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美学原理》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美学原理教师姓名:课程性质:必修()选修(√)课程类型: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时/学分:教学对象:先修课程:艺术概论、中外文学史等二、教材及参考文献教材: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参考文献: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3.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4.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6.周宪《美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三、考核方式考试(√)考查()《美学原理》课程第一讲教案1.主要内容:绪论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三、美学研究的对象四、美学的学科性质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六、怎样学习美学2.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以及美学学科的性质;同时理解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发展历程。3.教学重点和难点:(1)美学研究的对象。(2)美学的学科性质。(3)怎样学习美学。4.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史知识、基本美学书籍的储备与阅读量,一定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接受经验。5.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2.新授(√)3.讨论()4.练习()6.授课类型:1.理论课(√)2.实验课()3.实习课()4.上机()5.其他()7.教学方式:1.讲授(√)2.讨论(√)3.演示(√)4.参观()5.实验()6.实习作业()7.练习()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4/2)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2)美学学科的性质是什么?(3)学习美学的意义是什么?10.教学资源:1.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他()《美学原理》课程第二讲教案1.主要内容:第一章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五、美在意象六、意象的分析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2.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厘清美与美感的基本性质,掌握“意象”这一美学概念的基本内涵,同时能够理解美学史中对美的本质的各种争鸣和探讨。3.教学重点和难点:(1)美在意象。(2)意象的分析。(3)意象照亮一个真实世界。4.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意象的概念分析生活中存在的审美经验或艺术接受的经验。推荐短片《超市夜未眠》,电影《死亡诗社》等。5.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2.新授(√)3.讨论()4.练习()6.授课类型:1.理论课(√)2.实验课()3.实习课()4.上机()5.其他()7.教学方式:1.讲授(√)2.讨论(√)3.演示(√)4.参观()5.实验()6.实习作业()7.练习()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5/3)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1)怎样理解“美不自美,因人而彰”?(2)美在意象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差异何在?10.教学资源:1.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他()《美学原理》课程第三讲教案1.主要内容:第二章美感的分析一、美感是体验二、审美态度三、美感与移情四、美感与快感五、美感与高峰体验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意识与无意识八、美感与宗教感九、美感的综合描述2.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美感的基本性质,掌握“审美态度”的基本内涵和属性,同时了解和辨析与美感相关联的其他各种情绪体验。3.教学重点和难点:(1)美感的体验性和审美态度。(2)美感与移情。(3)美感的综合描述。4.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充分辨别美感的特殊性,能够就移情等体验做出准确的理论阐释,并能够结合自身的审美经验展开美感体验的描述。5.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2.新授(√)3.讨论()4.练习()6.授课类型:1.理论课(√)2.实验课()3.实习课()4.上机()5.其他()7.教学方式:1.讲授(√)2.讨论(√)3.演示(√)4.参观()5.实验()6.实习作业()7.练习()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5/4)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1)何为“审美态度”?与审美态度相对的把握世界的态度是什么?(2)举例解释何为“移情”。(3)美感与快感的区别是什么?10.教学资源:1.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他()《美学原理》课程第四讲教案1.主要内容: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2.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美感社会性形成的基本原因,掌握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风尚等概念的基本内涵,并能够对美和美感的社会性现象从审美经验的层面做出认知和描述。3.教学重点和难点:(1)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2)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3)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4.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重点阅读丹纳《艺术哲学》;能够对审美趣味等概念做出理解性的阐释和描述;能够从自身审美经验出发对美和美感的社会性做出认知和描述。5.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2.新授(√)3.讨论()4.练习()6.授课类型:1.理论课(√)2.实验课()3.实习课()4.上机()5.其他()7.教学方式:1.讲授(√)2.讨论(√)3.演示(√)4.参观()5.实验()6.实习作业()7.练习()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3/1)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1)描述你最向往的某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你认为在这个时代形成这种精神和风尚的原因是什么?(2)你认为我们当下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的局限性体现在何处?10.教学资源:1.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他()《美学原理》课程第五讲教案1.主要内容:第四章自然美一、自然美的性质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三、自然美的发现四、自然美的意蕴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2.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自然美的性质,厘清与自然美的性质相关的几个争议性问题,同时了解自然美的发现历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美的态度。3.教学重点和难点:(1)自然美的性质。(2)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4.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阅读和欣赏与自然美相关的书籍或作品,推荐湖畔派诗歌,《瓦尔登湖》等,欣赏中国古典绘画中的自然美。