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讲美从何处寻主讲:张晓玥流云宗白华啊,诗从何处寻?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从微风中,飘来流水音,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一、毕达哥拉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音乐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造成的;“数的和谐”是毕达哥拉斯美学思想的核心。天体的运动是和谐的,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波利克里托的雕塑《持矛者》——形体性特别明显。身体的各个部位及其与整体的关系,都体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比例”。把数当作世界的本源。在空间几何关系、数的结构关系上把握世界,是希腊雕塑、希腊美学乃至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形体性与造型性(写实与写意)是中西艺术精神的重要分野之一。宗白华:“从绘画和雕塑的关系而论,中西就有不同。希腊的绘画,立体感强,注重凸出形体,讲究明暗,好像把雕塑搬到画上去。而中国则是绘画意匠占主要地位,以纹线为主,雕塑却有了画意。希腊画似雕塑,中国雕塑似画。”“西洋人物画脱胎于希腊的雕刻,以全身肢体之立体的描摹为主要。中国人物则一方重眸子的传神,另一方则在衣褶的飘洒流动中,以各种纹线的描法表现各种性格与生命姿态。”《关汉卿像》李斛(1919~1975)米隆(前480-前445),与波利克里托、菲狄亚斯并称为希腊三大古典雕塑家炳灵寺石窟.北魏龙门卢舍那大佛.唐芭蕾舞剧《胡桃夹子》黄金分割比率:0.618二、苏格拉底公元前5世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苏格拉底和希腊美男子克里托布卢比美“产婆术”---苏格拉底方法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学生:是恶行。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学生:这是善行。二、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美学观点的核心:美在效用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的最大区别:事物本身的美事物对使用者的美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人本主义的美学观苏格拉底之死法国雅克·大卫1787年•70岁时,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处死。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根据当时雅典法律规定,处死犯人的方法是赐以毒酒一杯,但在处死前关押的一个月中,法庭允许犯人的亲友探监。三、柏拉图公元前427年,柏拉图生于雅典。柏拉图的原名叫阿里斯托克勒。“柏拉图”在希腊语中是“宽阔”的意思,柏拉图的胸肩宽阔,也说他的额头宽阔,于是他的原名被“柏拉图”所替代。柏拉图回到雅典,创办了哲学学校,这就是著名的阿卡德米学园(也称柏拉图学园)。门口写着“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阿卡德米学园遗址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大希庇阿斯篇》书中柏拉图本人始终没有出场,担任主角的大部分是苏格拉底。他通过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说明自己的观点。希庇阿斯是一位智者。智者指公元前5世纪希腊以传授知识和修辞学为业的哲学家。尽管智者又被称为诡辩者,但早期智者是备受尊敬的人。《大希庇阿斯篇》--对美的本质的思考H:美是漂亮的小姐、母马、汤罐SocratesP.K.HippiasS美是什么?H:美是黄金S:美是的。H:美是恰当的《大希庇阿斯篇》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作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难理式(Idea)是柏拉图美学的核心:“美是理式”冯友兰先生在《三松堂自序》中转述的面包的笑话,对我们理解“理式”很有帮助。三松堂庭院面包冷?热?方?圆?长?黄?白?美的理式的永恒性、绝对性和单一性:“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一方面美,在另一方面丑;它也不是随人而异,对某些人美,对另一些人就丑。还不仅如此,这种美并不表现于某一个面孔,某一双手,或是身体的某一其他部分;它也不是存在于某一篇文章,某一种学问,或是任何某一个别物体,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柏拉图,《会饮篇》“会饮”:古希腊流行的一种习俗,人们在宴会上通过歌颂诸神和饮酒举行庆祝通常会在竞技或者节日之后在私人或半公共的范围里聚会。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都有题为“会饮”的著作传世。斟酒者萨堤尔(约130年仿制,原作为普拉克西特利斯公元前370~前360年作品)浮雕《在英雄会饮上的狄奥尼索斯》(前3世纪或前2世纪,现收藏于卢浮宫)“理式说”很抽象,但它对于人生有一种引领的作用,这种引领是精神性的引领。“理式”是终极性的关怀,彼岸性的理想,超越具体、超越现实。我们今天的人,太现实,太物质,太功利,太没有超越冲动、超越需求、超越意识,因此与精神性的东西越来越远,心灵太粗糙。水资源危机贫困在高度自动化的环境中,流水线作业窒息了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反思了机器登峰造极时代中,人的生存境遇问题。四、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67年,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希腊北部的卡尔西乃西半岛。其父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御医。17岁开始,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他在柏拉图学园生活了二十年,直到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把理式看成宇宙的原型而客观事物只是理式的摹仿的说法,相反,他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存在,这些事物都具有物质的基质。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说的不知道宇宙的本质,就无从知道事物的本质的说法,相反,他认为感觉乃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起点,否定感觉,就无从知道世界。而且感觉、表象和概念都是从实物中派生出来的。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所主张的,认为情感是理性的对立物,情感会戕害理性的说法,相反,他认为情感并不一定和理性对立,适度的快感的满足反而会使人的品质有所提高。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说的,人们借思维的反省,回忆到灵魂在理念世界中的经历才能认识真理。相反,他认为世界是在永恒的变动当中,但它是可以认识的,有规律可循的,现象中就包涵着本质虽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却是第一个公开反对柏拉图的人。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1.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2.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论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亚里士多德《诗学》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秩序存在于自然、天体以及人与社会中。自然是一切秩序的原因,秩序和确定性在天体中显示得最为显著。政体是城邦中各种官职配置的一种秩序,法律也是一种秩序。尺度论基于“四因说”任何事物,无论人造还是自然,其形成都有四种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美取决于四因相互联系的尺度。从柏拉图到亚理士多德,形成了西方艺术的“摹仿说”传统,这直到18世纪才被冲破。亚理士多德《诗学》的理论要点:诗根源于人的摹拟的天性。二是关于诗的本质的思考——“历史和诗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叙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诗较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价值也较高,因为诗叙述一般性的事,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所谓有一般性的事,是指某一类型的人,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美的形式问题:美产生于秩序和尺度“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19世纪法国莫森在真理女神的周围围绕着象征着天文(天球仪)、音乐(七弦琴)、美术(画板)的三位人物以及纯洁的小爱神,手持镜子,预示着光明和智慧与她同在。哈佛校训是拉丁文“AmicusPlato,AmicusAristotle,sedMagisVERITAS”。意思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哈佛校徽上的文字,就是真理一词的拉丁文“Veritas”。《真理》19世纪法国朱里斯·约瑟夫·利弗贝尔(宋)某尼悟道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谢谢
本文标题:美从何处寻(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629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