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生理学基本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1.调节是指机体根据体内外的变化来调整和节制体内的活动,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达到平衡统一的生理过程。机体功能的条件方式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2.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是机体活动调节的最主要方式,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活动来实现的。3体液调节:是指机体的某些细胞分泌的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体液的运输,对机体各部分发挥的调节作用。4体液调节的特点:反应速较慢,作用广泛、持久,对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和保持机体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5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是指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自身产生的适应性反应。6.自身调节的意义:是一种比较简单、局限的原始调节方式,其调节幅度较小,对刺激的敏感性较低,但对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仍有一定的调节意义。7反馈调节: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调节者)与受控部分(被调节者)之间存在着往返的双向联系,控制部分通过控制信息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受控部分的活动又作为信息,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影响控制部分,以修正控制部分的调节作用。来自受控部分的信息称为反馈信息,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反馈调节。8反馈调节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类。负反馈: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原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负反馈的主要生理意义在于使某种生理功能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而不致发生过大波动。在机体功能调节中,负反馈作用表现较为突出。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原控制信息作用一致的反馈。正反馈的主要生理意义在于可使某种生理过程逐步加强,以迅速达到需要的状态和水平,从而使某种生理功能在短时间内尽快完成。第二章1.单纯扩散:是指一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是一种简单的物理扩散,没有生物学转运机制参加。2特点:(1)膜两侧的溶质分子浓度梯度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浓度梯度大,物质顺浓度梯度扩散就多;浓度梯度消失,扩散停止。(2)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通透性是指物质通过细胞膜时所遇到的阻力大小或难易程度。如阻力小,容易通过,则通透性大;阻力大,难通过,则通透性小。3.易化扩散:是指一些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和带电离子,依靠细胞膜上镶嵌于脂质双分子层中特殊蛋白质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扩散的过程。它可使本来不能或极难进行的跨膜扩散变得容易了,故称为易化扩散。特点:1载体与溶质的结合,具有化学结构特异性,即一种载体只能转运某一物质。4主动转运:主动转运也称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物质依靠细胞膜上“泵蛋白”的作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在转运过程中,细胞膜或细胞要消耗能量。5主动运输的意义:(1)形成并维持了细胞膜内外离子的不同分布和浓度差。(2)阻止细胞外的Na+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水进入细胞内,对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形态和功能有一定的意义。(3)建立起一种势能储备,供细胞的其它耗氧过程来利用,是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4)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和K+的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前提条件。特点:,在物质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并且逆浓度梯度和逆电位梯度运输。6入胞:是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如果进入的是固体物质则称为吞噬;如果进入的是液态物质则称为吞饮。7入胞过程:这些物质在入胞时,首先要与膜接触,开始是细胞膜先向胞外物质伸出伪足,逐渐将物质包围和封闭起来,然后发生膜的融合和断裂,异物进入胞质,形成吞噬体;有时胞外物质与细胞膜接触后,引起该处膜内陷,将外来的物质包绕和封闭,再进入胞质。在胞质内,吞噬体与溶酶体接触后,两膜融合成一体,溶酶体内水解酶可将进入的物质消化。8出胞(外吐):是指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的过程。9出胞过程:细胞内的分泌囊泡,逐渐向细胞膜移动,贴靠后即发生膜的融合,随即在融合处出现裂孔,于是囊泡内物质排出细胞外。而囊泡膜也就变成了整个细胞膜的组成部分。10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意义:通过膜的转运活动,细胞才能有选择地摄入和排出某些物质,使细胞内的成分相对稳定,保证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11生物电现象是指生物细胞在安静状态和活动时所伴有的电现象。它与细胞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有着密切的关系。12静息电位是指细胞膜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13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扩布性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是兴奋产生的标志14极化状态:细胞在安静时保持比较稳定的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是细胞处于生理静息状态的标志。15超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时,称为超极化。16去极化复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时,称为去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后膜内电位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称为复极化17生物电产生的前提条件:一是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和浓度不同;二是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18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在静息状态下,由于膜内外K+存在浓度梯度和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因而一部分K+顺浓度梯度的驱动力向膜外扩散,增加了膜外正电荷;同时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离子(A-)有随K+外流的倾向,但因膜对A-没有通透性,被阻止在膜的内侧面。使紧靠膜的两侧出现一个外正内负的电位梯度。