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从重庆方言词汇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从重庆方言词汇浅议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作者简介:范茜,(1988.6-),女,汉,重庆南岸,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对外汉语专业摘要:语言与文化是共生的,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语言是文化范畴中一种特殊的现象。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它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和浓郁的文化气息,而方言词汇更是对地域文化发源、演变的直接体现。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浅析电影《疯狂的石头》中的重庆方言词汇,从而浅析重庆方言与巴渝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关键词:《疯狂的石头》重庆方言地域文化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传承一方文化”,想要了解重庆这座神奇的城市,有四种方式:坐船体会长江的博大胸怀;坐缆车欣赏群山、江水、桥影的转换;吃火锅感受重庆人的热情豪爽;看重庆方言剧解读巴渝文化的幽默、智慧。2006年上映的小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创造了上千万票房的奇迹,得到很好的口碑,影片中充满着诙谐的幽默,和各地方方言的独特魅力,重庆话、青岛话、天津话、河南话等汇聚于此片,其中,重庆方言占据大多数,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捧。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独特幽默的重庆方言。重庆方言用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栩栩如生地讲述了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一、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概说人类最初的语言大约在两百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产生,与此同时,文化也开始产生,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文化的内涵。现代语言学认为,作为语言变体的方言,分为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民族文化分为主体文化和地域文化。本文指的方言是地域方言,即某一地区所使用的“地方话”,文化是地域文化,即同一民族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广阔的国家,这为我国语言内部众多的方言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先秦经典《礼记·王制》记载:“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①《礼记》指出了不同地域的人民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言语交际,即所谓的“方言”。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而词汇是语言要素中最能直接反应文化的。重庆方言,又称渝语,产生于清朝初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是汉语官话分支西南官话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重庆方言词汇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内涵,直接、生动地反映了重庆文化色彩。二、方言化石与“帮会文化”的存留影片《疯狂的石头》中,罗汉寺的老坑翡翠险被人盗,男主角包世宏误以为大门那群搬运工人是同伙,于是找到他们并对他们说:“小船要过千帆浪,大水不淹一家人,袍哥人家从不拉稀摆带……。”如果不清楚重庆的袍哥会,就很难理解“袍哥人家从不拉稀摆带”这句话的意思。“拉稀摆带”是重庆的土话,表达为人啰嗦、虚伪、不耿直。重庆人常用“不拉稀摆带”形容兄弟、朋友之间的耿直、真诚、义气。四川、重庆的哥老会员被称为“袍哥”,相传对“袍”字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取于《诗经·无衣》:“与子同袍”之义,表示穿同一袍色之哥弟;另外一说就是《三国演义》里关羽在曹营留旧袍的故事,寓意入会者反曹奉汉之心——汉留,含义就是从汉朝遗留下来的精神气节,要源远流长地保留下来。②这两种解释皆表示兄弟间的忠义之情。袍哥会发源于晚清,是清代中期在四川出现的秘密社会组织,是重庆、四川本地的游民团伙“啯噜子”与从沿海传入的天地会结合之后的产物。它在明国时期盛行,同青帮、洪门一并成为当时的三大帮会组织。袍哥最在意的就是兄弟间的义气和互助,有“有饭大家同吃,有难大家同当”的口号,袍哥讲义气的帮会精神就一直延续下来,遗留在重庆人为人耿直、豪气的血液里。袍哥会反清的帮会性质,遭到清政府的封杀,所以他们有一套内部人员使用的“切口”,即隐语。这些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隐语并没有随着后来袍哥会的消失而消失,反而,在重庆的一些方言词汇中能看见袍哥文化存留的痕迹。目前频繁使用的有很多,如“天棒”,形容无法无天、目中无人的人,“臊皮”,形容丢了脸面、自尊,“打平火”,就是我们如今流行说“aa制”,即在大家共同平均分摊伙食费用,还有其他许多“切口”,就不一一列举。袍哥文化是重庆特有的历史文化,通过生动、有趣的重庆方言词汇传承、发展下去。三、方言与码头文化《疯狂的石头》中提到“棒棒”一词,在外地人看来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在重庆是指一种从事人力搬运的职业的人,又称“棒棒军”或“力哥”,在重庆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是重庆码头文化的象征符号,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重庆俗称山城,“棒棒军”爬坡上坎、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巴渝文化的亮点;重庆又位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这个得天独厚的大港口,船来人往、成群结队的搬运工肩挑背扛的码头景象,随之便形成了重庆特有的码头文化,码头文化最为显著的就是“棒棒军”。“棒棒军”一词来源于民间,被人们称为“苦力”和“脚夫”,旧时重庆城的搬运夫包括码头的货物搬运、肩舆行的轿夫、挑水夫等,他们靠着一根竹棒和尼龙绳维持着生活,“棒棒军”的形成由于重庆爬坡上坎的地势,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这群可爱的人,他们见证了重庆的历史与发展,成为重庆特有的文化符号。四、方言与亲属称谓语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血缘,我国的亲属称谓语反映了我国伦理文化,“准老爱幼”、“亲疏有别”等社会伦理道德。重庆方言的亲属称谓语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疯狂的石头》中多次出现“老子”这个词,包世宏对谢小萌说:“你老子不开条子是哪个也不能打开。”老谢对谢小萌说:“你早晚要把老子气死。”包世宏对寺庙的一个工作人员说:“喊你画地图,你跟老子在这里搞创作。”如果你不了解重庆方言,你就无法深刻理解重庆亲属称谓语“老子”的在重庆独特的文化内涵。我国古今对父亲的称呼在许多地方都有“老子”一说,但是重庆方言中的“老子”有着独特的意义。在重庆,经常可以听见大人、小孩都爱自称“老子”。很多时候,“老子”的意思并不是指父亲,有指称自己的意思。相传在汉顺帝年间,张凌入川创立“五斗米道”,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到唐朝达到极盛,老子的思想广泛影响着四川的伦理思想和人文精神。人们为了使自己话语的权威,表达主题前引用“老子……说”,随着时间的演变,人们省去了老子的原话,直接把“老子“作第一人称说话,而逐渐被人错误理解为说话人的代称,失去了引用老子思想的含义。由于“老子”作为对长辈尊称的引入,又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说“老子”被理解为占别人便宜的一种说法。③这就是重庆方言中“老子”的由来。“格老子”、“天王老子”等方言词汇由此演化而来,这些方言词中都包含着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了解重庆人的语言内涵就很难理解重庆文化。总之,方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从方言中的一些词汇可以看到一个地方的历史与文化。重庆方言犹如长江一样,气势奔腾,渊源流淌,在重庆文化的侵染中绽放光彩。(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参考文献:[1]周振鹤游汝节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9/107428/154352/9266692.html[3]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7102749.html[4]王华.方言与地域文化[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31—32[5]杨蓉月.从重庆方言里俗语看里俗语与地方文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23):14
本文标题:从重庆方言词汇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054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