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区域规划概论重点总结
1绪论:区域规划的作用:①合理配置生产力,提高布局的经济效益。②合理配置城镇居民点体系,提高布局的社会效益。③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态效益。1956年国家建委制定了《区域规划编制和审批暂行办法》1981年4月中央书记处作出了开展国土整治工作的指示。同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置国土局。现代城市规划学的创始人之一霍华德的著名著作《明日的花园城市》(1898年)其后,盖迪斯在他的《演变中的城市》(1915年)一书中,确定了霍华德的理论,强调城市的发展要同周围地区的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规划(强调规划与环境的互动关系。)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师协会在雅典通过的《都市计划大纲》(简称雅典宪章),明确地指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1944年艾伯克龙比参照巴洛的建议主持编制了大伦敦地区的规划,此规划非常有名。区域规划的理论依据:工业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和聚团原理。1978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发表的马丘比丘宪章和1981年的华沙宣言,提出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和统一。“中心地”理论:199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首先使用,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中心地体系可分别根据市场、交通和行政最优原则而形成。包括:①中心地的数目;②互补区域(即中心地所服务的地区)的数目;③互补区域的半径;④互补区域的面积;⑤提供中心财货种类及其数量;⑥中心地的标准人口数;⑦互补区域的标准人口数。增长极核理论: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起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两个明确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具有“推动”与“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60年代起,对增长极核自然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增长极开发模式较适合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区划:是按照地域经济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全国各地区进行战略划分和战略布局,构成具有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内容、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区域规划:是以一定地区的建设布局为研究对象。而地区是指某一地域整体的组成部分,即地域单元。城镇规划:即中心城或一个小城市(镇)的规划。这种规划规定了城镇发展的方向、性质、规模、甚至规划结构都要受地区的条件制约。地域单元:地区是指某一地域整体的组成部分。所以区域规划以地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区域规划的分类:按建设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来划分,城市地区区域规划、工矿地区区域规划、农业地区区域规划、风景旅游及休疗养地区区域规划、大中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流域规划和按照我国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来划分的省级、地区级、县级三级区域规划。区域规划范围的确定:①经济上的联系;②工程技术上的协作关系;③地理上的完整性;④行政区划上的一致性。区域规划的依据指的是规划的前提和技术经济条件:地区资源条件、地区自然条件、地区技术经济条件、国家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计划和要求。区域规划基本原则:①全国“一盘棋”原则;②承认和自觉地运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③因地制宜;④合理布局,保护环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⑤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⑥国防安全原则。劳动地域分工:根据各地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特点和地域区位的不同来反映的劳动地域差异叫劳动地域分工。这种分工既包括部门与企业间的分工还包括把一定生产部门固定在一定地区的分工。2.区域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又称工业配置,工业分布或工业区位。指工业在地域上的动态分布或工业生产的地域组织。区域规划中的工业布局规划包括以下两个相互联系的工作内容,即一是工业的地点布局,二是工业的厂址布局。工业的地点布局:主要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经济区划所确定的地区工业发展方向、工业结构,地域分工和区际联系。工业的厂址布局:主要是在工业地点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工业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并结合地区的的具体条件,综合厂区的地形、地质条件、用地面积,与水源、能源的距离和保证程度,企业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条件,与协作企业的远近距离,与现有城镇居民点的相互位置,基本建设工程适合投资的大小及对区域、城镇环境的影响等因素,进行多方案的分析比较,选择总体效果最优的建厂地址。影响地区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原料因素、动力因素、燃料因素、消费因素、运输因素、劳动力因素、时间因素。(简答/论述)原材料:凡是直接由农业和采掘工业提供的原料(如各种矿石、原油、原棉等)一般称为原始材料;经过进一步加工的原料(如金属、水泥、木材等)称为材料。两者统称为原材料。动力因素:对于经济区的生产力布局与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直接依赖于动力发展的水平。燃料因素:燃料供应基地对工业产生的布局起着重要作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消费因素:尽可能接近消费地区是所有工业部门在工业布局时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工业生产不脱离产品的消费地区这个因素对于确定轻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布局及对一些食品工业的布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运输成品比运输供给它们加工的原料要困难得多。运输因素:应理解为将原料、燃料运到生产地,并将成品运到主要消费地区的运输工作总量和运输成本。