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说文解字》研究《说文》共15卷,前14篇是本文,第15篇是“叙表”。“叙”后代一般写作“序”,即序言。“目”即目录。《说文》叙表,“叙”是指许慎自撰的《说文·前叙》和《说文·后叙》。“表”指许沖的《进说文解字表》一、《说文解字》序表《说文》许慎自叙的主要内容第一段,文字起源,有限之“文”孳乳出无限之“字”。第二段,言六书第三段,言文字之演变第四段,言汉之文字演变第五段,自述作书的态度和体例第六段,言《说文》成书的总体情况第七段,自述家谱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爲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敎明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則忌也。讲文字起源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據《左傳》宣十五年正義補。讲文字孳乳问题。《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敎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事,依聲託事,令長是也。讲汉字的构造及宣王太史籒,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其後諸矦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爲七國,田畴異亩,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籒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而絕矣。讲秦以前即古文字阶段的字体发展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漢興有艸書。《尉律》:學僮十七以上,始試,諷籒書九千字,乃得爲(吏)[史]。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太史幷課,最者,以爲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漢書·藝文志》:「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爲史。」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史律》:「試學童以十五篇,能風(諷)書五千字以上,乃得爲史。……三歲壹幷課,取最一人以爲尚書卒史。孝宣皇帝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時,徵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爲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采以作《訓纂篇》。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羣書所載,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爲應制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卽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卽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左書,卽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壁中書者,魯共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北平矦張蒼獻《春秋左氏傳》。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卽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爲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鄕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燿於世。諸生競逐說字解經,(誼)[諠]稱秦之隸書爲倉頡時書,云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爲長,人持十爲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說律,至以字斷法。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文,謬於史籒。鄙夫俗儒,翫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睹字例之條,怪舊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爲秘妙,究洞聖人之微恉。又見《倉頡篇》中“幼子承詔”,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辭有神僊之術焉。”其迷誤不諭,豈不悖哉!《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今亡矣夫!”蓋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衺辭,使天下學者疑。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两汉的学术风气及作书目的今敘篆文,合以古籒。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證,稽譔其說。將以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也。萬物咸睹,靡不兼載,厥誼不昭,爰明以諭。其偁《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蓋闕如也。自述作书的态度和体例后叙敘曰: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其建首也,立一爲耑,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同牽條屬,共理相貫,雜而不越,據形系聯,引而申之,以究萬原,畢終於亥,知化窮冥。述成书体例于時大漢,聖德熙明,承天稽唐,𢾭崇殷中,遐邇被澤,渥衍沛滂,廣業甄微,學士知方,探嘖索隱,厥誼可傳。粵在永元困頓之秊,孟陬之月,朔日甲申。以上讲于此东汉经学昌明之时,书稿草成。曾曾小子,祖自炎神,縉雲相黃,共承高辛,太岳佐夏,呂叔作藩,俾矦于許,世祚遺靈。自彼狙召,宅此汝瀕。竊卬景行,敢涉聖門。其弘如何?節彼南山,欲罷不能。旣竭愚才,惜道之味,聞疑載疑。演贊其志,次列微辭。知此者稀,儻昭所尤,庶有達者,理而董之。以上自述家谱及著书目的。