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有效,还你课堂本色新课改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但有些教师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化、绝对化,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便采取了一些片面的做法,时时强调实践,处处联系生活,有的甚至用“生活味”“活动味”完全取代了数学教学应具有的“数学味”,失去了它原有的真实本色——“数学还是那个数学”。让数学教学回归本色,并不是拒绝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拒绝数学内容与其他内容、数学表现形式与其他表现形式的有机整合,而是课改以来一些形形色色的教学现象,似乎只满足于把课改理念淋漓尽致地发挥在教学表现形式上,结果往往使数学课堂教学有“形”而无“神”。教学的表现形式强调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却忽略了数学应该还是那个数学,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关注有效,让有效来还你课堂的真实本色。[片断一]:师:前段时间,我们已经学习和研究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你会判断、验证怎样的线段互相平行吗?生:会。(媒体出示):师:这里有5组线段,哪几组是互相平行的?生:①②③⑤。师:我们选择其中的一组线段来验证一下是否互相平行。(课件验证)师:平行吗?生:平行。师:我们把每一组线段的端点两两连接起来,得到的两组线段是否两两平行?2这是人教版七册数学《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认识》课堂教学片断。《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认识》是在学习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教材从学生画出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四边形入手开展教学,画长方形、正方形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多大的困难,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大部分实物图形基本上是这两种图形,人教版教材在三年级上册专门安排了一个单元让学生直观认识四边形,可以说也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应该说教材在安排本堂课的教学也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但梯形对于学生来说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感性认识,如果教学的一开始就让学生画出各种形状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不规则四边形肯定相当困难,尤其是梯形在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那引出的困难最终导致整堂课教学的失败。而这位执教老师在执教《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认识》应该说对于教材和学生真正做到准确把握与定位,对课堂的生成作了精心预设。没有去复习已经学过的四边形,如果用复习来引出这些四边形肯定会导致时间上浪费,那又从何来谈课堂上学生的有效学习。而是从刚学平行的判断入手,去判断、验证出示的五组线段是不是互相平行,这样的引入对于学生来说豪无困难,一开始就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位教师在本堂课中的准确把握与定位给我们的反思之一是:如何把握与定位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反思一:有效的课堂需要准确把握与定位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准确把握教材和对学生定位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准确把握住它们,并在此基础上精心预设教学过程,有效教学才会有良好的开端。教材的把握:教材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无论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如何创新,但如果偏离了教材的主旨,学生获得的发展只能是“墙上芦苇,腹中空,根底浅”。因此,准确地解读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新课程提倡“活用教材”,不光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更为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明白编者的设计意图。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好好去揣摩教材,去挖掘教材。只有这样,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才会准确到位。只有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准确到位了,教材才有可能被用好、用实。只有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准确到位了,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开发教材,把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学生的定位:学生是带着知识、经验、解题策略等走进教室的。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低估了学生,必然导致简单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高估学生,又必然导致教学因与学生实际脱节而失败。许多低效的数学课,往往教师在备课时均能在意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但对学生现实起点却比较忽视,大多情况下凭主观臆断来教学,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教而无功。因此,有效的数学课要求教师关注学情,深入摸清:近期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经验、知识、方法、策略学生是否拥有?拥有的程度和深度怎样?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现状应是教学准备的基础。如果每位教师能够准确捕捉学生在该主题学习中的真实状态或学生的已有经验,并以此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才能省时高效地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片断二]师:我们来挑一组来验证一下。(课件验证)3把每一组的线段的端点两两连接起来,得到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图形叫做什么?生1:都有四条边。生2:叫做四边形。师:你能给这些四边形分类吗?(板书:四边形)……师:象这样的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教师板书)你认识⑤号那个图形吗?那是?生:梯形。师:象这样的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教师板书)平行四边形我们三年级时候已经学过,梯形我们似曾相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是两组对边平行,是不是所有的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呢?生:验证一下呗!师: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来验证。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画不完的,是无穷的。师:那怎么办呢?那我们可不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来验证一下,可不可以?生:可以。师: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看清楚要求。(验证要求)请你试一试:1、借助三角板与直尺等工具,验证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是两组对边平行,是不是所有的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2、你还能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特征?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3、想一想,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有什么不一样?……师:你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一刀剪成一个梯形吗?一刀剪成两个梯形吗?一个梯形一刀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一个三角形一刀剪成一个梯形吗?让学生对出现的四边形进行分类,任何一种分类方法只要学生做到有分类标准,都是学生对旧知与新知的整合。这五个图形不管是已经学过的不是未曾学过的,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有四条边依次围成的,引出四边形的概念。而对于分类形成了三种共识:一、规则的和不规则的;二、学过的和没学过的;三、有一组平行和两组都平行的。对第三种分类方法的出现就直接切入了今天学习与研究的主题《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认识》。而教师又给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又提供了一个经历探究的过程。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概念上没有采用发现性教学、创造性教学,因为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去讨论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而是运用了接受性学习直接引出什么叫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因为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个通过分类形成新知的过程,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与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已经剥析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最本质的特征。这个经历探究的过程真如那位在新知形成初期所产生冲突时突然冒出的那句话:“验证一下呗!”4“验证一下呗!”也可说是这堂课的一眼“泉”,一眼“活泉”,教师依据课堂上的生成,预设并组织学生进行验证那是“画龙点睛”,提供给学生一个充分有效探究的平台。探究什么,探究平行四边形是不是除了有两组对边平行外还有什么特征?学生的探究经历真如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的精彩,在教师的引领下还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四个角度数的和是360度,而验证的经历又使探究的过程成为学生掌握真知的过程,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有相同的特征;梯形的验证经历不但验证了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而且形成所有的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我们的反思之二便是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学习需要经历一个有效的探究过程。反思二:有效的课堂需要经历有效的探究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学生能独立完成、自主解决的问题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牢固。因此,这个有效的探究过程需要教师去精心组织,组织引导与善于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教师的组织:“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课要求教师从传统的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角色中走出来,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把伙伴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时空还给学生。学生能说的,教师绝不替代,学生能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教师要学会放心地退出去,适时地站进来,努力做到:知识让学生去建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思想让学生去表达,思维让学生去创新。真正把课堂变成学生从事探究和交流数学的场所,变成学生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变成学生情感释放,个性张扬的场所。每节数学课上,教师若能始终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教学,始终把自己定位在“平等中的首席”这一位置上开展教学,学生才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去有效地实现自身的发展。资源的捕捉:而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经常有学生作一些不着边际的猜想。这些不着边际的猜想就是课堂宝贵的资源,此时教师对于捕捉到的课堂生成资源的处理又一次决定了能否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关键。绝不能冠以“有个性”的美名加以赞赏,也绝不能不理不睬或进行批评,应及时对课堂的生成资源进行甑别进行引导,以免教学偏离轨道,步入低效的状态。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井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勤于巡视,利用组织操作者的这个独特资源;乐于倾听,利用交流中的冲突资源;关注学生的发展,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同时,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尽管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对于学习内容的意见,但教师应通过重复、确认、淡化等方法很好地去把握课程的前进方向,而不能放任自流。只有这样,有效的课堂才会有一个基本的保障,我们也不会因为学生的意外“生成”搞得迷失方向。总之,要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发展,就离不开“有效”的数学学习;只有在有效的教学下,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
本文标题:还你课堂本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281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