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初一周测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9.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重若轻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忘乎所以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同仇敌忾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家喻户晓2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译文:22.文章第一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答:23.把你感受最深的一句摘抄下来。(2分)答:23.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1行拂乱其所为2入则无法家拂士B.1曾益其所不能2曾不吝去留C.1舜发于畎亩之中2发于声D.1百里奚举于市2见山上人烟市肆24.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A.1所以动心忍性2忍能对面为盗贼B.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任重而道远C.1人恒过2国恒亡D.1管夷吾举于士2百里奚举于市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苦:_____________劳:____________饿:____________空乏:______________2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译文: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译文:27.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磨难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2分)答: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空乏:()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16.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17.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答:9、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家经典著作。(1分)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空乏其身衡于虑而后喻11、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12、〈〈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2分)13、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3分)答:(乙)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5分)李存审①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②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③生于膏梁④,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注: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②镞(zú):箭头。③尔曹:你们。④膏梁:膏,肥肉。梁,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少提一剑去乡里位极将相15李存审“位极将相”之前有怎样的经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2分)答:16、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2分)答:《愚公移山》一、基础驿站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荷担者三夫()始龀()汝()无穷匮也()一厝雍南()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⑶惧其不已也已:⑷无陇断焉断: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杂然相许许:赞同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C.寒暑易节易:交换D.何苦而不平苦:劳苦4.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①惩山北之塞古义:今义:②聚室而谋曰古义:今义:③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今义:5.《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寒暑易节,始一返焉。何苦而不平?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二、综合园地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8.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甚矣,帝之不惠。(3)帝感其诚。(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A.反问句陈述句倒装句被动句B.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陈述句C.疑问句陈述句被动句判断句D.疑问句倒装句判断句陈述句9.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_____________;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10.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智叟的态度是:3、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初一周测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15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