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普通发展学》-第三章-现代发展理论
第三章现代发展理论•现代化发展理论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兴盛于1960年代。是基于对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试图将其推广到发展中国家理论。•现代发展理论包括:现代化理论、结构主义、依附理论、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体系理论、新自由主义、改良主义的发展理论第一节现代化理论•现实背景:二战以后的“黄金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题;冷战的要求(浓重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烙印)•现代化定义:指实现现代性的过程,现代化理论则是对欠发达地区和国家如何能实现现代化及为何难以实现现代化的论述•现代性的起源: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美国的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工业革命现代性的起源(一)地理大发现代表人物: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地理大发现对世界格局的影响:1.对殖民地的直接控制为欧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资本,促使了欧洲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2.二次大战后,殖民主义的直接控制演变成为新殖民主义的间接控制;3.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与交流,全球化的起始点。现代性的起源(二)文艺复兴其精神与思想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是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的乐观进取精神。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此人生观的指引下开拓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对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形成起到了积极关键的作用。人文主义思想对现代性的影响:1.人文主义思想改变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鼓励人们了解自然、征服自然);2.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科学的研究与思想方法;3.人文主义思想改变了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为新的政治体制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现代性的起源(三)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符合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的时代要求启蒙主义对现代性及现代社会的的影响:1.理性工具主义信条;2.社会进步信念;3.民主、自由与国家政体现代性的起源(四)美国的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美国独立战争:殖民地反抗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独立宣言》:1776年,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原则——人权原则。美国的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的影响:1.《独立宣言》成为近代第一个民主政府的政治宣言,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第一次作为国家的理论和原则。2.《独立宣言》中的平等、人权与人民主权至今仍是美国的立国原则,三权分立沿用至今。现代性的起源(五)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的根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小业主要求破除封建制度;要求经济自由——社会矛盾尖锐。法国大革命的贡献:废除了封建制度《人权宣言》:改造封建社会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的原则指针,其哲学基础是洛克和卢梭的“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的思想现代性的起源(六)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相关因素:1.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英国的工业生产和手工工场的发展;2.对海外的资源掠夺促进了本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3.英国的圈地运动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4.英国的民主革命促进了商业的自由竞争,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发明。西方现代化的进程对第三世界追求现代化的启示1.西方国家的“现代性”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逐渐形成的,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与西方不一样,不可能通过重复西方的现代化过程来实现本国的现代化;2.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殖民”和“战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世界不具备这样的条件;3.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思想与精神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二、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对“现代化”的界定•(二)现代化的规律特点及相关理论假设•(三)现代化的目标——现代性•(四)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五)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一)对“现代化”的界定•现代化是一个向着“现代性”目标努力的过程,以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集中化、结构分化等等;现代化也是一个转化的过程,为了使社会变迁为现代性社会,社会的传统结构和价值必须完全由一套新的现代社会结构和价值来代替。•一般而言,18世纪以来的经典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迁,它既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及深刻变化,也是欠发达社会追赶和达到发达社会先进水平的过程及变化。(二)现代化的规律特征及理论假设•1、现代化是进步的、不可逆的、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是人心所向的,它所带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上的价值足以弥补在转变过程中付出的痛苦和代价;转变过程中会有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不会影响变化的方向。(亨廷顿,1996)•相关理论假设:进化理论社会进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它可以借助文化传播以跨越某个或某些发展阶段。(二)现代化的规律特征及理论假设•2、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不能将现代化过程简单地归纳为某一种因素或某一个范围。它实际上包含了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至少包括工业化、城市化、社会流动、世俗化、民主化、知识化等方面。而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着其他因素的变化。•相关理论假设: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面对战后出现的西方与非西方两种现代化,致力于寻求一种对现代化研究普适的理论基础与方法。他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系统是一个结构功能系统,社会发展是结构分化与功能整合相统一的过程,可以通过对社会分化的程度与伴随这一分化的整合来确定社会发展的阶段、程度或停滞,从而为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三)现代化的目标—现代性•从经济方面看,认为现代社会是工业和服务业占绝对优势的社会或所使用的全部能源中非再生资源占绝对优势的社会,而传统社会则是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的社会或所使用的全部能源中生命能源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从政治方面看,认为现代社会普遍具有一个高度差异和功能专门化的一体化的政府组织体制,它采用理性化和世俗化的程序制定政治决策,人民怀有广泛的兴趣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各种条例的制定主要是以法律为基础,而传统社会则多数不具备这些特点。