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绩效管理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Word版含答案
初中、高中、教案、习题、试卷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礼记大传》载:“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这旨在强调A.嫡长子的特权地位B.血缘与政治的结合C.宗法尊卑等级关系D.宗法制的社会作用2.传说和一些历史记载均认为黄帝是男性,但有学者依据《左传》里“帝,后也”,《吕氏春秋》里“后土”即皇帝的神灵,《汉书》将“后土”解释为老年妇女,《史记》也说黄帝主生育、有女主象等记载,推定黄帝是女性。由此表明A.黄帝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B.历史资料的运用应注重考辨C.历史传说无法反映史实,极不可靠D.文献记载比传说更真实可靠3.春秋时期,诸侯国争夺王位现象频繁发生,像齐国公子小白、晋国公子重耳这样的王室贵族流落他乡的情形较为多见。这主要反映当时A.贵族政治已经崩溃B.王位世袭难以为继C.宗法秩序受到冲击D.诸侯争霸异常激烈4.先秦时期今山东大体分属齐鲁两国,齐国是以淄博为国都,领有今山东以东的大片土地;鲁国是以曲阜为国都,领有山东以西的小块土地,故后世称山东为“齐鲁之邦”,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鲁国的面积比齐国大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5.西周春秋的宗法制度在宗族内部区分大宗、小宗,都以正嫡为宗子。宗子作为本宗族始祖的嫡系继承人,是全体宗族成员尊奉的对象,在铜器铭文中有时被尊为“宗君”。材料反映宗子A.是商周时期的族长或王室弟子B.是商周和春秋王室大宗的嫡长子C.是封建制度下的正统统治者D.在本宗族内享有至高无上的特权6.公元前651年,齐国召集葵丘之会,确定诸侯国间不得筑堤防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这反映了当时齐国A.试图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积极推行孟子仁政思想C.努力获得诸侯国的支持D.取代周王室的共主地位7.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A.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C.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D.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8.《左转·僖公》记载:“冬,(鲁禧公和晋文公等)会于温,讨不服也。卫侯与元咺(卫国大夫)讼……卫侯不胜……元咺归于卫,立公子瑕。”材料表明A.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B.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C.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强化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9.1976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著名的史墙盘有铭文曰:“宪圣成王,左右绶刚鲧,用肇彻周邦,渊哲康王,勔尹亿疆。”与铭文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别子为祖,继别为宗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封建亲戚,以藩屏周D.祖宗圣人,百世不迁10.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下列选项中的材料与宗法制无关的是()A.“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B.“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初中、高中、教案、习题、试卷C.“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D.“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争之易生”11.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下列选项中的材料与宗法制无关的是()A.“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B.“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C.“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D.“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争之易生”12.1976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著名的史墙盘有铭文曰:“宪圣成王,左右绶刚鲧,用肇彻周邦,渊哲康王,勔尹亿疆。”与铭文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别子为祖,继别为宗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封建亲戚,以藩屏周D.祖宗圣人,百世不迁13.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A.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形成了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C.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D.统治具有松散性1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15.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西周分封制”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晋国是姬姓封国B.晋燕两国可以通婚C.晋宋两国可以通婚D.秦燕两国可以通婚16.考古学家在河北临城县中羊村发现了属于战国后期赵国的墓葬群,该墓葬群采取了聚族而葬的方式,间距稠密,在225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150余座墓葬,分布整齐,排列有序。可见当时A.社会的等级结构层次分明B.周天子宗族礼制下移民间C.地方的宗族力量由弱变强D.地方的宗族力量依然强大17.王国维在《商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籍而争之易生,其弊并不可胜穷……”由此制定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A.广建诸侯藩国B.区分血缘亲疏C.保证法律执行D.巩固分封秩序18.石陪华在《中国历史纵横》写道:“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材料说明A.宗法制度为封建社会所沿袭B.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C.封建社会政治统治腐败无能D.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不利于传统科技的进步19.“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周易·家天下》),该句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君主专制D.宗法观念20.《左传》记载:“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制也。”由材料可推断这一时期初中、高中、教案、习题、试卷A.等级秩序取决于贡赋轻重B.血缘亲疏维护了等级秩序C.贡赋轻重反映了爵位高低D.宗法制度决定了爵位高低21.