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2016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5全球气候变化课件
第5课时全球气候变化最新考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名师解读思维导图1.识记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2.识记: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3.学会结合相关资料分析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知识整合]1.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冷暖和干湿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时间尺度时间特点地质历史时期距今1万年前时间跨度大,周期长历史时期距今1万年以来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趋势近现代近百年时期有气象观测记录气温升高【易错警示】正确认识气候变化,克服思维定势(1)气候变化并不一定是人类活动引起的。研究发现,在人类未出现之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就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2)气候变化不等于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指的是近现代即最近一二百年内的气温升高。(3)温室气体不仅是二氧化碳,还有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等。(4)气候变暖也不是百害而无一利,气候变暖导致高纬地区气温上升,农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得到改善,其产量将增加。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深度思考]1.(2013·广东文综,10)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考探究]解析本题以全球气候变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植树造林增加了对CO2的吸收,会有效抑制气候变暖,故A项错误。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改变了地面状况,降低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增强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地面又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所以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会使地面对热量的吸收和传递功能增强,加剧气候变暖,故B项正确。植树造林后,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相对湿度,故C项错误。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与气候变暖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2013·江苏地理,13~14)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读图回答2~3题。2.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A.正比关系B.正相关关系C.反比关系D.负相关关系3.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解析第2题,以CO2浓度变化与部分地区温度变化相比较为背景材料,考查判读地理图表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1960~2010年的50年间,CO2浓度不断上升,全国和其他三地温度曲线呈波动上升趋势,两者呈正相关关系,B项正确。第3题,考查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CO2的浓度、气候变化以及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等动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等静态因素不会影响年平均气温的波动,B、C、D三项错误;CO2浓度不是唯一影响因素,A项正确。答案2.B3.A1.以气温变化图为载体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表现或规律性2.以景观图为载体,考查某地的气候变化情况3.以文字材料为载体,考查气候的变化规律以及变化成因考点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及应对措施1.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知识整合]影响具体表现海平面上升改变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给农业生产带来影响有利影响: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不利影响: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使作物减产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海岸线降水量积温干旱2.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减少的排放: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2)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防止森林火灾。(3)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植树种草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具体影响如下所示:[深度思考](2)对水循环的影响可能使蒸发量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次数→洪涝、干旱灾害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①不利影响:破坏生态系统,甚至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使得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有利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增强,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提高了植物的生产率。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农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纬度的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最终后果如下所示:(2)对工业的影响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因此全球变暖对工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显著,如下所示:(3)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2014·福建文综,3~4)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读图,回答1~2题。[高考探究]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A.冰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解析第1题,据图判断该流域冰川面积有减少的趋势,特别是东南方向面积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第2题,冰川面积减小会使冰蚀作用减弱;补给水源减少使绿洲面积减小,干旱程度加剧;流域面积是河流、湖泊的集水区域面积,不会随冰川面积的减小而扩大。答案1.A2.C3.(2012·浙江文综,1)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完成下题。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①推广太阳能、核能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③增加森林面积④提高单位GDP能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全球变暖的因素。推广太阳能、核能可以降低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燃料的比重,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故①项正确;③项增加森林面积可以增加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从而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故B正确;而②项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即相对提高了化石燃料的比重,④项提高单位GDP能耗,也增加了化石燃料的消耗,②、④项均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故②、④项均错误。答案B4.[2012·重庆文综,36(2),8分]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题。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区之一。为此,我国积极实施国际资源合作开发战略。据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建议将远东的几百万公顷土地(下图中阴影所示区域)出租给外国投资者。我国投资者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下图是俄罗斯远东局部区域示意图。解析从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海陆分布来分析判断,俄罗斯出租土地所在地区位于远东地区,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地带性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由于该地纬度高,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且受海洋影响大,降水较我国西北地区多,因此该地土壤水分含量较我国西北地区高。全球变暖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来说,热量增多,有利于喜温作物生长,生长时间延长和降水增多,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答案亚寒带针叶林高有利影响:①热量条件得到改善;②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延长;③农作物种植范围扩大;④农作物可利用的水分增加(降水增加)。1.以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或意义2.以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全球变暖的具体影响以及应对措施3.以时事新闻材料为背景,结合区域图气温变化曲线,考查气候变化的具体影响以及对策
本文标题:2016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5全球气候变化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413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