(三)现代化的目标—现代性•从社会结构来看,认为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化的社会,各组织之间的专门化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很高;社会流动率也很高;人口大规模集中于城市;角色和地位的分配主要依据个人的能力和业绩;调节人际关系的规范是标准的、普遍主义的;科层制度普遍发展,家庭功能缩小、地位下降等。传统社会则相反。•从文化层面看,认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强调理性主义、个性自由、不断进取、效率至上、能力至上等观念。传统社会的文化则强调超经验的、反个性的、知足常乐的、天赋至上的、情感至上的价值观念。•从人的个性与行为特征上看,认为现代社会的成员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在处理事务时有高度的理性和自由性,对新事物有高度的开放性,对公共事务有强烈的参与感,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有较高程度的信任感等。传统社会的成员则缺乏这些基本素质。(四)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二分法: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是从相互割裂的传统一极走向现代一极的过程。•发展内因论: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一系列内在的变迁,如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经济制度的支撑,才得以走向现代化。这种内在动力是非西方国家所欠缺的,它们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途径是照搬西方模式。•趋同理论:如果所有的经济体都平等地分享技术进步,那么它们迟早会实现一个共同的社会目标——现代工业社会。即科技和工业化具有普遍真理性,趋同就是不发达国家趋同于已经实现工业化和科技现代化的西方。三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首先,现代化理论,长期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学术思想的集合,这就影响了这个理论的科学意义和自身的发展,同时影响了它的社会意义。•其次,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相对忽视社会现代化的负面结果。在现代化过程中,既有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也有一些新问题产生,如环境问题、自然资源问题、西方殖民等。•其三,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应用局限性。这种理论对于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的实践没有指导意义,只有解释意义。如果用这种理论来指导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现代化,由于不发达国家的时代背景与发达国家当年的时代背景不同,许多新情况如科技新进步,与发达国家当年的情况不同,所以,这种理论对于不发达国家的指导意义是相对的。•其四,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历史局限性。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解释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但是,工业社会只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点。发达工业化国家已经超越了工业社会阶段。显然,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社会的新进展。第二节结构主义•背景:•拉美早期的发展道路,通常称为出口初级产品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上世纪30年代初,巴西圣保罗的一些企业家就曾提出,巴西不能继续依赖于传统的初级产品的出口。•因为,以比较优势为原则的自由主义经济之路本身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一是其出口收入易受世界时常需求的影响,二是受到贸易条件恶化的制约,三是要受到初级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缺陷及其特点的制肘(如易受贸易条件或自然条件的限制,等等)。•在总结历史经验和不断反思的基础上,拉美学术界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和立场出发,创立出崭新而独特的结构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劳尔•普雷维什是结构主义理论的杰出代表。他是阿根廷著名的经济学家,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享有“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的重要推动者”的崇高声望。普雷维什的关于结构主义的思想构成了拉美结构主义的主要内涵,特别是他的中心-外围概念构成了结构主义理论思想的基本概念。•《1948年拉丁美洲经济概览》、《拉丁美洲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这些文件和著作构成了拉美结构主义的理论框架。结构主义的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所有领域,如工业化方针、消除社会不平等、国家发展规模、计划与市场结合、剩余分配和消费模式等。一、结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一)中心-外围体系论:•普雷维什从国家贸易长期变化中发现,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长期不变甚至下降,而出口制成品的发达国家的出口价格却逐渐上升,说明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明显恶化。•认为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形成了由中心与外围组成的国际体系结构,它的构成、运转与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都从属于中心的利益,因此,这种割据使中心国家得到迅速发展,而外围国家的处境只能以中心国家的利益为转移,从而导致中心与外围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对外围国家长期处于国际交换的不平等的地位的解释:一是外围在技术和经济处于不利地位;二是外围与中心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差异;三是外围分化瓦解成许多弱小的单位。这些特征使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长期恶化,并加剧了外围国家发展的滞后。一、结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二)“二元结构”理论•提出:刘易斯;修正:费景汉、拉力斯;发展:乔根森•基本论点:一个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存在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资本部门(工业化部门),工业部门的资本的积累和扩大的源泉是农业剩余劳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贡献: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国民经济中两个最主要部门结构变革的思路。一、结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三)发展极论法国经济学家F.佩鲁创立观点:世界、国家或者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并非平衡推进,首先由具有“支配地位”、“创新”特征与能力的企业或部门在某些地区或城市聚焦形成经济中心,从而带动其他地区或部门的经济增长。(四)地理上的二元结构理论缪尔达尔结合“发展级”和“二元结构理论”创立。观点:在一个国家或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存在一种二元结构,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既有“扩散效应”又有“回波效应(P66)”。二、结构主义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1.强调发展中国家结构改造的重要性:不发达国家存在市场短缺和结构短缺的情况,认为必须对不发达国家结构的改造才能做到“自我均衡或经济宽化”,所以,许多拉美国家都进行了政治改革,集中力量解决经济问题,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2.主张发展中国家不平衡发展:不发达国的经济结构不具备自我均衡的机制,不均衡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具有共性特征。因此,拉美国家采取了不均衡发展战略,先发展少数企业和部门,再带动其他产业和经济部门的发展。三、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ELCA)•拉美经委会在《拉丁美洲与加勒比的危机与发展》中指出:“拉美经委会从一开始就把国家视为发展进程中的主导行动者之一,它认为,在许
本文标题:《普通发展学》-第三章-现代发展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29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