续绦期幼虫营无性生殖。致病:幼虫>成虫。引起症状的主要原因--虫体的吸盘和小钩对宿主肠道的损伤;虫体的微毛对宿主肠道的刺激和损伤;虫体释出的代谢产物的刺激。一、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1.形态:虫卵呈球形,棕黄色,卵壳极薄,易碎。内有一层较厚且具放射状条纹的胚膜。胚膜内含一成熟、球形、具3对小钩的六钩蚴。2.生活史:终宿主:人是唯一的终宿主中间宿主:猪、人寄生部位:成虫:小肠猪囊尾蚴:皮下肌肉、脑、眼等感染阶段:绦虫病--猪囊尾蚴;囊虫病--虫卵。致病阶段:绦虫病--成虫;囊虫病--猪囊尾蚴。感染途径:经口食入人感染虫卵的方式:自体内感染(肠胃的逆蠕动);自体外感染(误食自身排出的虫卵);异体感染(误食他人排出的虫卵)。3.致病:成虫:成虫寄生引起猪带绦虫病。主要是头节的吸盘、顶突和小钩对肠壁的机械性刺激引起。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因在粪便中发现节片而就诊。部分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腹胀,消瘦等症状。幼虫:幼虫(囊尾蚴)寄生引起囊虫病。虫体压迫、堵塞及虫体毒素致病。临床上常见有三种类型:皮下肌肉(无压痛,不黏连,不游走,躯干多于四肢。)、脑型(最常见癫痫)、眼型。4.实验诊断:(1)链状带绦虫病的诊断:生食或半生食“米猪肉”/排节片史。肛门拭子法:棉拭子法/透明胶纸法。常查孕节以确诊。(2)囊尾蚴病的诊断:确诊可用手术摘除囊尾蚴进行检查。眼--眼底镜;脑及深部组织--CT,MRI。5.流行:2%碘酒和100℃高温可以杀死虫卵;54℃中经5min或在-12~-13℃环境中经12h可杀死肉中囊尾蚴。6.防治:治疗猪带绦虫病多采用槟
本文标题:医学寄生虫学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617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