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沙洋县毛李中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1、课题的提出近年来,在农村地区,一些学生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但大多数的子女都留在了农村的家里,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一起生活,甚至有的是一人在家,他们成为了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我校地处荆门南麓的“鱼米之乡——毛李镇,与沙市、潜江接壤,是一所全日制中学,现有在校学生975人,其中留守儿童282人,占学校总人数的28.9%。据调查,这些留守儿童绝大部分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有些寄养在姑、姨、叔、伯及朋友家里,个别如我校九(3)班学生朱**是一人在家,无人看管。这些孩子与父母交流少,缺乏父母的关爱、温暖、管理。有些家长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一味的共给孩子钱,使得家成了他们的“后勤保障基地”,他们只管到家里拿钱,然后出入游戏厅,网吧,没有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在学习上感到十分吃力,学习兴趣不高,不想学,不愿学,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在性格上一部分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其他人交往;一部分则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刁蛮任性,到处惹事生非,与人抵触,部分好坏,甚至走向犯罪道路。针对这些留守儿童日益凸显的问题,学校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给他们温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快乐的成长。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支持性理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指导我们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便于正确的把握。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指导我们根据学生的生理、安全等需要来关爱他们。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健康的人。对于中学生来讲,健康的人格,素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新课程改革的的理念新的课程改革向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的要求,要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特殊性,尤其要受到重视和关爱。3、课题概念的界定“留守学生”是指父母为了生计双双外出打工,把孩子寄养在亲朋好友家里或交给年迈的长辈照看,缺乏有效家庭教育和家庭监管的特殊未成年人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研究”这是针对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孩子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行为习惯、教育现状等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调查我镇及周边乡镇的“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研究农村学校开展“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则、途径、方法、策略,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和具体操作方法,培养出自信、自尊、自强、自爱具有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优秀学生,为构建和谐教育,均衡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4、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行为习惯差的问题。呼吁社会、学校、家庭给他们温暖,联络他们的父母、监护人给他们爱,给他们温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生活充满阳光。2、通过研究,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差的问题,督促他们学习。在校期间督促留守儿童的学习,校外和监督人联络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热爱学习,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快乐的学生。3、通过研究,切实减轻家长负担,让外出人员安心务工,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力量。同时,抚平留守学生残缺的家庭感、亲情感,还留守学生一片美丽的天空,创建和谐校园、温馨家园。五、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一)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1)探究提供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呼吁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他们快快乐乐地成长。(2)探究怎样关爱留守儿童。我们应联络留守儿童的父母、家庭、监护人给他们关爱,通过各种活动,让他们不感到孤独、寂寞,让他们心里都充满温暖,洒满阳光。(3)研究怎样养成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问题。在校和老师沟通,监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日常行为习惯,再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联络,共同监督他们学习和行为习惯,使他们热爱学习,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快乐的学生。(二)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1、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了解现状,建立档案。2、子课题到人,教师人人行动,留守学生个个落实。3、针对问题,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研究对策。4、及时小结,认真总结,汇编课题研究论文、案例、及教学活动设计。(三)具体做法及结果1、走访调查留守儿童现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我校现有17个教学班,共有在校学生975人,其中留守儿童282人,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8.9%,通过每学期一次的走访调查,以及问卷座谈,统一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对我校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些思想、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为加强家校联系,了解留守学生家长对留守学生当前的教育现状评价及期待打下基础。2、留守学生归类,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经过调查,我校把留守儿童家庭类型分成了以下四类:(1)“单亲教育”型。父母双方缺一的家庭我们称之为“单亲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为“半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而且父亲外出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留守儿童”能够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太小,如此大面积地缺失“严父”的角色,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2)、“隔代教育”型。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的,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之为“全留守儿童”。(3)、“寄养教育”型。父母双方都外出,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的,称之为“寄养教育”型。调查访谈中我了解到,父母离开时将孩子托付亲戚照管的约占20%,有的亲戚一家人甚至还要照管好几家的孩子。(4)“自我照管”型父母双方都外出,把孩子寄养在邻居家,他是“寄养教育”型的一种,但又不同于寄养教育,孩子一人在家,基本无人看管。