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阿拉伯帝国课堂讨论相关问题第一节伊斯兰教的产生第二节阿拉伯人的扩张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第三节哈里发的专制统治与帝国社会经济第四节帝国的分裂与衰落第五节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相关问题:◎地理范围:亚非欧大陆的中央地带。◎人口构成: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意识形态:伊斯兰教。三大文明区域的意识形态——基督教、伊斯兰教、官方儒学与王权主义。上帝至上与皇帝至上。神治色彩与人治倾向。宗教社会与世俗社会。课堂讨论:(1)今日的西亚与世界(2)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学习提示:伊斯兰世界的范围:中亚、两河流域、小亚细亚、迦勒第地区、阿拉伯半岛和北非。南亚和东南亚阿拉伯国家形成的国际背景:两强对抗与国际商路阿拉伯民族所处的历史阶段:原始部落解体阶段世界史上的三大征服运动:亚历山大征服、阿拉伯的征服和蒙古人的征服。一、阿拉伯半岛和阿拉伯人二、伊斯兰教产生前的阿拉伯社会三、伊斯兰教的产生四、阿拉伯半岛统一国家的形成第一节伊斯兰教的产生一、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沙漠之子---贝杜因人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南为阿拉伯海,面积为32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半岛内地大部分为燥热的沙漠,间或夹杂着可供游牧或农耕的小块绿洲。西南也门地区,雨水相对充沛,存在着相对发达的农业文明。濒临红海的西部希贾兹地区,错落散布着水草丰盛的绿洲,宜于放牧,以游牧为生的贝杜因人大多聚居于此。2.伊斯兰教产生前的阿拉伯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活方式古代文明发源地的环绕与闭塞状态。北部:游牧群体——骆驼。掠夺与仇杀南部:农业群体——枣椰树。国际中介贸易二、前伊斯兰时代阿拉伯人的宗教生活和周边的影响原始宗教与多神崇拜。周边一神崇拜的宗教传统:埃及→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安拉的信仰:最高的神灵。哈尼夫:一神崇拜的朦胧性。安拉地位的突出。三、伊斯兰教的产生1、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背景阿拉伯社会的动荡和变革:生存危机社会危机信仰危机2、穆罕默德其人穆罕默德的家世:哈希姆氏族部落与氏族;约570年;早年;经商与受到一神教影响。结婚与隐居。3、启示与宗教610年“高贵的夜晚”。安拉——使者与先知。一神崇拜《古兰经》114章之80余章。经典与圣训。信仰的诞生:六项信条和五功。★《古兰经》的综合性与全面性百科全书与国家法典?四、阿拉伯半岛统一国家的形成1、皈依与抵制:秘密传教→612年的公开。反对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威胁克尔白神庙的传统地位;信仰的差异。徙志:622年9月,从麦加到麦地那,迁徙事件称为“希吉拉”或徙志。17年后定622年7月16日为伊斯兰教历的岁首。2、国家的形成——乌马公社:迁士和辅士组成的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公社麦地那宪章与秩序的规范。麦地那——先知之城传统的延续与血缘群体的保留。地域关系与绝对权威。教俗合一、伊斯兰国家的原型。3、圣战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圣战起因:开辟财源的经济需要;降服麦加的宗教需要。征服麦加:627年的启示和壕沟之战。628年的侯德比耶合约。629年的初次朝觐。630年的占领。632年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圣战的评价:原指对异教徒的宗教战争,后泛指在伊斯兰教旗帜下所进行的一切战争。思考:宗教与国家?在先进的帝国、文明和宗教的影响下,阿拉伯民族形成了自己的宗教,并通过宗教统一了思想和建立了新型的秩序和制度,并把源自于宗教的组织扩张为国家。国家从宗教中诞生,所以国家是宗教的国家,宗教是国家的宗教。宗教的组织和社会、思想功能在阿拉伯国家的形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关于伊斯兰教创立和阿拉伯国家的形成的关系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吴鹤鸣撰文写道,阿拉伯半岛阶级社会和国家形成的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便是伊斯兰教的产生。622年,穆罕默德进入麦地那后,颁布了一个穆斯林社团章程,这个章程不仅把阿拉伯部落、犹太部落、麦加的迁士和麦地那的辅士团结起来,并且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在麦地那城组成了第一个穆斯林国家,阿拉伯人的氏族关系被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所代替,阿拉伯国家最终形成。可以这样讲,穆罕默德以创立伊斯兰教促进了阿拉伯国家的最终形成。