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妊娠晚期胎膜早破的感染——B组链球菌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产科陈文增2016年4月9日概述•B组溶链菌原是牛乳腺炎的常见致病菌,故生化分类法称之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agalactiae)。•1973年后发现它是围生期婴儿和产妇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一)传染源•是带菌者和病人,30%的正常人直肠中可检出该菌。美国妊娠妇女生殖道带菌率为2%~29%,在我国为8%。•正常健康孕妇生殖道B组链球菌主要为Ⅲ型及Ⅰa型。(二)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是带菌孕妇通过产道垂直传播而感染胎儿或婴儿,经呼吸道,或与带菌母亲、医护人员接触也可能感染婴幼儿。•B组链球菌是婴儿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其次是产妇。(三)易感人群•早产儿•低体重出生儿•婴儿•产妇发病机制•妊娠期B组溶链菌可引起上行性感染,导致胎膜的磷脂酶A2释放增加,使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F2α合成增多,刺激分娩导致早产。•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因吸入羊水,或细菌通过微损皮肤黏膜而遭感染,胎膜早破增加了婴儿感染率。破膜时间>18小时者婴儿发病率明显增加。•B组溶链菌的毒力与其血清型相关,感染后发病与否决定于机体免疫功能。•B组溶链菌对完整的皮肤黏膜的侵袭性很弱,常需通过微细破损处或创面才能侵入组织。B组溶链菌自皮肤黏膜破损处侵入,在局部增殖,引起化脓性炎症,并循淋巴和血循环扩散,继发毒血症和迁徙性化脓性病灶。•早产儿发生B组溶链菌感染的发病率是足月儿的10~15倍。B组溶链菌感染婴儿中37%为低出生体重儿,53%为早产儿。。临床表现•(一)围生期婴儿感染•有两种类型:•1﹒早发感染生后5~7天内发病,以败血症、肺炎多见。•(1)B组溶链菌肺炎:多在生后24小时内发病,早产儿在生后6小时发病。•(2)败血症:本病占B组链球菌感染的27%~30%,多无局部感染灶,病情重,可并发呼吸窘迫、脑水肿,合并脑膜炎。•(3)脑膜炎:占B组链球菌感染的15%~30%,早期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表现。•2﹒迟发感染•生后7天~3个月内发病,除分娩过程感染外,也有可能是医院内感染所致。以脑膜炎、菌血症、败血症为多。败血症常呈暴发型,很快发生休克,病后1~2天死亡。细菌血行播散可引起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肺脓肿、蜂窝组织炎、中耳炎、心内膜炎、淋巴结炎和脑膜炎等迁徙病灶。•3﹒后期感染•20%迟发感染患儿年龄>3个月,为新生儿期后的后期感染。多见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免疫缺陷或HIV感染的足月儿。可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菌血症、败血症等。•(二)围生期妇女感染•产妇的B组溶链菌感染疾病包括绒毛羊膜炎、子宫内膜炎、败血症、肺炎、尿路感染、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腹膜炎、心内膜炎、脑膜炎、休克、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腹腔脓肿等。•刮宫产、助产、胎盘滞留、子宫复位不佳都是促发感染的重要因素。•绒毛羊膜炎时羊水有臭味。败血症者在产后24小时内出现发热、寒战等中毒症状。子宫内膜炎者可在产后11~12小时内发热,伴腹胀,心悸,子宫复位不佳,子宫及附件处触痛。病灶部位分泌物培养、血液培养常获阳性结果,有时为复数菌混合感染,且兼性厌氧菌居多。•在产褥期妇女,B组溶链菌感染可引起膀胱炎,肾盂肾炎、无症状菌尿症。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增加或减少,核左移,中性粒细胞<1.5×109/L提示预后不良。•(二)细菌培养•将患者血液、脑脊液、局部脓液、羊水、阴道分泌物等进行细菌培养,阳性率约30%,再应用组合型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荧光试验,以确定细菌及分型。•(三)标本涂片•取患者脓液、阴道分泌物、脑脊液进行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阳性率约30%,再经细菌培养可检出B组溶链菌。•(四)细菌抗原检查•应用乳胶凝集试验(LPA)、对流免疫电泳试验或ELISA试验,检测标本中的B组溶链菌抗原。•(五)分子生物学检测•应用PCR方法在临床标本中检测B组溶链菌的DNA,敏感性高。诊断与鉴别诊断•在新生儿B组溶链菌感染,可根据胎膜早破、羊水有臭味、早产、母亲妊娠晚期感染、新生儿肺炎、败血症或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确诊依靠标本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血和脑脊液的细菌培养或细菌抗原检测。母亲血培养、羊水培养有B组溶链菌生长有重要参考价值。•新生儿B组溶链菌肺炎应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湿肺、吸入性肺炎、膈疝等区别。治疗•(一)对症治疗•在婴儿B组溶链菌感染,应积极支持治疗,输新鲜血浆,纠正缺氧,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治疗休克,控制颅内高压。必要时应用人工辅助呼吸。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对严重感染是必要的,剂量每天500~800mg/kg,应用3~5天。•(二)抗生素应用•新生儿B组溶链菌感染预后差,临床可疑病例即应早治疗。国内报道在大城市B组溶链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头孢三嗪、SMZco的耐药率分别为92.4%、79.2%、66.0%、56.6%、77.4%。在B组溶链菌耐药率低的地区,首选治疗药物亦是青霉素,因最低抑菌浓度(MIC)较A群溶链菌为高,剂量应加大。预防•B组溶链菌对抗生素耐药情况也较普遍,对重症病例常联合应用抗生素静脉点滴治疗:•青霉素G20万u~40万u/(kg·d),联合氨苄西林150~200mg/(kg·d),或阿莫西林50~100mg/(kg·d),分3~4次,疗程2~4周。•治疗脑膜炎时需使抗生素在脑脊液中达到足够的杀菌浓度,青霉素G50万u/(kg·d),联合氨苄西林300~400mg/kg,分3~4次,疗程至少4周。•按此初次治疗后根据临床情况、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种类,可供选用的抗生素有头孢三嗪、头孢他啶、亚胺配能、万古霉素、利福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预防•(一)药物预防•孕妇有无B组溶链菌带菌或尿路感染是孕妇体检内容之一。•美国在孕妇妊娠26~37周时检查阴道及直肠拭子标本,B组溶链菌培养阳性者给予药物预防。可应用青霉素直至分娩。可降低早产和胎盘早破发生率及新生儿B组溶链菌感染的发病率。•对胎膜早破>12小时、早产、产前发热的产妇,在分娩前开始投药,静脉滴注青霉素或氨苄西林,青霉素过敏者静脉滴注克林霉素或红霉素,在分娩前4小时以上应用见效明显,可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减轻或防止发生新生儿、产妇的重症B组溶链菌感染症。•对已有B组溶链菌尿路感染、绒毛羊膜炎的母亲所分娩的婴儿,不管是否是早产儿、低体重出生儿,还是正常足月儿都应使用抗生素预防。•此外,分娩时用洗必泰液浸湿的敷料擦拭阴道也有一定预防作用。•(二)免疫预防•对无特异性免疫力的孕妇在妊娠早期应用B组溶链菌Ⅰa、Ⅱ、Ⅲ型荚膜多糖菌苗,或应用B组溶链菌荚膜多糖与破伤风类毒素联合疫苗,可诱生B组溶链菌抗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预防婴儿B组溶链菌感染。•B组溶链菌带菌产妇分娩时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预防母婴发病,但不能阻止早产及胎膜早破发生。
本文标题:B组链球菌感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097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