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关于我国现代化面临形势和任务的若干思考
1关于我国现代化面临形势和任务的若干思考张军扩侯永志:31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按照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设想,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目标,人民生活在上个世纪末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所做出的部署,本世纪头50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小康更加宽裕,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现在即将进入第二个十年,即2011-2020年,正在向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在此基础上,再经过30年的努力,在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现代化新的历史起点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第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彻底改变了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来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100多年积贫积弱的局面。在改革开放以来长达30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8%的高水平,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按照世界银行统计计算,200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三。如果用汇率法衡量,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份额从1978年的1.8%提高到6.4%;而如果用购买力平价法衡量,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份额为11.3%,高于日本的6.2%,低于美国的20.4%。与此同时,体现综合国力的钢铁、化工、粮食等若干重要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国民经济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空前提高,为经济持续增长和技术不断进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第二,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祖国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根据2008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标”,2006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2.7岁,高于中等收入国家71.1岁的水平。同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达到93%,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也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社会生活从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过渡。2009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6.6%,比改革开放初期提高28.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每年有1000—2000万人口,相当于世界上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跨越50%的大关,将实现从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社会到以非农业为主的城市社会的历史性过渡。第三,中国已经成功开辟了适合国情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和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是引领我国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前进的最重要也是最有力的保障。它不仅能够提供现代化所需要的动力,而且能够保障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兼顾和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巩固政治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在看到我国现代化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现代化水平总体上依然较低,在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明显差距。比如:——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总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不到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根据我们的研究,这个水平仅相当于美国上个世纪40年代初、日本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和韩国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的水平(参见附件1)。——我国虽然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自主品牌不多,与我国的经济大国地位很不相称。在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目前,我国每万人中的研发人员数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高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倍左右。——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已有显著提高,但绝对水平依然较低。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0多个多百分点,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个多百分点。况且,这46.6%的城镇人口中还包括了一部分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但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城市文明生活的农民工群体。——虽然我国现代化水平已经有了明显提高,但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发达国家一般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在教育、养老、医疗和住房等方面,为全民提供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而我国在这些方面,不论是就保障水平还是就均等化程度而言,与发达国家都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总体来讲,我国国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与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甚相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发展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变的阶段有关,最主要的是与我国国民受教育的水平有关。2006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仅为21.6%,而同年世界平均水平为24.7%,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66.6%,美国为81.8%。考虑到过去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更低这一因素,我国国民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要远低于发达国家。——在环境和生态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很明显。为评价各国的环境和生态状况,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四家国际及学术机构联合开发了“环境绩效指数”(EPI)。根据其2008年发布的报告,我国在报告所列出的14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05位,而排位在前50名之内的大多数是发达国家。我国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3可见,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按照“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我国要在2050年前后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关于这个目标,有两点需要进一步明确。第一,什么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二,我们要达到的,究竟是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三步走”战略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是2050年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理解和认识,所谓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应当是指发达国家群体中的中位水平或平均水平,而我们要努力实现的,应当是2050年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不应当是上个世纪80年代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见附件2)。据此,我们对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目标要求做了情景分析。即,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50年达到届时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果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今后的40年中仍然按照它们过去40年的年均2.6%的速度增长,那么,我国在今后4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需要达到7.3%左右;而如果发达国家年均增长速度降至2%左右,那么我国需要的增长速度为6.6%左右(见附件3)。当然,这只是就经济增长的目标要求而言的。在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实现其他方面的任务,保障现代化的全面协调推进。第一,在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始终是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但这并不能保证今后还能快速增长。随着我国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发展阶段的变化,内外经济不协调、投资与消费不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要想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将会面临很大困难。因此,必须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在“十二五”或稍长一段时间里,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只有这样,才能为此后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是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文明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变化和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还必须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加以深化。为此,要通过扩大人民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文化软实力。没有自身的文化建设作后盾,现代化模式将是无力的,不稳固的。同样,只有物质的现代化,而没有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和文明素质的明显提升,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取得最终成功,就必须在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开放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博采众方之长,逐步形成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开放性的优秀文化。同时,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努力提高全体国民的文明素养,形成与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国情特点相适应的具有自信、开放和现代意识的国民素质。第四,加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国际经验表明,由政府以公共产品的形式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增进社会4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利于减轻居民后顾之忧,使居民把原本用于养老、看病、子女教育等的储蓄转化为消费,从而扩大总的消费规模;还有利于改善国民健康状况,提高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积累人力资本,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今后需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第五,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再发达也会黯然失色;收入水平再高,生活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全面和高质量的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虽然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但把生态文明列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或重要内容,还只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我国工业化、现代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时代背景所决定,我们不可能重复发达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为此,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各类资源利用效率等,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的生产模式;也要采取有效措施,教育和引导城乡居民形成文明、合理的消费理念,减少直至杜绝消费环节中的各种浪费现象,形成与生态文明相一致的消费模式。我国现代化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主要挑战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主要有以下五个有利条件: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支撑我国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多数基础性因素,在今后一个时期还会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有些还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加强。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时期,巨大的需求潜力能够为我国在较长时期保持较快发展提供足够的市场空间。特别是,我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可以使庞大的需求潜力分阶段释放,从而使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更长时间。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仍会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继续存在,并得到质的提升。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优势又呈现出高素质劳动者数量多、成本相对低的特点,这使得我国有可能在技术研发、信息服务等高素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方面,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第二,科技革命的加速推进和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扩大了我国技术选择空间,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20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技术革新的周期不断缩短,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以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空间、海洋等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并不断地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值得关注的是,最近一段时间,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正在酝酿技术突破和孕育新经济增长点。“智慧地球”、“物联网”等概念
本文标题:关于我国现代化面临形势和任务的若干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183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