(试论阿拉伯国家的形成和伊斯兰教的产生》,载《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第二节阿拉伯人的扩张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一、初期四任哈里发及其扩张二、倭马亚王朝的建立及其扩张一、初期四任哈里发及其扩张1、继承权之争哈里发的词义和权限。哈里发与教皇、皇帝的比较。2、伯克尔与扩张扩张目的:夺取商路和土地外部条件:两败俱伤;种族差异;宗教分歧。开始进攻拜占庭和波斯3、欧麦尔(634-644)发动了阿拉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征服运动。635年,分兵两路对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展开全面进攻。636年占领叙利亚。638年占领耶路撒冷,征服整个巴勒斯坦。636年大败伊朗军队主力,并于642年迫使伊朗投降。642年占领开罗,将整个埃及纳入哈里发国家的版图。645年攻占昔兰尼加和利比亚。4、奥斯曼(644-656)建立海军,占领呼罗珊、阿富汗、亚美尼亚、利比亚和塞浦路斯岛等。规定古兰经的标准本,即奥斯曼本。土地交给国家统一支配,其余财产分配。穆斯林的等级化。奥斯曼出身古莱西部落的倭马亚家族,开始转向贵族专政。5、阿里(656-661)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反对奥斯曼的专制统治,形成什叶派,主要活动于伊拉克、伊朗等地。该派刺杀奥斯曼,但内部又分裂出军事民主派(哈瓦立及派),要求恢复初期的平等关系,共同分配战利品,因此刺杀了阿里。二、倭马亚王朝的建立及其扩张1、倭马亚王朝(661—750年)的建立阿里死后,倭马亚家族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摩阿维亚)夺取哈里发大权,取消哈里发的选举制度,变为家族世袭,首都迁往大马士革。民主→世袭、专制;公社→专制帝国意义:政治重心的北移。阿拉伯帝国走出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与国家的变化和等级化。遵奉逊尼派(正统派),其旗帜和衣着为白色,中国称之为白衣大食。镇压什叶派和军事民主派的反抗。2、对外扩张中亚打到帕米尔为唐军所阻。占领印度信德地区;迫使西非柏柏尔人(摩尔人)皈依,进攻西南欧(711-732年),732年在法兰克境内为查理·马特所败。三次进攻君士坦丁堡。到8世纪前半叶,阿拉伯帝国基本形成。第三节哈里发的专制统治与帝国社会经济一、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与封建化二、社会经济的繁荣一、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与封建化1、政治制度:穆阿维叶参照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制度,开创了世袭君主制的先河。哈里发集政、军、司法、教权于一身,哈里发之下,设有宰相(维齐尔)与帝国会议辅政,统辖各个中央政府机构。重要的职能部门有枢密院、财政部、驿传部等。建立常备军,其核心是由突厥籍奴隶(马木路克)和波斯的呼罗珊人组成的近卫军,兵种有骑兵、步兵和弓弩兵等。地方行政,大体沿袭拜占庭和伊朗旧制,将帝国分为九个行省,由哈里发直接任命总督(爱弥尔)前往治理。2、土地制度保存并发展占领地的封建生产关系,没收拜占庭和波斯帝国的国有土地、王室、贵族土地和无主地,归全体阿拉伯穆斯林所有。国有地称“沙瓦非”赐予王族和其他阿拉伯贵族地租收入地“卡塔伊”,他们居于城市。分给阿拉伯普通农民耕种的“卡塔伊”,作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还有一部分个人私有地称“穆尔克”,可以自由支配,但必须缴纳赋税。主要是该宗伊斯兰教的拜占庭和伊朗的归附贵族所有。清真寺和慈善机构土地“瓦克夫”,不准转让、抵押或买卖。穆斯林占有的土地只缴纳什一税。3、社会结构与社会政策:◎社会结构阿拉伯穆斯林:国家发给年金和封邑,有各种特权非阿拉伯穆斯林:只免人头税(惟步兵)异教徒:交人头税和土地税,不能参加任何政治活动奴隶。◎社会政策民族压迫和宗教压迫;民族同化政策。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鼓励异教徒改宗,否则重税且禁担公职。4、经济状况商业和城市繁荣阶级压迫严重四、帝国的分裂与衰落1.社会矛盾与教派之争民族压迫与社会矛盾的复杂化,什叶派的反抗,波斯人的反抗,引起747年呼罗珊的阿布·穆斯林起义。750年阿拔斯(穆罕默德叔父的玄孙)利用起义推翻倭马亚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首都迁到巴格达。旗帜尚黑,称黑衣大食。倭马亚王子逃亡西班牙,建立后倭马亚王朝(756-1492年),首都科尔多瓦。人民起义巴贝克起义(816-837),阿塞拜疆,要求土地公有,废除租税和徭役,解放奴隶,建立公正平等社会黑奴起义(869-883),哈瓦立及派,巴士拉,废除无道的哈里发,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卡尔马特派起义,什叶派的一支,首领是卡尔马特,主要是农民,不奉行一日无次礼拜和整月斋戒。890年左右起义,哈萨建国,存续200多年。2、阿拉伯帝国的衰亡1、哈里发国家解体的原因:距离的遥远。自然区域的差异。伊斯兰世界的多元结构。统治者内部的斗争和人民起义的打击。进程:自边缘地带至核心区域的延伸。诸多政权的教派差异与民族对立。