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走向园区的绿色建筑-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的绿色实践
2015.2SouthArchitecture/南方建筑/ChangingofGreenBuildings变化中的绿色建筑21走向园区的绿色建筑——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的绿色实践TheWaytoGreenCommunity:AGreenPracticeinShenzhenBayTechnologyandEcologyCommunity孙延超1 刘俊跃2SunYanchao LiuJunyue摘要 通过深圳市科技生态园项目绿色实践,探索大型城市园区类项目在绿色设计方法、技术体系和设计管理方面的突破和创新。项目以系统观的“平衡规划”为理论基础,以“垂直城市,立体分层”为核心规划思想,以“生态诊断+专项规划+本体技术”新的绿色园区设计流程指导,并创新集成协同的管理方法在绿色园区的设计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关键词 绿色园区;平衡规划;垂直城市;专项规划ABSTRACT Thispaperstudiesthebreakthroughsandinnovationsintheareasofgreenbuildingdesigns,technologiesandmanagementsystemsforthelarge-scaleurbanprojectbyconductingtheprojectoftechnologyandecologicalcommunityinShenzhen.Bytakingthesystematic‘BalancePlanning’asfoundationconcept,‘VerticalCity,layeredandcubic’asmainplanningideaand‘EDT+specificplanning+Ontologytechnique’asnewecologicalcommunitydesignguidance,plusinnovationintegrationsynergymanagementmethods,theprojectcarriedoutsomebeneficialexplorationsongreencommunity.KEYWORDS greencommunity;balancedplanning;verticalcity;specificplanning中图分类号 TU201.5 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5.02.021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5)02-0021-07作者简介 1高级工程师,电子邮箱:sunyc@ibrcn.com;2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2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518000) 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方兴未艾,经过近10年绿色建筑的技术研究与示范、标准编制与推广应用,特别是国务院发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后,绿色建筑已呈现由单体绿色建筑向绿色园区和绿色城区的绿色建筑集聚与规模化发展趋势。 绿色园区地域范围较广、建筑规模与数量较大,功能复合,各建筑之间、各功能之间,各系统之间的关联更为密切,因此园区级的绿色建筑无论从设计方法、技术体系、评价标准方面较单体绿色建筑都产生的本质性的变化。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项目占地约20万m2,总建筑面积约187万m2,功能复杂,全部建筑均为二星级以上绿色标准。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建科院)作为设计统筹单位全过程参与项目总体规划、绿建体系搭建,并进行全过程技术管理。本文主要结合该项目的绿色实践,探索园区级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方法、技术体系和设计管理方面的突破和创新(图1)。图1总体鸟瞰图2015年第2期排版(新).indd212015/4/2015:25:23变化中的绿色建筑ChangingofGreenBuildings/南方建筑/SouthArchitecture2015.2221绿色园区的背景与发展 “绿色园区”概念的缘起。园区经济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园区经济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微观尺度的区域经济的现代形式,是一种新型的地域经济综合体。[1]“绿色园区”在地域和空间上跨度较大,从几公顷到数百平方公里均有覆盖,建筑密度也和园区在城市中的区位密切相关。经过调研主流的园区规模大致在10~300ha之间,密度在1.0~6不等。总体建筑规模以10~300hm2为主要区段。“绿色园区或社区”级别的规划设计中,目前理论研究较少,技术体系也不完善,结合深圳湾科技生态园项目的绿色实践,探索园区级绿色建设的方法和技术体系。2项目面对的挑战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地处深圳湾区的核心地带,是深圳湾片区剩余的最大面积的可建设用地,其紧邻前海深港合作区、后海开发中心和大沙河高尔夫球场,周边路网完善,轨道交通便利,连接香港及深圳城市重要功能区的交通便捷,区位条件优越(图2)。 项目区位:(1)定位高,环境品质要求高。项目定位为高科技上市公司总部和研发基地、国家级低碳生态示范园。如何在有限的场地里面,设计出高品质、高舒适的空间,使企业乐于扎根入驻,是一个重大课题。 (2)密度高、功能复杂。项目地处城市次中心,项目用地面积20万m2,建筑面积187万m2,毛容积率6.09,净容积率超过7。项目主要功能包含产业办公、公寓、酒店、商业、社区配套等功能。如此高密度、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将对城市空间形态带来影响。同时如何组织不同的功能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创造具有活力的城区,也是该项目的一项核心目标。 (3)生态敏感。项目地处深圳湾——沙河城市绿廊西侧,该绿廊是城市级的绿化通廊,也是重要候鸟迁徙走廊。项目的建设如何在城市总体规划引导下,尽量减少对生态影响是规划设计需要思考的内容。 (4)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项目所在区域由于城市整体规划的调整,按常规设计,现有城市的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无法支撑项目如此高密度的开发,因此项目绿色低碳的开发,节能减排不但是政策需求,更是项目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方法的创新和流程的创新来指导设计和工程建设,探索一条园区级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和路径。项目最终确立以“平衡规划”的系统观为指导,以“垂直城市”为核心思想的规划理念,以“生态诊断+专项规划+本体技术”的绿色园区设计流程,通过全面的统筹和集成实现项目全过程的绿色设计、建造、运营的目标,从而探索在城市核心区高密度开发的绿色园区新思路。3以系统观为核心的“平衡规划”理念 系统思想是一般系统论的认识基础,是对系统的本质属性(包括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统一性)的根本认识。系统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根据系统的本质属性使系统最优化。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2] 传统的规划设计中总规、控规、详规、城市设计乃至建筑设计等都是以单一以空间设计为基础的,但要使一个园区产生活力,人民安居乐业需要考虑的问题会更为复杂,包括产业问题、居住问题、生活便利性、交通、环境、健康、安全等等,在规划设计中需要通盘考虑。 在项目推进中在进行空间规划的同时推进了项目的产业规划、商业规划、场地生态诊断、交通微循环研究、图2项目区位图图3垂直城市示意图232015年第2期排版(新).indd222015/4/2015:25:242015.2SouthArchitecture/南方建筑/ChangingofGreenBuildings变化中的绿色建筑23项目开发建设模式研究、成本收益测算等工作。树立系统最优为目标的观念,子系统中以我为主,同时又兼顾和考虑其他系统的影响因素,并服务于最终目标,各类专项规划和研究同步进行互相影响,通过集中统筹最终达成平衡。 为能使复杂的系统达到平衡状态,需要项目有清晰的价值观,各子系统的定位明确,界面清晰,便于具体事项的判断与决策。根据项目定位,我们时时把握设计是否能满足企业现在和未来的需求,设计是否能更好的服务生活在这里的人,设计是否低碳绿色三个标准。除去建筑的理念化和概念化的幻象,返璞归真。4以“垂直城市、立体分层”为核心理念的规划思想 垂直城市目前可以归纳为两种不同的理念,一种理念是基于建筑的垂直城市,也就是相对现在普遍的水平城市来讲的。垂直城市最通俗的定义就是在同一栋高密度的建筑里建有完备齐全的银行、邮局、餐饮、购物、办公等一般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功能。一种理念是基于城市的垂直城市,也就是相对于传统城市布局的新的城市类型。垂直城市指由摩天楼为城市主要建筑类型的大都会,它是城市高强度、高容量土地开发政策的必然结果、是城市集中主义和聚集效应的产物。[3]我们认为园区级的垂直城市应是两者结合的产物。在垂直城市的构建上我们紧紧围绕多层平台体系、公共空间体系、交通微循环体系、立体绿化体系作为核心展开总体规划(图3)。 (1)多层平台体系 规划设计中根据建筑功能在垂直高度上进行划分,并采用平台或屋顶花园进行垂直分割,构建了多层的平台系统,将原本全部需要在地面上解决的功能分散到不同平台。分别是地下层、首层、9.3m平台层(三层)、50m平台层。每一层都根据不同的功能有着不同的定位。本项目3层地下室,总建筑面积47万m2全部一体化建设,地下室主要解决与地铁接驳功能和地面车行交通的舒缓功能。首层为园区空间形象引导、主要人流和车流集散功能。9.3m层为步行交通及园区最主要的绿化功能,也是分隔园区动静分区的隔离层,是项目多层平台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层。50m屋顶花园平台层,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并为深圳湾——沙河绿廊过往的候鸟预留生态走廊(图4)。 分层平台系统的构建,不仅解决了平面内众多流线无法调和的问题,同时缓解了建筑功能紧凑布局下来的各种干扰问题,使动静混杂、视线干扰等问题均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分层系统也提供了大量的灵活公共空间和立体绿化的可能性,较好地协调了高密度与品质感的矛盾。 (2)公共空间体系 公共建筑的外部开放空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外部空间,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服务于城市又为其隶属的公共建筑提供功能和美学上的辅助,是同时具有城市广场和街道功能的场所。[4]传统概念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多指向外部空间区域。然而在当代,城市空间的构成趋于多样化,许多传统的室外公共活动进入室内,出现了建筑中的“微城市空间”,即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在泛化。室内公共空间主要包括中庭、室内步道和具有一定开放程度的功能理性空间。[5] 本项目构建了以平台、广场、庭院、街巷、屋顶花园、空中花园多种公共空间,并强调了多种公共体系的体系性和功能性(图5)。 公共空间体系:城市公共空间所具有的多种功能决定了它通常并非以单一的形态存在于城市中,它本身是一个积极的有机整体,各组成要素之间互相关联,线形的街道空间、点状的节点空间、面状的领域和场所空间456图4多层平台图5公共空间体系图6下沉庭院2015年第2期排版(新).indd232015/4/2015:25:26变化中的绿色建筑ChangingofGreenBuildings/南方建筑/SouthArchitecture2015.224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6]项目以连贯的庭院空间、主要市政道路体系为水平系统核心,形成网状的脉络,以分层系统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叠加。构成骨干的公共空间网络。并通过道路、绿化将广场、屋顶花园、空中花园等串联为一个完整的立体空间整体。 地下室下沉庭院系统:项目地下室面积巨大,除停车功能外,规划中还将联系场地周边两条地铁线,也是项目重要人流通道。规划设计中分别在场地中部预留了30m开间,总长度超过400m的大型地下庭院系统,总面积超过10000m2。在各地块的庭院系统均可相连。下沉庭院直通上部空间,使地下室有着充足的光线入射,对改善地下室的使用条件产生重大作用(图6)。 首层的庭院与街角空间:项目建筑采用分
本文标题:走向园区的绿色建筑-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的绿色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360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