5.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2.新授(√)3.讨论()4.练习()6.授课类型:1.理论课(√)2.实验课()3.实习课()4.上机()5.其他()7.教学方式:1.讲授(√)2.讨论(√)3.演示(√)4.参观()5.实验()6.实习作业()7.练习()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4/1)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1)自然美是如何产生的?自然美的本体是什么?(2)怎样理解《易传》中所说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10.教学资源:1.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他()《美学原理》课程第六讲教案1.主要内容:第五章社会美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二、人物美三、日常生活的美四、民俗风情的美五、节庆狂欢六、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2.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社会美的性质,并能够了解社会美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体现,能够懂得对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社会美内容的鉴赏。3.教学重点和难点:(1)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2)节庆狂欢4.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艺书籍,推荐李渔著《闲情偶寄》,柏桦著《水绘仙侣》;欣赏相关美术作品如《清明上河图》,荷兰画派作品。推荐影片《午夜巴黎》。5.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2.新授(√)3.讨论()4.练习()6.授课类型:1.理论课(√)2.实验课()3.实习课()4.上机()5.其他()7.教学方式:1.讲授(√)2.讨论(√)3.演示(√)4.参观()5.实验()6.实习作业()7.练习()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4/2)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1)社会美是如何产生的?社会美的性质是什么?(2)列举柏拉图、尼采、巴赫金等人对狂欢的基本理论。10.教学资源:1.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他()《美学原理》课程第七讲教案1.主要内容:第六章艺术美一、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二、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四、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六、什么是意境七、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2.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艺术美的基本性质,厘清与艺术美的基本性质相关的几个争议性问题;能够理解艺术创造的属性与艺术作品的存在形态;理解“意境”这一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3.教学重点和难点:(1)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2)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3)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4)什么是“意境”。4.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艺理论书籍,能够有一定的艺术作品欣赏和接受的经验;能够结合自身审美经验判别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懂得分析艺术作品的各层次结构。5.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2.新授(√)3.讨论()4.练习()6.授课类型:1.理论课(√)2.实验课()3.实习课()4.上机()5.其他()7.教学方式:1.讲授(√)2.讨论(√)3.演示()4.参观()5.实验()6.实习作业()7.练习()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5/2)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1)如何理解郑板桥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区分?(2)结合自身审美经验举例说明艺术作品“意蕴层”的丰富多义性。10.教学资源:1.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他()《美学原理》课程第八讲教案1.主要内容:第七章科学美;第八章技术美第七章:一、大师的论述:科学美的存在及其性质;二、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三、追求科学美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四、达·芬奇的启示。第八章:一、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二、功能美;三、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四、“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2.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科学美和技术美的基本属性以及其与艺术美等其他审美领域相比而言的特殊性;能够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获得充分认知。3.教学重点和难点:(1)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2)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3)日常生活审美化。4.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对达·芬奇、丢勒、张衡、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成就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能够对现代工艺设计作品有一定的欣赏经验,并能够结合自身审美经验对功能美做出充分理解。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学术背景有所了解。5.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2.新授(√)3.讨论()4.练习()6.授课类型:1.理论课(√)2.实验课()3.实习课()4.上机()5.其他()7.教学方式:1.讲授(√)2.讨论(√)3.演示(√)4.参观()5.实验()6.实习作业()7.练习()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4/4)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1)从美的本体来说,科学美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能否统一?(2)举例说明技术美的核心是功能美。(3)结合自身审美经验谈谈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10.教学资源:1.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他()《美学原理》课程第九讲教案1.主要内容:第九章优美与崇高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三、崇高的文化内涵四、崇高的审美特征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2.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优美与崇高这一对审美范畴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能够结合相关艺术作品对优美与崇高的审美范畴展开辨析、描述和鉴赏。3.教学重点和难点:(1
本文标题:《美学原理》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62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