第五节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相关问题一、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成就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历史意义四、伊斯兰教的发展相关问题◎文化繁荣的外部环境?富庶的经济环境与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否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定义: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意识形态的文化。◎特点宗教性。多元性。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俗性与单一性。◎源流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与伊斯兰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波斯印度的古代文化。一、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埃及等地的古老文化资源;阿拉伯语与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统一的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提供了各种文化资源熔融的平台。8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的传入;8世纪到9世纪来自拜占庭的“大翻译运动”;哈里发对文化发展的支持。巴格达的智慧馆和各宗教的学者。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成就1.泽被后代的大翻译运动2.卓绝的哲学与医学成就拉齐斯的《医学集成》、《天花与麻疹》。伊本·西那的《医典》。基督教欧洲的医学经典。3.先进的数学与天文学天文学:良好的天文台设施花剌子密:《天文表》白塔尼:《萨比天文表》。马吉里提:行星表。阿布·瓦法:地球形状研究及日心说假设。比鲁尼:地球自转及日心说论证。欧默尔·赫亚姆:太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128年设31个闰年。数学:印度数字符号与10进位法。花剌子密的代数学;代数一词的英译。艾卜·瓦法的三角学。4.灿烂的文、史、地理学传统诗歌与新诗。散文与故事:《古兰经》。《天方夜谭》。阿拉伯人的族谱、阿拉伯半岛的古代传说。先知生平。圣战始末。世界的历史泰伯里的《历代先知与君王史》。马苏迪的《黄金草原》。伊本·艾西尔的《历史大全》。始于人类的起点,终于当代。5.对美的独特追求音乐:伊斯兰教之鄙视音乐/歌手/音乐理论。书法:伊斯兰教之反对绘像/书法艺术。建筑:宗教建筑/风格的演变。6.完备的教育体制庞大而又系统的学校教育体系是阿拉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大学又是阿拉伯教育体系中的佼佼者。除学校之外,遍布各地的清真寺、天文台、图书馆和医院等机构也都兼有教育的功能。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历史意义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1、承上启下(时间)。上承欧洲古典文明,下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当西方在“黑暗的中世纪”徘徊时,穆斯林掀起了翻译欧洲古典文明成果的高潮。12世纪后重新被翻译成欧洲文字的古典文明成果在欧洲社会的广为流传,对14世纪以后兴起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巨大推动作用。2、东西交融(空间)。阿拉伯人创造了光辉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为“黑暗”的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启蒙作出了巨大贡献。阿拉伯人对欧洲传播的不仅是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印度的代数学、位置计算制和“0”的符号,也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这些文化对于促进欧洲文艺复兴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研究综述关于对伊斯兰教的价值评判我国学者的着眼点往往在于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进步作用,国外学者关于对伊斯兰教的价值评判我国学者的着眼点往往在于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进步作用,国外学者,尤其是穆斯林学者却有独到之处。长期从事伊斯兰教史研究的巴基斯坦著名历史学家赛义德·菲亚兹·马茂德,是一
本文标题:第四章-阿拉伯帝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111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