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掌握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是理解的关键,结合实例分析如下: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气候→植物→动物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植物→气候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相对湿润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3)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发展变化。•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1)警示意义•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由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因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做出综合评价。•(2018年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题。•1.“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2—4题。•2.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3.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4.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国家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行使所有权并进行管理和国家对国土范围内自然资源行使监管权是不同的,前者是所有权人意义上的权利,后者是管理者意义上的权力。这就需要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本文标题:整体性与差异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62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