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儒家不仅是我国先秦时期最为显赫的思想流派之一,而且也是被古代中国统治者确立为官方正统学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儒家文化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一个直到现在仍然能够强烈感受到的“东亚儒家文化圈”。至今,在我国港台地区和海外仍然存在一个以复兴儒家文化为己任的现代新儒家。儒家文化倡导的中庸精神、仁爱精神、礼让精神以及自强精神等,奠定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基调,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相区别的根本性标志。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传统,都与儒家及其创始人孔子的影响密不可分。一、周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缘起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都经历了一个由以神为本向以人为本发展的过程。就中国文化史而言,殷商时代兴起的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执掌学坛的巫史,便是这种神本文化的人格化体现。从西周开始,社会文化的浓郁的宗教迷信氛围渐次被注重世事的精神所冲淡。(一)、殷文化到周文化:从神本到人本的文化转向1.巫史:中华民族的第一代文化人巫史在殷商西周时代的社会宗教、政治生活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巫史不仅是社会的精神领袖,而且在政治统治机构内,也居于显赫地位。(1)卜筮龟卜和占筮龟卜,是将龟腹骨和兽骨钻孔火烤,出现的裂纹称为“卜”,依据卜的形状断定人事的吉凶。占筮,是计算蓍草变化的数目,得出八卦之象,依卦象推测吉凶。(2).祭祀殷商西周时,祭祀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祭祀活动中,巫史是权威的组织指挥者。通过这些活动,人们的愿望、祈求、心愿与自然神、祖先神的旨意得以交通,而巫史则是这种交通的桥梁。祭祀舞蹈(3).书史巫史的另一重要职责是记史。举凡先公先王的世系,当代君王的言行,军国要务,祸福灾祥,都在巫史的记载之列。(4).星历卜筮、祭祀、书史,都免不了涉及许多天象、历法方面的知识。我们在甲骨刻辞中,已经看到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纪录(5).教育日用知识,如计算、文字、礼乐射御之类,非巫史无以教之,而宗教、古籍等高深学问,更非巫史莫属。(6).医药殷商时代,治病的方法,或者祭祀祈祷,祈望神的饶恕,或者用药物治疗。不管哪种方法,都由巫来施行。相传有巫咸和巫彭等十巫,与神灵相通。云南火神祭祀2.巫史对早期中国文化的影响学术与政治纠缠。神学与科学交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文、史、哲汇通。3.宗天、尚鬼、嗜酒的殷人(1)神鬼震慑下的殷人A.占卜殷商时代,迷信的空气笼罩整个社会。日常生活中,事无巨细,都要先卜而后行,几乎到了无事不卜、无日不卜的地步。B.宗天宗天,意味着对自然神的虔诚崇拜。殷人祭风雨、祭星辰、祭山川、祭土地,但在他们心目中,地位最崇高的,乃是太阳神。崇拜太阳的殷商三星堆遗址C.尚鬼殷人又将祖先的忌日记为神主、庙号,祭祀某一祖先的日期,必与其忌日相符。殷代行六十甲子纪日。每旬都有人逝去,于是每旬都必须举行繁复的祭祖仪式,周而复始,不得空闲。殷人尚鬼,成为一大特殊的文化现象。日常起居,诸多禁忌,神经紧张,疑神疑鬼。祭祀祖先的宗庙(2)嗜酒风习殷人的宗教迷信与他们嗜酒风习息息相关。到了殷代,酿酒技巧已达相当水平。殷代文化遗址中的酒器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对于殷商统治阶级来说,宗天、尚鬼和嗜酒的日趋极端,却把他们连同整个社会送进了地狱。《酒诰》对于殷人“荒顽于酒”的严厉谴责,正是对他们泛滥成灾的宗教活动和极端迷信思想的变相批判。4.周人对殷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周人是后起的部族。在古公旦父时代,定居于周(今陕西岐山),还在穴居野处。经过王季、文王两代,仅仅五六十年时间便骤然强盛,取殷而代之。西周版图政治上的兴旺,并不能掩盖周人文化上的贫乏。周人在股废墟重建统治秩序时,更多地是从殷人而非自己的先辈那里继承思想资料。在天命观上,也不例外。周人也认为是上天保佑着周王,使他江山巩固,多福多益,享有百禄,一切兴旺。周人对天的敬畏之情,又比殷人那种僵化、机械的宗天迷信有所进步。殷人原本是天之骄子,为什么上天后来却一改初衷,转而给予周人以格外的青睐呢?对这一问题的严肃思考,周人得出“天命靡常”的逻辑结论。(二)、周文化对儒家学说的影响1.周文化的观念创新:“天命靡常”,敬德保民“天命靡常”有两方面的政治目的。一则警告殷商遗民;一则告诫周初统治者。周人进而提出“德”的概念,作为统治者“宜民宜人”的理论依据。西周初年形势图只有统治者自身修养达到“德”的境界,才能实现“宜民宜人”,从而得到“靡常”天命的长久垂青。《诗经》、《尚书》反复赞颂的周代先王,就是“敬德”的模范。“敬德”观念落实为“宜民宜人”的种种具体行政措施,又可以概括为“保民”,这正是对殷人“尚鬼”的文化反拨。2.周文化的制度创新:宗法建构从西周开始,祖先的世界与神的世界逐渐分开,成为两个范畴的问题。周人把上帝与人类始祖的血缘联系一刀截开,把人与神划分到不同的血缘系统中去。西周水鼎割断人神之间的脐带以后,人类本身、氏族本身的自然血缘关系便成为压倒的因素。宗法制是一个庞大、复杂但井然有序的特殊社会构造体系。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周王自称为“天子”,即上天的长子,接受并管理上天赐于的土地和臣民。西周开国天子周武王封建与宗法制关系图秦汉以后,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已不复存在,但它的基本精神却以另外的形式顽固地存在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这就是家族制度或者叫宗族制度。