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3解构主义13.1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是西方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后结构主义总体上说是对结构主义的不满、失望乃至否定、反叛。它兴起于60年代末,盛行于70年代。80年代后半期,解构主义开始逐渐退潮。从社会背景看,解构思潮与1968年法国与欧洲的学生造反运动直接有关。从哲学思潮看,自从尼采提出“上帝死了”、“重新估价一切价值”以来,西方一直涌动着一股否定理性、怀疑真理、颠覆秩序的强大思潮。60年代法国一些文论家、作家、哲学家组成的“太凯系”集团,明确打出“后结构主义”旗号,对法国学术界产生了强大影响。就对语言的批判而言,对德里达影响最大的就是尼采。德里达吸取的主要是尼采文字超越一切观念形态的思想。海德格尔被公认为是解构主义的另一个直接渊源。其中语言第一的观点,以及以文学和艺术来解构并拯救哲学的观点,则对德里达发生了直接的影响。除德里达外,70年代法国还有一批文论家从结构主义阵营退出,转向解构主义。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罗兰·巴尔特。巴尔特的转向解构主义与德里达不全相同,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文本理论与文本阅读理论。首先,巴尔特从消解索绪尔的符号理论入手,认为文本语言能指与所指并不能构成索绪尔所谓的完整、固定的符号。其次,巴尔特提出了与其文本理论相对应的阅读理论。13.2德里达的解构理论13.2.1文字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德里达1967年出版的《论文字学》,被公认为解构主义的经典之作。其中德里达明确宣布,“文字学”是解构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的名称,它的目标是颠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理性主义的读解传统。德里达的“文字学”,顾名思义,是一门关于“字符”的“科学”,即指不考虑具体语言或文字系统,只针对文字和书写符号的形状所进行的研究。说白了,它就是一种“白纸黑字学”。13.2.2对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德里达把文字和言语这个二元对立项的传统次序颠倒了过来。德里达发现,二元对立其实是传统哲学把握世界的一个最基本模式,而且,两个对立项并非是平等的,要颠覆传统哲学,就必须“解构这个二元对立”,其策略“便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机,将这一等级秩序颠倒过来”。这其实是德里达最基本的解构策略。德里达对哲学与文学这个二元对立的解构,靶子对准的是西方的理性主义思想传统。13.2.3向慕汉字德里达认为东方文化中物我通明的诗性认知特征,是给被符号的任意性折磨得无可奈何的西方人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德里达对东方语言的景慕主要表现在他对汉字文化的向往上。德里达发现汉字不仅仅是一种表意文字,它同样也能表音。所不同的是,在这一系统中,言语/文字这个二元对立被颠倒了过来。13.2.4“德里达式”术语举譬德里达把西方哲学传统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宣布他的解构理论,就是要颠覆这一把目光紧盯住一个本原、一个中心、一种绝对真理的“在场的形而上学”。德里达发明的新词中最有名的是“异延”(differance)。德里达解释说,“差异”只指空间上的差别,无法表现意义在时间过程中一环环的向后延宕,所以他要改写“差异”为“异延”。但异延的意义中包含一些不可言说的东西。异延的概念用于阅读,意味着意义总是处在空间上的“异”和时间上的“延”之中,而没有得到确证的可能。除此以外,异延还有从它的拉丁文词源中生发而来的“播撒”一义:意义仿佛播种人抓起一把种子,四处漫散撒开去,落向四面八方而没有任何中心。这里播撒一语是德里达旧词新用法的杰作。因此,“异延”替代了“逻各斯”,也替代了“在场的形而上学”。德里达旧词新用的另一个范例是“补充”。“踪迹”还是旧词新用的德里达式术语。德里达解释说,通过给特定的语词加上删除号,虽然是消抹了这个词,但是同时也留下了形迹,而正是这形迹,赋予语词以即兴式的转瞬即逝的意义。这就是“踪迹”的含义。耶鲁学派是法国解构主义、尤其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在美国发展传播的产物,也是解构主义在文学批评、研究中的成功应用。1966年德里达在耶鲁等大学传播其解构主义思想,不少年富力强的学者深受其吸引和影响。其中尤以耶鲁大学的保尔·德·曼、希利斯·米勒、哈罗德·布鲁姆和杰弗里·哈特曼等四人在接受、传播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并尝试将它应用于批评实践方面,作出了巨大的成绩,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为“耶鲁学派”或戏称为“耶鲁四人帮”。13.3耶鲁学派的解构批评理论13.3.1德·曼的修辞学阅读理论德·曼在自己的批评实践中建立起自己独具特色的解构理论——修辞学阅读理论。首先,德·曼提出了一种解构主义文本观。其次,德·曼强调了文本语言符号与意义的不一致性。再次,德·曼集中探讨了语言的修辞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他的解构主义理论。13.3.2布鲁姆的“影响即误读”理论首先,他吸收了德里达的“异延”概念和德·曼的解构思路,提出“阅读总是误读”的观点。其次,他把上述观点应用于文学史(主要是浪漫主义诗歌史)上的影响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影响即误读”理论。再次,布鲁姆还从解构主义的“互文性”观点来论证“影响即误读”。13.3.3米勒的解构批评米勒首先追随德里达、尼采,强调文本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进而由此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米勒十分重视解构批评的操作实践,通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的分解式阅读和评论,扬弃了传统以模仿论为基础的批评方式,总结出许多解构的具体方法。