劳动力因素:社会主义工业布局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为建立高度的物质技术基础,要求最充分、最有效的利用劳动力资源。时间因素:应理解为能加速工业企业投产的各种环境或条件的总和。区域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简答/论述)①工业布局应贯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②尽量使工业生产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地区。③贯彻专业化生产分工与协作的原则。④综合利用和保护环境的原则。⑤工业布局要与区域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协调发展相适应⑥国防、安全的原则。选点: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选择工业企业的建设地点。选址:是进一步在选定地点的范围内,具体确定工业企业座落的位置。工业选点的基本要求:04459区域规划概论2(简答/论述)1.应明确选点的主要任务,选择最佳的生产地点。2.应根据产品的原料、市场、能源和技术等的指向来确定工业企业的地点。如:许多大耗电、大耗水的工业,建厂地点一般选择在动力基地,或江河沿岸,特别是能提供廉价电能和大型水电站附近;各种精密仪表、电子计算机等所谓“知识密集性”工业,则要更多地考虑技术协作条件,一般多选在科学技术中心。3.应选择建设条件较为优越的地点。如:工业一般应靠近铁路、航道及公路干线,交通运输方便的地点,运量特大的工业更要尽可能接近车站、码头;耗电大的工业应尽可能接近能源中心;应考虑地方建筑材料的供应与施工技术条件,以便充分利用当地技术力量,就地取材,避免长途运输等。4.应选择尽可能利用现在城镇居民点。5.在进行工业选点的同时,应相应考虑城镇或职工生活区的位置。使两者有良好的关系,且不影响今后的相互发展。工业选址的基本要求:1.每个工厂对用地面积、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用水数量、质量,“三废”的排放与处理,供电、供热、运输、协作等方面都有特定要求。2.厂址应符合国防、安全、卫生、防震、防火等规范的要求。3.选址时应充分结合自然地理特点,消除污染、改善环境,防止和减弱人为的和天然的灾害。4.配置在同一工业区内或相邻的工业,其相互间不应有妨碍卫生及对产品质量不良的影响。5.工业选址时,应充分注意节约用地,尽量利用荒地、薄地,少占或不占良田好土。具有“三废”污染的工业,不宜布置在市区,并应位于城镇盛行风向的下风侧和河流的下游,同时必须考虑工业对周围环境、农牧业、渔业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城市市区和居住区内,只允许配置居民生活所必需的、无害的、不需要与居民区建立卫生防护地带的工业。在我国的能源构成中,煤炭占70%。采煤工业要占用大面积场地,一般条件下,矿井工业场地占地指标如下:选煤厂工业场地的大不小,根据选煤厂的规模大小来确实,可参与下表:石油工业是一个复杂的工业部分,它包括油、气的开采;贮运和加工等一系列工业部分和工业企业。影响石油加要工业的布局因素是错综复杂的。石油加工工业生产的特点、石油加工工业的布局应考虑以下基本特点与要求:1.分布在石油产品的消费区域;2.充分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组织企业协作化和联合化生产3.考虑建厂条件的要求4.考虑环境保护条件的要求。石油加工工业对环境有较大的污染。厂址选择应在城市与居民点盛行风向的下风侧和河流的下游,并与城市居民区保持足够的卫生防护距离。管道输油的特点(管道运输的特点)1.具有均衡、平衡、连续、安全和易于实行自动化管理的特点,运行和维护简单,需用人员少。2.运量大。3.投资少,建设也较容易。4.成本低,转送能耗少。钢铁工业布局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业,是其他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钢铁工业生产的特点:1.钢铁工业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产过程。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可以分为矿山开采(包括采矿、选矿)、炼铁、炼钢、轧钢四个相对独立的阶段。2.钢铁工业需要大量的铁矿石原料和燃料。3.生产过程是化学、物理的变化过程,对环境污染严重。钢铁工业的建设条件:用地面积大、用水量大、用汽量大、用电量大、运输量大、协作面大、职工人数较多。钢铁工业的位置,如果既接近铁矿产地,又接近燃料基地,这是很理想的配置方案。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有色金属采矿和选矿工业布局的首要因素。机械制造工业一般生产过程包括:技术准备过程、工艺过程和辅助生产过程。影响机械制造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1.机械工业本身的基础;2.冶金工业的水平及其分布状况;3.动力的分布状况;4.消费对象的分布。根据有色金属的特点,有色金属工业具有原料消耗大、耗电量大、耗水量大、生产综合性强、设备复杂、技术要求高、机械化程度高等特点。有色金属工业布局应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1.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布局;2.开展综合利用;3.重视环境保护。化学工业的原料根据来源可分为三大类:1.原始原料:如各类矿物原料、动植物原料以及空气、水等;2.副产品原料:各类工业、农业的副产品原料以及它们的“废料”;3.化工半成品(中间体)原料:如硫酸、苯、酚等。轻工业部门以(纺织)、(造纸)、(食品)等部门为主。棉纺工业。棉纺织品是我国纺织工业中的重要生产部门。1.轧花厂属于失重的初加工工业,应当布置在产棉区;2.纺纱厂则要考虑原料、市场及劳动技术条件;3.印染厂应特别注意与纺织厂的配合用水源的供给和污水的排放问题。4.纺织印染联合企业的布局,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在进行水泥工业布局时,应考虑以下基本要求:1.应尽可能靠近石灰石和粘土原料产地或矿山、燃料动力基地,同时注意接近消费中心。2.产、供、销均衡分布。3.比较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4.要注意环境保护;5.大力利用工业、矿山废料。6.因地制宜采用相应的生产工艺。造纸工业企业具体布局上:接近水量丰富,水质优良的水源地,一般都要求沿河、湖水源地分布,并应布置在城市河流下游和盛行风向下风侧。排放的废水、废气污染环境,应建立回收和处理装置,切实作好对“三废”的治理与环境保护工作。食品工业在布局上要求趋向原料产地的有制糖、乳制品、榨油、果酒、罐头等。要求趋向消费地区的有冷饮、糕点、啤酒、面包等。有一部分食品加工工业,介于上述二类之间,可以布置在消费地区,也可以布置在原料产地,如肉类加工和冷藏工业。工业区类型:(单一)、(混合)、(综合性工业区)区域工业布局规划编制基本步骤:1.基础资料的调查和分析①现状资料的调查和分析;②规划资料的调查和分析;③资源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工业资源主要分为三类:矿物资源、森林资源和农业资源);④建设条件的调查和分析;⑤劳动力条件的调查和分析;⑥环境质量的调查和分析。2.区域工业布局规划3的编制:工业发展规划初步方案的拟订;工业的总体布局;工业区的组织3.工业布局的方案比较工业选点方案分析比较举例;工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效果分析。矿物资源:是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具有“枯竭性”,但生产很少受季节影响,无周期性。农业资源:包
本文标题:区域规划概论重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540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