美国学者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原始居民崇拜无处不藏躲的幽灵,敬畏上天,以丰盛的祭品感谢大地……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他们的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惠助。作者实质上强调的是A.科技文化的极为落后B.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C.王权带有神秘的色彩D.君权神授思想的出现2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争亦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A.分封制进一步明确君臣等级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D.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23.春秋时期秦穆公,久闻百里奚贤名,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解除其奴隶身份,并拜为上大夫。百里奚辅佐秦穆公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使秦异军突起,由此可见当时秦国A.等级观念逐渐消亡B.贵族政治出现松动C.拜金主义影响政治生活D.军功爵制遭到破坏24.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这里评述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25.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下图器物可以佐证的是A.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B.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C.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D.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26.《礼记·丧服小纪》中记载:“王者褅(宗庙祭祀)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早死或残废,由庶子代之)亦如之”。这反映了A.借助人伦秩序巩固统治权威B.天命思想源于对自然的崇拜C.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D.宗法体系中皇权的独尊地位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的不平等的尊卑制度。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也随之被强化。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传统的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摘编自王苏《试析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及其特征》初中、高中、教案、习题、试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成因。(2)材料二近代以来历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提出了“婚姻革命”的口号。20世纪初,有人用西洋音乐简谱写了一首《自由结婚纪念歌》:“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随着西学的传入,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清末民初的婚姻变化体现了这一点,浙江遂安“近日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也日益见多”。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不同程度批判了传统男尊女卑观念,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男系制与遗产制》一文,文章建议男女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女子也能继承遗产。一战后,欧洲各国离婚增加,中国一些留学生受其影响,亦热衷于离婚。——摘编自李桂海《略论近代中国家庭的嬗变及其启示》(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家庭伦理的新变化,并予以评析。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材料中引文大意为:国君有管领宗族、聚合族人的职责,在全族晏饮时,族人与国君在序昭穆和年后依序列入座,但是族人就座时不能太靠近国君,必须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以此来表示对国君的尊重,说明了宗法尊卑等级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等级关系,没有对嫡长子特权进行阐释,故A项排除;材料中无法得出血缘与政治的关系,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宗法制的等级关系,没有对社会作用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2【答案】B【解析】“传说和一些历史记载均认为黄帝是男性”“《史记》也说黄帝主生育、有女主象等记载,推定黄帝是女性”表明黄帝是男性还是女性需要考辨,历史资料的运用应注重考辨,故B正确;A材料无法得出;C表述不正确,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材料不能得出“文献记载比传说更真实可靠”,D错误。3【答案】C【解析】“诸侯国争夺王位现象频繁发生”表明宗法制度下的等级秩序受到破坏,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也不符合史实;B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无初中、高中、教案、习题、试卷法体现“诸侯争霸”,排除D。4【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鲁国是姬姓王国,齐国是功臣,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原因是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A项与“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无关;孔子受到历代的推崇与此题无关,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等级体系与此题无关,故D项错误。5【答案】D【解析】“宗子作为本宗族始祖的嫡系继承人,是全体宗族成员尊奉的对象”表明宗子在本宗族内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故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根据“在宗族内部区分大宗、小宗,都以正嫡为宗子”,并非宗子都是“商周和春秋王室大宗的嫡长子”,B错误;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C时间不符合题意。6【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与“公元前651年”不合,故A项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孟子为战国时期思想家,与题意时间不合,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公元前651年,齐国召集葵丘之会”可得出应该是葵丘会盟,结合所学可知经过葵丘会盟齐桓公终于达到了联合诸侯,称霸中原的目的,因此材料中所述内容为努力获得诸侯国的支持,故C项正确;。7【答案】A【解析】“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Word版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216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