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为婴儿期,是从出生到一周岁。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婴儿从生理需的满足中,休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个基本信任感;反之,婴儿便周围环境产生了不信任感,即怀疑感。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但又不止是弗洛伊德的门唇期。在具体的解释上有很大的扩展。他强调,不只口唇区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交互作用着的方式—一种被动的然而却是急切的接受方式。婴幼儿之所以喜欢把东西放进门中,是因为他想把周围的东四与自己合并,使之成为白己的一部分,埃里克森把这种方式称为口腔合并,具体地说,埃里克森认为这种阶段的信任感发展的实质核是相依性(mutuality,这种相依性不是停留在口唇的周围,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同时把自己的感情投射给母亲,这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带有互相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如果一个人在人生最初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中就会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反之,他将成为不信任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2.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约从1岁到3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这时幼儿除厂养成适宜的大便习惯外,而且他已不满足仅仅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而且渴望着探索新的世界。这一阶段术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但从内容上同样有很大的发展。儿童一方面在信任感和初步的成熟(独立行走和自己进食)的基础上产生自信,认识到自己的意志产生一种自主感;另为一而又本能地觉得依赖过多而感到疑虑。这时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相互调节关系受到严峻的考验。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态度要注意掌握分寸,一方面要利用儿童对于白己的信任,在某些方面给子有节度的控制,同时也要在某些方面给予适度的自由。这样有利于儿童形成宽容和自尊的性格,否则会造成儿童对行为的困惑,引起本阶段的心理社会危险。这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解决,对于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理想的态度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未来的秩序和法制生活做好准备。3.主动对内疚(3——6岁)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从3岁到6岁左右。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性器期。本阶段儿童已有了更多的自由,能从言语和行动上来探索和扩展他的环境。这时社会也向他提出挑战,要求他的行动发挥主动性并且具有目的性。在这个情况一下,他感到向外打扩展并不难于达到目的,但又感到在闯入别人范围的同时,要与别人特别是自己以前信赖的人的自主性发生冲突,于是产生一种内疚感。这种主动感和内疚感的冲突构成了本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弗洛伊德认为这个阶段是产生恋母情结的时期。此时,埃里克森的看法也不同于弗洛伊德。他认为,男女儿童虽对自己的异性父母产生了罗曼蒂克的爱慕之情,但却能从现实关系中逐渐认识到,这种情绪的不现实性,遂产生对同性的自居作用,逐渐从异性同伴中找到了代替自己异性父母的对象,使恋母情结在发展中获得最终的解决。如上所述,本阶段也称为游戏期(或游戏年龄)游戏执行着自我的功能,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埃里克森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卜几、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这个阶段的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4.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岁)学龄期,从6岁到青春期。本阶段的发展任务足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休验着能力的实现。这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的解决,使早年产生危机的性驱力和进攻性驱力,暂时蛰伏下来。埃甲克森则认为,本阶段是儿童继续投入精力和欲力,尽自己最大努力来改造自我的过程。并且本阶段也是有关自我生长的决定性的段。这时儿童已开始意识到进入了社会。他在众多的同伴之中,必须,片有一席之地,否则就会落后于别人。他一方在积蓄精力,勤奋学习,以求学业上成功,同时在追求成功的努力中又掺有害怕失败的情绪。因此,勤奋感和自卑感构成了本阶段的主要危机。其中白卑感的产生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根源,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前一阶段任务没有很好完成。随着学龄期儿童的社会活动范围扩大,儿童的依赖重心由家庭转移到学校、教室、少年组织等社会机构方面。埃里克森认为,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都可溯源尹本阶段的勤奋感。5.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第五阶段为青年期,约12岁到18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混乱感,休验着忠诚的实现。这一阶段和当于弗洛伊德的青春期。弗洛伊德认为青春期是一个骚动的时期。蛰伏的生殖变化突然迸发,似乎要摧毁自我及其防御了。埃里克森承认青年期驱力的增加是破坏性的,但他只把这种破坏性视为问题的一部分。他认为新的社会的冲突和要求也促使青年变得困扰和混乱。因此建立自我统一性和防止混乱感危机,是这一阶段的任务。其中自我统一是指个人的内部和外部的整合和适应之感;统合危机区间则是指内部和外部之问的不平衡和不稳定之感。埃里克森认为自我统一必须在七个方面取得整合,才能使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这七个方面是1)时间肯定对时间混乱;2)自我肯定对冷漠无情;3)角色试验对消极认同;4)成就预期对工作瘫痪;5)性别认同对性别混乱;6)领导的极化对权威混乱;7)思想的极化对观念混乱。这一阶段埃里克森提出了延缓期的概念,他认为这时的青年承续儿童期之后,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_义务,感到要作出的决断未免太多太快。因此,在做出最后决断以前要进入一种“停滞”的时期,用以千方百计地延缓承担的义务,以避免认同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虽然对同一性寻求的拖延可能能是痛苦的,但它最后是能导致个人整合的一种更高级形式和真正的社会创新。如果说以上五个时间是针对弗洛伊德的五个阶段提出的,那么以下的三个阶段就是埃里克森的独创。由于这三个阶段,使他的发展理论更加完善。6.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18——25)第六阶段是成人早期,从18岁到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这时青年男女已具备能力并自愿准备着去分担相互信任、工作调节、生儿一育女和文化娱乐等生活,以期最充分而满意地进入社会。这时,人们需要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获得共享的认同,这才能一导致美满的婚姻而得到亲密感。但由于寻找配偶包含着偶然因素,所以也孕育着担心独身生活的孤独之感。埃里克森认为,发展亲密感对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重要的作用。7.繁殖感对停滞感(25——55岁)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约至55岁,发展任务主要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时男女建立家庭,他们的兴趣扩展到下一代。这里的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殖力,主要是指关切建立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因此,有一些人即使没有自己的孩子,也能达到一种繁殖感。缺乏这种体验的人会倒退到一种假亲密的需要,沉浸于自己的天地之中,只一心专注自己而产生停滞之感。8.完美无缺对悲观失望(成年后期——直至死亡)第八阶段为老年期,发展任务主要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这时人生进入了最后阶段。如果对白己的一生周期获得最充分的肯定,则产生一种完善感,这种完善感包括一种长期锻炼出来的责任感和人生哲学,伸延到自己的生命周期以外,与新一代的生命周期融合而为一体的感觉。一个人达不到这一感觉,就不免恐惧死亡,觉得人生狭促,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有着自己的特色而不同于别人,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二维性的——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的问题。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通过对埃里森人格发展渐成理论的大致介绍。我们看到新弗洛伊德主义与古典弗洛伊德主义的明显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作为一种理论,埃里克森的思想和弗洛伊德的思想同样丰富深邃,不论是为了对人的本质的个人理解,还是为科学的进步,都值得努力去掌握。
本文标题: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58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