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自读文本项脊轩志风雅诗斋课前预习文本精解随堂演练时文赏读风雅诗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赏读:这首悼亡词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王弗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结尾三句,是感情发展的高潮。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这首词从诗人胸臆间泻出,质朴自然。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人。明代杰出散文家,后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被称为“震川先生”。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均为“唐宋派”成员。他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在文学上,他的散文清淡朴素,描写事物,感情真挚,记事生动,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2.写作背景作者幼年丧母、科场不顺,青年丧妻,家道衰落,而项脊轩这一百年老屋是作者家庭变迁和身世遭遇的见证。因此本文在文人雅趣之乐中笼罩着一种浓重的悲情愁绪,虽是小我情感,却也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关于《项脊轩志》的写作时间,一般人认为,正文是在归有光十八九岁时所写,附记是三十岁以后补写。还有人认为,归有光三十五岁中了举人后,整理迁居时,补写了附记。二、相关链接1.记、表、书、志这是古代的四种常见的文体名。“记”,即记载事物的书籍或文章,如《醉翁亭记》;又为古时公文的一种,如奏记、笺记等。“表”为采用表格形式编纂的著述,如《史记》中有《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等;又为古代奏章的一种,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等。“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据《史记·礼书》,书又为“五经六籍总名”。“志”,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等,如《三国志》,还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记、表、书、志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其共同特点是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2.唐宋派“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文学流派,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因此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易“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模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张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唐宋派创作的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他们的文章大都能够直抒胸臆,文从字顺,气韵流畅,平易近人。其中归有光的散文成就最高。三、语基梳理1.通假字(1)以当南日()(2)而.母立于兹()(3)以手阖.门()答案:(1)“当”通“挡”(2)“而”通“尔”(3)“阖”通“合”(1)先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先妣抚之甚厚(2)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2.一词多义答案:(1)名词,先前,以前形容词,对死去的人的尊称(2)动词,得到副词,能够,可以(3)归后五年,吾妻来归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4)去比去,以手阖门西蜀之去南海答案:(3)动词,女子出嫁动词,回来(4)动词,离开动词,距离,到(5)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内外多置小门(6)为轩东故尝为厨庭中通南北为一答案:(5)动词,安放动词,设置(6)动词,做过动词,成为3.词类活用(1)乳.二世()(2)垣墙..周庭()(3)执此以朝.()(4)客逾庖而宴.()(5)雨泽下.注()(6)使不上.漏()答案:(1)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2)名词作动词,筑起垣墙(3)名词作动词,上朝(4)名词作动词,吃饭(5)名词作状语,向下(6)名词作状语,从上面(7)前.辟四窗()(8)东犬西.吠()(9)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10)内外..多置小门()(11)多可喜.,亦多可悲.()答案:(7)名词作状语,在前面(8)名词作状语,向西(9)名词作状语,亲手(10)都为名词作状语,在里面,在外面(11)都为形容词作名词,高兴的事,悲伤的事。4.古今异义(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古义:今义:(2)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古义:今义:(3)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古义:今义:答案:(1)一丈见方寺院的住持(2)到处副词,表示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3)很像比较的类别答案:(1)判断句(2)判断句(3)省略句(4)宾语前置句(5)被动句(6)介宾短语后置句(7)介宾短语后置句(8)介宾短语后置句5.特殊句式(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3)使不上漏()(4)令人长号不自禁()(5)轩凡四遭火,得不焚()(6)家有老妪,尝居于此()(7)其制稍异于前()(8)鸡栖于厅()答案:(1)日影反照室始洞然(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6.名句名篇(1)文中写项脊轩经过整修后,室内开始明亮适于读书的句子是:“,。”(2)作者写在轩中读书的情趣,或动或静,动时“,”,静时“,”。(3)结尾以景结情,抒发物在人亡的感叹的句子是:“,,。”文本精解一、整体感知1.结构图解喜:怡然自得围绕项脊轩,家庭的衰败——“悲”的表象主体写家庭生活琐项脊轩志悲回忆往事,有负亲人——“悲”的深化事,抒发或喜轩遭火未焚——“悲”的补充或悲的感情后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生活——进一步写“悲”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写了哪些悲喜之事?参考答案: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二是作者的情感变化。围绕着情感线索,作者写了“五喜五悲”。五喜:修缮后,“不上漏”“室始洞然”,此为一喜;兰桂增胜,此为二喜;“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庭阶寂寂,小鸟来食,此为三喜;“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此为四喜;补记一段,夫妻欢乐,此为五喜。五悲:诸父异爨,庭中多墙,此为一悲;祖母对自己生活的关心,祖母对自己的厚望到现在还没实现,此为二悲;轩四遭火,此为三悲;妻死室坏而不修,此为四悲;妻子所种之树,现已亭亭如盖,但物在人亡,此为五悲。二、局部揣摩1.课文第1段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项脊轩的眷恋之情。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参考答案: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真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2.梳理作者写祖母、母亲、妻子的内容,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法来表情达意的。参考答案:写作对象表达方法表达情感及效果祖母绘声传神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如“儿之成,则可待乎”“比去,以手阖门”把祖母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得惟妙惟肖母亲以手指叩门的动作描写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令人感到真切妻子叙述夫妻故事,“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移情于物,叙述妻子生前栽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化静为动表明夫妻情深,寄托着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的思念之情参考答案: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意切,耐人寻味。3.以记述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三、开放探究在《项脊轩志》中,作者以朴实自然的文笔写出了真挚感人的亲情。有人经常抱怨享受不到亲情,果真如此吗?请谈一谈你对亲情的理解。思路提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时时刻刻在享受着亲情,之所以抱怨,是因为没有从平淡的生活中用心体味。亲情是咿呀学语的幼儿绕膝父母的那份欢乐,那份温馨;是游子出门远游时,牵肠挂肚的父母的那声叮嘱,那份思念;是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父母那默默的关注,无言的呵护。亲情包含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中。随堂演练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渗.漉(shèn)栏楯.(dùn)修葺.(qì)垣.墙(yuán)B.偃.仰(yàn)老妪.(yù)兀.坐(wù)异爨.(cuàn)C.阖.门(hé)象笏.(hù)扃.牖(jiōnɡ)长号.(háo)D.南阁.子(ɡé)呱.呱而泣(ɡuā)中闺.(ɡuī)先妣.(bǐ)解析:CA项,楯shǔn;B项,偃yǎn;D项,呱ɡū。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B.旧时栏楯,亦遂增胜.胜:美C.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凡:凡是D.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葺:修缮解析:CC项,“凡”意为“总共”。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其制稍异于前B.呱呱而泣客逾疱而宴C.娘以指叩门扉曰久之,能以足音辨人D.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吾妻死之年所手值也解析:DD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于”,前一个为“在”,后一个为“与……相比”;B项,“而”,前一个表修饰,后一个表顺承;C项,“以”,前一个为“用”,后一个为“凭”。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B.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D.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解析:AB项,“往往”,古义为“到处”;今义为“每每”“常常”。C项,“束发”,古代男孩束发为髻,以示成童;今义指把头发扎起来。D项,“方丈”古义指“一丈见方”,今义指“寺院的住持”。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A.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农历每月十五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先妣抚之甚厚敬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而立之年指三十岁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视父母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解析:C束发指十五岁,非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二、课内阅读阅读《项脊轩志》选段,完成6~10题。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去,以手阖门等到B.大类.女郎也像C.大母..过余曰祖母D.妪每.
本文标题:项脊轩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22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