调查中我们发现这类孩子约占2%左右,虽然比例较小,但影响很大,有些孩子基本不着家,在校期间学校照管,出了校门就是“游戏照管”,一人吃饱,全家不愁,我们称之为“流浪儿童”。3、原因分析研究(1)分析留守学生不良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2)分析留守学生良好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3)分析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4)分析当前广大农村教师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认识及所采用的方法。(5)分析教师自身师德及业务水平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6)分析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7)分析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4、个案研究(1)对品学都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2)对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3)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5、对策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行为习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记录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及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不断总结,为今后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行为习惯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1)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掌握其个人情况,尤其是心理现状。 (2)创建“留守儿童之家”,真情关爱,活动上优先安排,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实施“爱心妈妈”活动,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 (4)设立亲情热线,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学生父母及监护人进行交流与沟通。(5)优化“家长学校”管理,定期对留守学生监护人进行培训与指导。(6)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如“成功人士的成长之路”、“法制教育”、“我能为你做什么”等活动,加强社会教育力度,让留守儿童能模仿先进、知法懂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中锻炼自己。六、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也是持久的。留守儿童面临诸多生活挑战。我们往往较多的关注到留守儿童在行为约束、学习辅导等方面的缺乏,认为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这些问题当然都存在。但是,我们发现,这些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还面临一些更具实质的身理心理问题。(一)留守儿童突出的心理问题1、缺少父母关爱养成孤僻性格,自卑、自闭。留守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缺乏自信。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容易欺负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使得他们认为可怜无助,低人一等,不愿与人交往。许多学生养成孤僻的性格。他们在行为上,常常表现出办事独来独往,与别人格格不入,很难与身边的人交往,人际关系极差,即便与教师交往也显得拘紧,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的态度;很少和朋友、同学一起玩耍、游戏。甚至连回到家里也把自己关在屋子里。2、祖辈无端溺爱 产生自私心理。大部分留守学生都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们无端溺爱,使一部分留守学生产生狭隘的自私心理。他们眼界狭小,心胸狭窄、注重自身利益,对个人得失,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得失都会斤斤计较,甚至耿耿于怀。具有这种不良心理的学生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心我为中心,人人为我可以,我为人人则不能。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火冒三丈。轻者唇枪舌剑,重者拳脚相加。只要不顺心,就乱发无名之火。老师说他一句,他至少要强辩两到三句。3、懒散,茫然,厌学。因为他们缺少了家庭温暖这一环,心灵在感受亲情上已受到创伤,不求上进,混日子。从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来看,大部分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只有2%的成绩优秀和16%的中等偏上,中等或偏下的占82%!问卷中有高达57%的留守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有厌学、逃学、逃课的行为。有49%的认为“读书没有意思”。可见,厌学心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普遍。他们往往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即使在教室内,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有甚者影响其他人学习。有些胆大的还直接和老师作对,扰乱课堂纪律。4、形成逆反心理,滋长敌对思想,没有安全感。逆反心理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一方面,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的关爱体验,总是把教师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经常把自己放在老师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另一方面,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是造成他们逆反心理严重的重要因素。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他们与其他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学生一样,也有许多成长需要,诸如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等。但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他们这些需要的实现与其他学生相比,常常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进而使他们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当他们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时,他们就极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逆反。5、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负面影响。父母外出打工后,90%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是留守孩子监护的主体。这个群体的监护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没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以及身体素质差的问题。由于他们中大多数人自身的教育水平所限和思想观念落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二)留守儿童日益凸显的亲情缺失“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不能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沟通,有的甚至很少见面。。在与“留守儿童”的座谈中,除个别孩子不想或偶尔想父母外,他们大都表示经常想念在外的父母,有的甚至一提起父母就泪眼汪汪。由于割舍不了亲情和血缘关系,大多数孩子思念父母,他们希望经常与父母见面或与其呆在一起,可实际上无法做到,有的只能通过电话等方式与父母偶尔联系。与父母打电话,父母主要是问学习和平安情况,最多叮嘱几句就完了,其实孩子更渴望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不少孩子觉得电话远远不能满足自己
本文标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705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