一、文字的起源问题“倉頡造字”說——许慎《说文解字》敘战国秦汉时人的很多作品中都曾提到過倉頡作書的事情,如《荀子·解蔽篇》、《吕氏春秋·君守篇》、《韩非子·五蠢篇》、《世本·作篇》、李斯《倉頡篇》等。最早提到仓颉的《荀子》:“好书者众矣,而仓頡独传者一也。”是比较客观的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古文字资料是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它们已经是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目前可能跟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刻划或绘写在原始社会时期遗物上的各种符号:一类是象形符号;一类是几何符号。发现129件有陶符,共38种(前4770+134))有符号陶片133件,共27种(前4770+134)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郭沫若这种陶器上的简单文字,考古工作者以为是符号,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仰韶文化距今得有六千多年之久,那么我国开始有文字的时期也就有了六千多年之久,这是可以推断的。——于省吾几何符號:有些学者认为它们是文字。有的並且把它们跟古汉字直接联繫了起来,如认为是“示”字,是“矛”字,是“艸”字,是“阜”字等等。这些几何形符号究竟是原始文字么?文字是为了记录语言而发明的一种书写符号系统,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中的词、语素包括音、义两个方面,所以文字要有形、音、义三个方面。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和语言中的语素或词发生联系的。若干不同成分的词,可以组成一句表达完整概念的语言。A、陶符只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记的标记,同语言毫无关系,只能独用不能组合。陶器上几个孤立的图形,还不能证明它们是能够记录语言的符号B、有些陶符,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到春秋战国都没有改变。C、象形程度低于甲骨文在文字形成过程刚开始,通常是会有少量流行记号被吸收成为文字符号。古汉字里的五、六、七等数字的前身,很可能就是原始社会阶段用来记数的记号。大汶口文化(前2800-前2500)南京良渚文化(前3300-前2200)在原始社会里,一个名“鹿”的氏族完全可能以鹿的图形来代表自己。这并不等于记录“鹿”这个词的文字已经产生。只有用符号记录成句语言中的词的认真尝试,才是文字形成过程开始的真正标志。——裘锡圭这种符号虽然不见得是原始文字的前身,但是很可能曾对原始汉字的产生有过某种影响。……可以看作原始文字的先驱。——裘锡圭二、文字的形成过程问题《说文·序》: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文,独体为文字,合体为字最早先造出来的字是哪些呢?对人、鹿和射这类具体事物和动作来说,文字和图画的界线不明显。人们最先需要为它们配备文字的词,其意义大概都是难于用一般的象形方法表示的,如数词、虚词、表示事物属性的词以及其他一些表示抽象意义的词。一、二、三、亖、〇、、这类跟图画有明确界线的文字开始产生之后,在其影响下表示具体事物的象形符号逐渐跟图画区别开来,成为真正的文字符号。﹛大鹿﹜凡是字形本身跟所代表的词的意义有联系,跟词的语音没有联系的字,我们称为表意字。跟所表示的对象没有内在联系的硬性规定的符号,叫做记号字。借用某个字或某种事物的图像作为表音符号,来记录跟这个字或这种事物的名称同音或音近的词,这种方法为词配备的字,叫做假借字。箕代词“形声相益”(1)在假借字上加上表意字或表意符号用作指事字义的符号。﹛翼﹜﹛翌﹜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2)为了使文字跟所表示的词的联系更加紧密,还在一些表意字上加音符。三、分析汉字结构的理论——六书《周礼·地官·保氏》:保氏……养国子以道,而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清以后,学术界采用班固所排次序、许慎所定名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二用四体“六书”的问题(1)象形、指事、会意的界线并不明确会意字“武”、“信”都有问题。《说文序》:止戈为武、人言为信。歪(2)汉代学者的“假借”可能指的是词义的引申《说文序》:假借者,本無其事,依聲託事,令、長是也。一个字如果表示本义之外的意义,可能是词义引申,也可能是借字表音。许慎《说文序》的“假借”显然指词义引申;而且在《说文》中往往把借字表音也说成词义引申。《说文解字》:(3)汉字里还有一些很难纳入六书里的文字记号字,如五、六、七。两声字,即由都是音符的两个偏旁组成的字,如“啎”。象形字?形声字?独体形声字?麋六书许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三书说唐兰象形象意形声××陈梦家象形形声假借×裘锡圭表意形声假借×二书黄天树无声符字有声符字×现代学者对文字结构类型的分类四、叙《說文解字》的成書背景许慎所以作《说文》,是与两汉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风尚分不开的。今古文之争——汉代搜求六经,有两个来源:一来源于记忆、背诵,口耳相传下来的,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下来,作为传本。如《尚书》是由秦博士伏生口授、晁错记录;《春秋公羊传》是经过五世口传,汉代才著之于竹帛的。一来源于出土或发现的古本,是用先秦六国文字记录的。这类古本共有五处:A、鲁恭王从孔子宅壁中发掘出《尚书》、《春秋》、《礼记》、《孝经》、《论语》。B、北平侯张苍献出《左氏传》C、河间献王所得的古文先秦旧书,有《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D、鲁三老所献的《古孝经》E、鲁淹中出土的《礼古经》两个版本原本只是记录文字的不同,后来上升到研究内容、政治流派的不同。西汉二百年间,一直是今文占统治地位,古文未设“博士”,不列学官。到西汉末年,刘歆才建议列入学官。这件事遭到今文经学家博士的反对。一直到东汉末年,郑玄注《三礼》杂糅了今古文两派学说,这场斗争才算暂告结束。发展了语言文字学,对汉民族的文字、声音、训诂作了相当科学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西汉末刘歆是古文经学的开创人物,首先提出“六书”是汉字造字的根本法则;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汉语方言学创始的专著;许慎《说文解字》则成为一部研究汉民族语言文字
本文标题:《说文解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26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