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国家“十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
1国家“十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和应用的有效性研究》X-137《师生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方式探索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总报告广东南雄中学课题组内容提要:我校是粤北山区的百年老校,为顺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和准备实现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校承担了国家“十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和应用的有效性研究》的子课题X-137“师生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方式探索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工作,对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进行了探索,在总课题的大力支持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采用行为研究法、逻辑归纳法、文献法、调查法、活动法、培训法、学习实践法等,认识了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关系;发现并解决了影响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障碍;探索出了信息技术支持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有效的学习模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了教师的自身建设;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关键词:百年老校信息技术学习方式有效性广东南雄中学创办于1906年(清朝未年),当时名为南雄中学堂;民国时期曾改为省立第六中学(当时全省只有10间省立中学),是当时粤北的最高学府;建国后,定名为广东南雄中学中学至今。“文革”期间,学校一分为三、迁往农村办学,1974年学校迁旧址复办。恢复高考后,学校走向复兴,渐入辉煌,2002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6年9月,将迎接“示范高中”的评审,2006年11月3日,南雄中学将举行建校百年的隆重庆典。作为百年老校,我们一直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特别重视参加有关重大课题的研究。《网络教育的资源整合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和应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DCB030256)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我校编号为X-137,名称为《师生发展:2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方式探索的有效性研究》是上述国家重点课题的子课题。本课题于2003年7月正式向广东省电化教育馆申报,同年9月被批准同意立项,同年12月正式颁布立项证书。历经三年的研究,已经完成了研究的预设任务,进入课题的结题阶段。现将课题研究的总体情况报告如下: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拥有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尤其是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软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为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和认识工具,同时也要求我们要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重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与合作的全新的教育观念以及基于高新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2、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新课程要推行就必须要改革一些传统落后的学习方式,那我们传统的学习方式究竟是什么现状,又存在那些弊端呢?让我们先来看两个调查。调查一:由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出版社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从1998年10月开始,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以10个省市10-18岁的中小学生及其父母为对象,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道相关的题目:在下列11种学习方式中,“背诵、实验、考试、参观、听讲、看电视、作业练习、去图书馆、读课外书、运用电脑、与朋友聊天”中,你最喜欢并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什么?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明显的差别。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排在前三位的是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则是听讲、作业练习和实验。可以看出,所谓“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实也是应付目前考试和完成作业的主要方式。学生不能利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调查二:从1996年开始,教育部组织北京师范大学等有关专家对九个省市城乡的16000名学生和2000名校长和老师进行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从课堂教学形式的调查表明,学生很少有查阅资料、集体讨论等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只有4%的教师认为这些方法有道理,而且经常这样做,62%的教师认为虽然有道理,但教学大纲、教材、应试制度等不具备这种条件,30%的老师认为“教学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更多的知识,不值的这样做,3或对中、低年级不合适,甚至认为浪费时间。55%的小学生认为语文需要死记硬背,33%的小学生认为数学需要死记硬背。联系调查反思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也同样存在上述情况,在传统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诸多弊端,既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同时也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因为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学习方式:自主探究、网上协作、多元智能、远程协作等刚好能满足学生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喜学乐用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促进与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也必将推动新课程的实施。所以要转变学生的学生方式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在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提倡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中的普遍应用。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再次强调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并就学生学习方式问题上提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要顺利实现新课程要求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信息时代学习特点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发布信息及信息创新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在信息社会的又一重大教育职能。4、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与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生活活动的场所,他们要在这里成长,要实现人的整体性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关系着他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如果一个在学校生活9年或12年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活动中,他的思维方式一定是依赖的、被动的、孤立4的,缺乏创造和激情的,他也决不会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命运的主人。他如果不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那么,他也许可以健康、安全、有爱心的生活,却永远不能感受到积极的、有创意的生活给生活带来的色彩和情趣,享受到创造带来的欢乐。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关系到他的思维方式,还关系着他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关系到他们未来一生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强弱。二、研究的理论依据1、脑科学理论:2O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脑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特别是以脑科学为基础的学习科学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影响。由于呈现——告诉式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演、演示和叙述课文等只能激活少量的大脑路径,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力图建立运用多种感官以及以实验室操作为基础的科学与数学项目,他们所开发的这些项目都设计了丰富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有可能处在一个有着多种多样联系的探究情境中,并做到尽可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知识。因此,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或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这种教学模式特别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例如:要求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等。这种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组织协作学习,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自己纠正错误的认识等等。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该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的相应智能水平都能得到发展。因此,教育应该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有利于发现、展现和促进各种智能的情景,5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使学生能扬长避短,激发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个性。在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地统合起来,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力领域发展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多元智能的教学观强调,由于学生智力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可能找到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智能特点、学习风格和发展方向,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的、适宜的教学技术,与学生的优势智能倾向和喜好的学习与发展偏向吻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4、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目标。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最高的喜悦,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奖励。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性味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将为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提供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和鼓励者,这便是本课题研究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效应。三、研究的理论假设基于脑科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依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制定教学目标(发展性领域目标和知识性领域目标),充分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
本文标题:国家“十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6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