这种电位梯度的存在,使K+的继续外流受到膜外正电场的排斥和膜内负电场的吸引,因而阻止K+外流。随着电位梯度的增大,K+外流阻力也随之增大。P1719去极化过程:当细胞受到刺激时,可引起膜上Na+通道开放和K+通道关闭,细胞外的Na+顺其浓度梯度和电梯度快速、大量地向细胞内扩散,使膜内电位升高,形成一个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电位梯度。当细胞膜除极到峰值时细胞膜的Na+通道迅速关闭,而K+通道开放,对K+的通透性增大,于是细胞内的K+顺浓度梯度向细胞外扩散,使膜外电位上升,膜内电位下降,最后膜内外电位又恢复到原来的静息水平。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相。当促使Na+内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Na+内流的电位梯度,这两种拮抗力量相等时,Na+的净内流停止。此时的电位就是Na+的平衡电位。20阈电位:这个足以使膜对Na+通透性增加的临界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21与兴奋性关系:阈电位与静息电位的距离大小,可影响细胞的兴奋性,如果二者距离变小,则兴奋性增高;距离变大,则兴奋性降低。22局部反应: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虽不能引起动作电位,但可使受刺激局部的膜电位有所减小(尚不到阈电位水平),则这种电位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电位。23局部反应的特点:1反应的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2不能远传,只停留在受刺激的局部,随扩布距离的增大而减小3局部反应可以总和。如果在同一点快速给予连续的阈下刺激,或在与膜邻近的不同点同时给予几个阈下刺激,都可使产生的局部电位总和起来,达到阈电位时可爆发动作电位。24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1不衰减性传导:动作电位传导时,不会因距离的增大而幅度减小。2“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一旦发生,不随刺激的强度增大而增大幅度。3双相性传导:如果刺激神经纤维中段,产生的动作电位可沿膜向两端传导。第三章1.血液总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2血液的功能(一)运输功能(二)调节功能(三)防御功能二、血浆渗透压3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溶质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溶质的吸水力量取决于溶质的颗粒浓度,而与溶质分子的大小无关。在半透膜两侧放置渗透压不同的溶液,则水分子从渗透压低的一侧向高的一侧渗透4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1.晶体渗透压的作用调节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与功能。2.胶体渗透压的作用: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保持血容量。5红细胞的生理功能: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2对血液的酸碱度变化起缓冲作用6中性粒细胞生理意义(功能)(1)具有非特异吞噬能力。(2)运动能力和吞噬活动很强。(3)具有复杂的杀菌系统。临床上中性粒细胞增高,往往表示可能为化脓性细菌急性感染。7红细胞—?(主侧)—血清(受益者)红细胞—(次侧)—血清(献血者)8血型A,B为显性基因,O为隐性基因。OO为O型血。AA、BB可以为O型血。AB血型不可能有O型血子女。第四章1、心动周期:心脏机械性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每个心动周期均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因此,心动周期可以作为分析心肌机械性活动的基本单元。2、影响心动周期的因素:心动周期的长短与心率的快慢成反比3、心率的正常值及生理波动:1)新生儿120~140次/分2)1岁左右110~130次/分3)4~7岁80~100次/分。4)16岁左右达成人心率60~100次/分,平均75次/分4、心率的生理波动:女性比男性的心率稍快、安静或睡眠时心率减慢。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5、心室收缩期:分为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等容收缩期:心缩前,室内压低于主动脉压和心房内压,此时半月瓣关闭房室瓣开放。室缩开始后,室内压升高,当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心室成为一个封闭的腔。血液是不可压缩的液体,心室肌的收缩导致室内压升高而心室容积不变,所以此期称为等容收缩期。该期约占0.06~0.08s,平均0.05s。射血期:(1)快速射血期约占射血量的80~85%。此时,心室容积明显缩小。此期历时约0.1s。(2)减慢射血期心室肌收缩减弱,室内压开始下降,射血速度逐渐减慢,此期历时约0.15s。6、心室舒张期:1、等容舒张期心室舒张开始后,室内压下降。在室内压低于主动脉压高于心房内压时,血液在主动脉内向心室逆流而推动半月瓣关闭,而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又成为封闭的腔,此时无血液进出心室,容积不变。该期约占0.06~0.08s。2、心室充盈期(1)快速充盈期占总充盈量的70%。历时约0.11s。(2)减慢充盈期约历时0.22s。(3)心房收缩期心室舒张的最后0.1s心房收缩,血液又较快进入心室。使心室充盈量增加10%~30%。充盈期总时间约占0.42s。7、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脏每搏动一次,由—侧心室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称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正常成人搏出量约为60~80mI。平均约为70mI。每分输出量=每每搏输出量X心律如心率按75次/分计算,则心输出量为4.5~6.0L/min,平均约为5L。8、心脏泵功能的储备:剧烈运动时心输出量可达25~30L/min。心脏每分钟所能泵出的最大血量称最大输出量。最大输出量几乎是平静时心输出量的5~6倍,提示正常心脏的泵血功能有相当大的储备。1.搏出量的储备(1)舒张期储备静息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为120~130ml,运动时可达160ml左右。舒张期储备的多少与心肌顺应性有关。2)收缩期储备心肌作最大收缩时,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缩小15~20ml,使搏出量增加55~60ml。收缩期储备是心力储备的最重要成分。是通过提高心肌收缩能力而实现2.心率储备在一定范围内增快心率并保持搏出量不变,心输出量增加,可达平静时的2~2.5倍。9、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心肌的前负荷,心室舒张充盈期持续时间,静脉回流速度在充盈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血液回流速度愈快,充盈量愈大。2、.心肌收缩能力在心肌初长度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心肌收缩能力增加,使搏出量增加。3.心肌的后负荷后负荷增大,则心室开始收缩时,动脉瓣推迟开放,使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搏出量减少。4.心率心率过快,超过180次/分时,心动周期明显缩短,充盈量减少,使搏出量明显减少。10、第—心音:特点:出现于心缩期,音调较低,音量较强,持续时间较长,约为0.12s。产生:主要是由于心室收缩时,心肌振动和房室瓣关闭时瓣膜的振动而产生的。意义: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其强弱可反映心肌收缩的强弱和房室瓣的功能状态。临床:心室收缩力愈强,第一心音也愈强。听诊位置在左锁骨中线内侧第五肋间处。第二心音:特点:出现于心舒期,音调较高,音量较弱,持续时间较短,约为0.08s。产生:主要是因于心室舒张时动脉瓣迅速关闭及血液冲击主动脉根部及心室内壁的振动。意义: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其强弱可反映动脉血压的高低
本文标题:生理学基本重要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819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