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节兼并的含义及类型企业兼并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订立契约而结合成一个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兼并是市场集中和企业成长的途径之一第七章企业并购行为通过企业兼并,生产要素得以向优势企业集中,社会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新兴产业中的企业通过兼并衰退行业中的企业而使自身发展壮大,衰退行业中的企业通过被兼并而退出该行业。兼并导致的市场集中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垄断势力,并由此带来垄断的低效率和社会总福利的损失。企业兼并的影响兼并的类型纵向兼并:进行兼并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垂直方向的联系,分别处于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横向兼并:进行兼并的企业属于同一产业,生产同一产品或处于同一加工工艺阶段混合兼并:分属不同产业,生产工艺上没有关联关系,产品也完全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兼并一、涵义经济学上通常将一家企业与另一家企业的关系称为上游或下游关系。什么是上游?什么是下游呢?一般而言,商品沿着纵向秩序方向移动,从原材料和零部件形态到达产成品状态,再经过分配和销售。第二节纵向一体化的含义及类型纵向一体化:企业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向现有业务的上游或下游方向发展,形成供产、产销或供产销一体化,以扩大现有业务的企业经营行为。也就是说,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或分销过程中,企业至少是参与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继阶段,才可称为纵向一体化经营。纵向一体化的组织架构经常见诸于电力、铁路、石油等产业中。例子:洛克菲勒、印度塔塔、世界500强一般意义上的理解,纵向一体化与纵向兼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这从纵向一体化的涵义可以看出。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可以这样总结二者的关系,纵向一体化是纵向兼并的目的和后果,而纵向兼并是实现纵向一体化的主要途径。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兼并有区别吗?二、类型全部纵向一体化:是企业自己从事全部的生产和分销活动,即上、下游业务全部由企业自己来完成,而不借助外部力量。部分纵向一体化:是企业在现有的业务基础上,或向业务的上游方向发展,或向业务的下游方向发展,而不涉及整个上下游业务。后向一体化: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向上游业务发展,即通过收买、兼并、联合等形式,拥有或控制企业的原材料及其他供应系统,实行“供产”一体化。前向一体化: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向下游业务发展,即通过收买、兼并、联合,建立经销系统,形成“产销”一体化。第三节企业的纵向边界任何产品或服务的生产都涉及到相当多的活动,从获取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分配和销售的过程,被称为纵向链条(Verticalchains)。企业要决定自己边界实际上就是决定业务是由自己来完成还是借助市场力量来完成。一、企业纵向边界的收益与成本权衡利用市场的收益和成本收益(R1):市场厂商可以达到规模经济;市场厂商受市场规则的约束,它必须是有效率和创新性的。成本(C1):纵向链条中生产过程的协调可能收到损害;私有的信息可能会泄露;产生与独立市场厂商的交易费用。假设纵向一体化的收益和成本分别为R2和C2,则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还是借助市场力量来完成,就取决于(R1-C1)和(R2-C2)的大小。(R1-C1)(R2-C2),市场更优(R1-C1)(R2-C2),一体化更优二、企业纵向边界的代理效率和技术效率权衡技术效率意味着企业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它与生产过程相关。代理效率是指纵向链条中商品和服务的交换组织形式能够减少协调、代理和交易费用的程度,它与交换过程有关。一般来说,市场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但增加了交易费用;纵向一体化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但是增加了生产成本。△T△A△CKK*K**纵轴代表成本差异,横轴代表资产专用性。△T曲线代表纵向一体化和公平市场的最低生产成本差异。代理效率和技术效率的权衡△A曲线代表内部生产和公平市场的最低交换成本差异。结论如果采购者和供应商之间的兼并会提高技术效率和代理效率之和时,那么实行纵向一体化就是合适的,这时企业的边界就扩大了。反之就应该交给市场去完成。正如威廉姆森认为,最优的纵向边界应该是企业可以减少技术非效率和代理非效率之和。第四节纵向一体化动机和成本分析纵向一体化有效的削弱了人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克服了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内部长期的雇佣合同促进了合作,权威制的组织安排避免了讨价还价成本,一体化的组织结构稳定了要素供给和产品销售,因此吸引企业进行纵向兼并,以获取一体化的收益。一、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动机分析1、发挥企业资本经营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公司兼并与收购中所追求的目标,合并后的企业经营目标表现要超过原分散企业之和。体现在:a)通过集中化融资,降低资金成本;b)通过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金的分配与调动,提高资本的投资效益;c)通过增强财务实力,减少财务风险。2、保证投入品的供应和销售渠道的畅通为了保证供货的及时性,企业往往倾向于实行纵向一体化,生产自己需要的重要投入品。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确保销售渠道的畅通。一个必须依靠分销系统来大量销售产品的企业,往往倾向于前向一体化,拥有自己的分销系统。3、强化垄断地位,获得垄断利润通过纵向一体化形成垄断地位后,企业就可以控制市场上的产品供给和产品价格获得垄断利润。EFQdPMCy)(ARDMR*pQ*HPQOMRADAMRBDBMRDMCPAPB获得垄断地位后,垄断企业为了最大限度的攫取利润,往往根据销售条件的不同,在不同地区或对不同的收入阶层,实行不同的售价,即价格歧视。4、消除其他企业市场垄断势力与通过纵向一体化增加垄断利润相反,企业也可以通过纵向一体化来消除其他企业的市场垄断势力。例如,在封闭条件下,如果只有唯一一家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提供生产过程的一种关键性的投入品,上游产生具有向下游收取高价格的市场垄断势力。这时,下游企业就应该实行纵向一体化战略了。5、达到双赢目的在经济活动中,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希望获得最大的利润,如果纵向链条的一个或多个阶段是不完全竞争的,那么企业就可以考虑是否兼并其他企业或被其他企业兼并进行纵向一体化经营了。6、避免政府干预政府对市场过程进行各种干预,往往会刺激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来避免政府的干预,形成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a.