米勒把解构批评看成是将统一的东西重新拆成分散的碎片或部分,这是解构主义读解文学或其他文本的基本策略和方法。13.3.4哈特曼的解构主义理论首先,哈特曼确认并深入阐述了语言意义的复杂多变与不确定性。其次,从文学语言具有不确定性、隐喻性、虚构性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哈特曼进一步把视线转向对于文学文本意义的探索,从而揭示出文学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再次,哈特曼继德里达消解文学与哲学界限之后,又提出把文学批评与文学文本同样看待的观点,实际上消解了批评与文学的界限。13.4文学解构主义13.4.1解构批评简释乔纳森·卡勒在《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一书中认为,德里达解构主义对文学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它影响了一系列有关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概念,包括文学本身的概念;其次,它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话题;再次,德里达本人的解构阅读实践,为一个新的读解模式树立了样板;最后,它还影响了人们对文学批评的性质和目标的看法。13.4.2诗无定解:批评举例解构主义鼓吹用文学象征的多元性来替代传统哲学象征的一元性,形成后工业社会中对诗和文学的有力辩护。解构批评在此意义上就不但不是一种取消主义,相反成为当代文论中通过走极端形式的重新界说来维护文学独特地位的一种相当积极的批评模式。艾伯拉姆斯强调他的立场是立足于米勒予以攻击的三个前提:第一,历史的基础物质是书写的文本,作者虽然偶而有例外,但大体是利用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所具有的各种规范和可能性,来言说明确的内容;并且假定有能力的读者,就他们使用同一种语言而言,能够理解作者所说的话。13.5艾伯拉姆斯对解构主义的质疑第二,史学家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但能够解释他们引用的文字意指什么,同样也能解释这些文字的作者写下它们的时候,意指什么。第三,史学家把他的阐释公布于众,是期望读者对同一段话语的阐释,与他的阐释大致相仿,从而印证他的阐释的“客观性”。艾伯拉姆斯因而认为他与米勒分歧的焦点,不在于承认不承认对一个文本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阐释,而在于米勒完全否认有正确”的阐释。福科的理论曾被归入结构主义,但是他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个结构主义者。福科理论的反中心、反权威、反成规习见的特征,与解构主义明显有异曲同工的消解传统的旨趣。13.6福科的后结构主义文论13.6.1关于话语理论福科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视历史为话语的构造,故而可笼统称之为“话语理论”。这一话语组构中的规则组合,就形成话语的组构系统,分别属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他要突出的是,在话语即历史所标示的客观性背后,具有某种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换言之,在一个时期内,一门学科是凭借话语圈定了一个对象领域,树立起一个合法的视角,由此建立起不断变更的历史法规,作为价值取舍的准则。福科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认识价”。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时期的认识价,即它的认识论领域,在福科看来都只能在特定的学科及其话语实践中才能得到表征。13.6.2权力理论与话语理论密切相关的是福科的权力理论。这一理论十分强调文本和历史的关系,被学术界认为可与弗洛伊德的性理论比肩。福科本人因此曾被称为“权力思想家”。在福科看来,权力是档案的负面的社会政治现实,是一种无所不在、无以摆脱的社会罪恶。福科以知识和权力为一对共生体,这个共生体的表象是知识,实质是权力。13.6.3作者作为话语的功能对于作者作为话语的功能的问题,福科主要从四个方面作了阐释。第一,作者的功能是法律和惯例体系的产物,此一体系限制、决定并且明确表达了话语的范围。第二,作者的功能在整个话语中并不具有普遍和永恒的意义。第三,作者的功能并不意味着单纯在话语中探究作为个人的作者来源,实际上它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建构出我们称之为“作者”的一种特定的理性存在。第四,作者功能因而并不是把话语视为被动的静止的材料,以从中建构一个真实个体的形象。小结解构主义文论的根本缺陷,一是过分强调语言文本的隐喻性和修辞性,从而实际上彻底否认了语言的表意和交际功能,由此对语言文本的一切阅读实际上也面临无所适从的困境;二是从怀疑、破坏、反抗一切权威、中心、传统的怀疑主义出发,彻底否定、颠倒、消解一切现有的秩序、界限、传统和框框,最终走向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走向充满自相矛盾的谬误,最后,怀疑、颠覆、消解一切的解构主义文论本身也难逃被怀疑、颠覆、消解的命运。解构主义文论在理论上作出的重要贡献:第一,它推翻了逻各斯中心主义,根本上动摇了西方全部哲学传统赖以安身立命的始源范畴的语言学基础。第二,它发现和揭示了文本的无始源性、开放性和互文性,把包括文学文本在内的一切文本都看成无限开放和永恒变化的动态过程。第三,它的分解式阅读理论强调了阅读、批评的创造性,把阅读等同于写作,与接受美学遥相呼应,也与当代主张文学平民化的方向相一致。最后要指出的是,解构主义文论彻底反传统、反中心、反权威、反社会的超前倾向,表现出后工业文明时代知识分子对抗资本主义现存秩序的一种普遍心态,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反对现代资本主义异化的思潮异曲同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文标题:第十三章-解构主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875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