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浅析《白杨礼赞》之美
1/5浅析《白杨礼赞》之美一、结构美《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它不仅思想博大精深,而且结构严谨完美,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线索是结构的核心,线索抓不准,结构就理不清文章中,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围绕这个线索,作者“首句标其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让读者在文章开头就获得一个深刻印象继之,作者又具体分析白杨树的不平凡,构成文章的主体对此,作者从三个不同侧面分别叙写:白杨的生长环境不平凡,白杨的外部形态不平凡,白杨内在气质的不平凡这样,从白杨赖以生存的“景美”,说到白杨自身的“形美”,又进而揭示白杨内在的“神美”,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写尽了白杨的“不平凡”行文中,虽不见作者以“美”字直许,而白杨却美不胜收,尽得风流文章开头,作者虽直接点出礼赞对象,却不急于描写阐发,而是轻宕一笔,用舒缓亲切的笔调领我们在黄土高原上漫游起来你看,忽而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忽而又是“宛若并肩的远山”;本来是“雄壮”,一下子又变成了“单调”,令人应接不暇……作者如此不厌其烦地泼写塞外风光,是在为白杨出场布置背景,渲染气氛……不妨设想一下,作者如果直接承前写白杨的“形”和“神”,而不是先2/5写白杨赖以生存的“景”,那么,白杨的“笔直”和“坚强”就将有根基不牢之感所以,这种“放”,从根本上说,是为巧妙的“收”,是貌离而神合“景”如此,“形”呢?作者写“形”,用的是工笔细描的手法他先用“力争上游”这一人格化的语言,总括出白杨在外貌形态上的基本特征,然后牵引着人们的视线,自下而上地观察白杨的“干”(绝无旁枝)、枝(“紧紧靠拢”)、“叶”(“片片向上”),由平视而仰视,突出白杨的高大接着,他又把读者的视线拉回来,集中在白杨的“皮”上:“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给白杨穿上一件富有光泽和色彩的外衣这一笔很传神,像定影一样,使得刚才还略觉模糊的形象,一下子清晰起来,活现出白杨的神韵风采。“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处白杨的象征意义在“形”里只是若隐若现,须靠想象才能补足;而在写“神”时,作者一反暗寓之辞,在议论和抒情中,直陈白杨的象征意义,使白杨形神毕现状“形”,作者十分注意描写层次;言“神”,作者又很讲究抒情脉络先以“伟丈夫”和“好女子”的比照为根据,突出白杨的鲜明特性;再以错落有致的排比手段,突出白杨的象征意义;接着,又补写一笔,直接说明赞美白杨的原因,赋予“不平凡”以实际内容至此,景、形、神三美合一,一个高大丰满的白杨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最后,“卒章显其志”,作者在具体分析白杨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并且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照应文章的开头这最后一笔同样能体察出作者经营结3/5构的甘苦写顽固派的态度,实际上是换个角度继续赞美白杨,写楠木的“贵族化”,实际上是反衬白杨的“不平凡”正是由于作者抓住了“不平凡”这个纲,又辅之以巧妙的过渡和自然的呼应,使得全文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文章的主题也因结构上的逻辑力量涂上了强烈的论辩色彩,显得根据翔实,不容置疑。思想是作品的灵魂,结构是文章的骨架骨架搭的如何,直接影响表达效果《白杨礼赞》能够广为传诵,恐怕与它的结构美不无关系如果把《白杨礼赞》的结构比作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宫殿,那宕开的一笔,就是宫殿上翘然凌空的飞檐。二、语言美这篇散文的语言精炼优美,像涓涓溪水,潇潇洒洒,描摹事物的本色和情态栩栩如生。略举二例即可见一斑:()以“无边无垠”形容高原的广阔;以“坦荡如砥”状高原的平坦;以“黄绿错综”描绘高原的色彩。极为凝炼的三言两语准确地描摹出一幅高原图画。()以“伟岸”,“挺拔”,“参天耸立”言白杨树的高大形象,白杨树的风格立刻跃然纸上。“乍看岂不淡淡的?缓缓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这正是作者把这些朴素的语言文字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强烈地震憾读者。使人读后兴味盎然,与作者产生共鸣——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作者还重视字的锤炼。如“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句中的“扑”字用得传4/5神:高原上黄绿错综的颜色本是看到的,这是写视觉,而“扑”字则是写触觉,感觉的转换,是作者锤炼字的结果,读者欣赏到这里,脑海里便展示出美丽的画图来——在辽阔的西北高原上,汽车横贯万里,风驰电掣般行驶,尽情地饱赏那伟大的自然力造就的“黄绿”风光,欣赏者在汽车的陪同下简直是目不暇接。读者抓住关键字眼“扑”,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也就尽收眼底。又如“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句中的“涌”字用得精当贴切,形象生动,把欣赏者的激动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句式讲究,长短错落有致,声调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譬如作品第二段,在反复诵读中,西北高原特有的自然美:“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形象使在读者心中立了起来,从直觉中欣赏到了艺术形象之美。三、意境美作者为讴歌抗日军民,选取了同自己思想感情相一致的白杨树,构成一个特定的抒情背景,倾吐自己的思想,让萦回在脑际里的情思移注于白杨树,使没有情感的白杨树具有了人情;同时又把白杨树的风姿吸收于自我,在白杨树那里找到了一个安放自己的境界。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里的白杨树本没有情感,但由于寄托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烙上了作者的印记,所以有了景物的“灵魂”,反过来,在这描写之中,又溶入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深深崇敬。意境深远,而托物无迹,自然5/5融切,因此能扣住读者的心弦。作者模仿白杨树的情态,倍加感受,使自己的情感与白杨树的情感往返交流,与读者产生共鸣。不是吗?抗日战争时期,民族面临危亡的关头,只要是有一点良知的人,谁甘愿当亡国奴?何况我们有血肉的中华儿女,更何况是摆下抗日战场的西北人民,他们更是紧密团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自己的爱国诗篇。因而,作者乘车奔驰于西北高原,见到那枝叶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有感而发,爱国之思找到了寄托处。“会心”之趣美妙,和谐,寄托点与感受点之间,关系精确而微妙:有如丝竹之和鸣,适时之甘雨,欣赏者读后得到滋润和满足,分尝到了作者获得的滋味。再赏“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意境何在?它让人感觉到似树非树,似人非人,树与人相互转移而又是浑然一体的动人情景。透过文字符号本来的意义,白杨树不同凡响的内在美充分展示在一幅幅晃动的画面之中,深入作品,与其会心,就能领会出作者对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热情歌颂。从中得到感染,受到启发。
本文标题:浅析《白杨礼赞》之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878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