当政府对某种产品进行价格控制的时候,企业就会设法通过纵向一体化来抵消这种控制。b.政府的税收政策刺激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c.政府的管制政策刺激企业进行一体化经营。d.地方政府保护主义政策和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会刺激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一体化来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竞争。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经济竞争的主战场逐步从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二、纵向一体化的成本分析纵向一体化是把企业之间的市场协调变为企业内部的非市场协调,可以带来很多方面的收益,上面已讨论,但是纵向一体化有时候又会出现解体,说明纵向一体化对企业而言也会产生成本,首先讨论纵向一体化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一、降低了技术效率限于自身的实力和专业化优势的发挥,一体化企业自己供应生产要素和自己配售产品,其成本可能高于依靠市场所需要的成本,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可能逊于市场上供给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例:我国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二、规模效益递减企业的规模越大,管理的难度也可能越大。随着企业一体化范围的扩大,原先由竞争性市场调节的过程变为要由企业自己来管理和协调,必然会增加管理的工作量和管理幅度,对管理水平要求更高。三、并购的高额费用在纵向兼并中,无论被兼并企业是主动被兼并还是被动被兼并,作为兼并方来说,都要付出很高的费用。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投资、经营风险。现实经济中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实行纵向一体化。就是可以实行企业合并的,合并企业内部能否合理得到整合,并通过建立现代企业组织机构最终实现企业全面协调发展,又是一个关键问题。一、缩小独立供给者和经销者市场纵向一体化除了对企业产生影响之外,还可能对社会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行为可能会使得独立供给者或零售商的市场份额减少,这样就会对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二、对其他独立经营企业形成“前挤后压”之势如果一家企业拥有特定原材料,原本是供给给其他企业的。但他通过一体化行为使得自己有了一定的加工能力,这是就出现一部分自己加工,一部分出售给其他企业的情况。这样这家独立的企业就会受到前挤后压,受到致命的打击。例,美国铝生产巨头阿尔科公司(Alcoa)三、对进入障碍的潜在影响如果某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是高度一体化的,试图进入该产品市场的新企业就必须在多个生产阶段同时进入。这样的话,由于存在经营风险、必要资本量以及需要在多个生产经营阶段同时进入,潜在的竞争新企业就往往“望而却步”了。四、削减了消费者剩余纵向一体化形成垄断优势后,通过控制市场的价格,把消费者剩余转移为生产者剩余,从而使消费者福利减少,企业获得垄断利润。政府应该如何作为?一方面要维护和支持大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不使其行为破坏竞争的环境,影响经济效率的发挥。近年来,美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倾向于一种“有区别的和有限的限制垄断政策”,对不同产业部门采取不同的反垄断措施。纵向一体化案例:雅戈尔、新疆公主所谓企业的横向边界,指的是企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种类。当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跨越不同的行业时候,我们就称企业的经营是多元化。多元化经营是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战略表现形式,它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态势。第五节多元化经营概论安索夫关于多元化的理论※在现有市场内的增长※开发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多元化他认为,只有用新的产品去开发新的市场,才属于多元化战略。市场产品原市场新市场1新市场2新市场3原产品市场开发新产品1产品开发多元化新产品2新产品3二、多元化经营的历史演进关于企业多元化经营发展的历史进程,大量的研究表明,美国企业的多元经营道路最具代表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多元化经营道路大致为:起步于20世纪20-40年代,在50-70年代形成高潮,并于80年代开始退潮,转向归核化经营。其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第一,多元化经营的原始发展;第二,多元化经营起步;第三,多元化发展的高潮;第四,多元化经营的退潮。三、衡量多元化的标准及分类如何衡量企业是否多元化,按照国际学术界的惯例,是以国家或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为依据,在大多数情况下以四位数行业分类为标准。如,1994年中国修订的产业分类标准,采用四级分类法(门类、大类、中类、小类)。4表示制造业;40表示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1表示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406日用电器制造业,414电子计算机制造业;4063电冰箱制造业,4065空调器制造业。专业化率(SR)=企业最大经营项目的销售额/企业的销售总额按此指标可以将企业划分为四种类型,*单一产品型(SR95%);*主导产品型(70%SR95%);*相关多元化(SR70%,产品相关);*无关多元化(SR70%,产品无关)。美国学者赖利1970年首次提出以一个企业的某一类产品占销售额的比重大小来测量企业的多元化程度,即专业化率(SpecializationRatio)。*美国学者鲁迈特在专业化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相关率(RelatedRatio)指标,来测量企业的多元化程度及分类。*相关率(RR)=相关联的经营项目的销售额/企业的销售总额四、专业化与多元化的讨论*所谓专业化经营,是相对于多元化经营而言的,指企业只在某单个行业内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自多元化经营诞生之日起,为与之区别便称专业化经营。*现实中的企业经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可能同时兼具专业化和多元化两种经营战略,而不是单纯使用二者中的某一个。*单一化战略:企业在某个行业范围仅生产单一品种的产品。*系列化战略:企业在某个行业范围生产多种品种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市场范围是不同的细分市场。*一体化战略:企业虽然在不同的行业从事活动,但仅向市场提供某一类产品。*多元化战略:企业不仅在多个行业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向不同的市场提供多种不同的产品。第六节多元化经营的动因分析*多元化经营与范围经济理
本文标题:第7章企业并购行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31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