宋代以后,士族丧失了他们的社会影响。一些人主张重建古代的宗法组织,在经过一定的调整之后,修族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这些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家族制度的具体内容被人们逐渐接受了下来。清明扫墓。宗族活动的重要内容。从消极方面看,宗法制度下的宗族成为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唯一场所和不可逾越的界限,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社会关系的多样化发展,从而束缚了社会的进步;从积极方面看,一个个单独的社会分子被宗族血缘关系紧密地联接为一个整体,借以克服单个分子所无力克服的困难,承受单个分子不能承受的压力。宗族祠堂3.周公政治思想: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周公名旦,是我国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经历了小邦周灭掉大邦殷商的历史沧桑之变。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周公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提出了系统的政治主张和理论,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开山鼻祖。周公的封地是鲁国。由其长子伯禽代为受封。因此,到春秋之世,鲁国对周公的礼制资料保存的最为完整。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更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文化巨匠。孔子开宗立派,首创儒家学说,然而,追根溯源,其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正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开山鼻祖——周公。孔子对周公崇拜至极,除毕生追求“克己复礼”(周公所制“周礼”),还不时“梦见周公”。我国著名学者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李宗桂教授在《孔子研究》发表书评代序,认为:“这部著作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分析细致,文笔流畅,是填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空白的、富有创意的优秀著作。”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四川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贾顺先教授在《道德与文明》发表书评说:“《周公评传》一书,填补了我国有关周公研究学术专著的空白,对于推进先秦儒家文化源头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四川大学哲学系张国祺教授在《社会科学研究》发表书评说:该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可信而又有创意的独到见解。……不仅资料丰富,观点新颖,论证严密,而且文笔流畅,可读性强。有志于此的同仁,一旦开卷尝试,还能令你掩卷沉思,颇多启迪。”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黄修明教授在《读者报》发表书评说:“笔者在认真阅读了该书以后,感觉作者确实为我们研究周公疏理了繁茂芜杂的史料,并提供了一个较高的学术平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郑丽娅副教授在《天府新论》发表书评说:“从该书的内容来看,这不是一部仓促成文的急就之作,而是在对周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颇具学术价值的精品。”上海《新民晚报》2006年5月4日以《谁是孔子的老师?——周公,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大思想家》为题对该书作了报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吴野研究员认为,该书“论题集中,资料嵬集丰富,且客观地介绍了古今学者在若干问题上相互对立的观点,又能言之有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成一家之言,从多个侧面论述、评介了传主的历史功绩,主线突出,不枝不蔓,文笔流畅,可视为一部既具学术探索意义,又能适合众多普通读者对中华文化认知需求的较好著作。”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刘方健研究员评价指出:“周公是历史上尚无专著加以研究,且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作者将笔墨集中于此,具有填补史学研究空白的作用。……当前举国上下正掀起宏扬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公民道德水准、提倡法制的高潮,该书的出版一定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周公在政治思想上对孔子产生的影响: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明德”即是周公发布的一系列诰命的思想支柱,德”是其得天命与治天下的“合法性”的根本保证。慎罚既是德的内容之一,又与德并列,常称“明德慎罚”。刑罚绝不可少,却又须慎而勿滥。于是周公强调以善用法,以德施刑。周公山风景“保民”是周公提出的又一新的政治概念。周公格外强调治民要谨慎从事,并认为应把民之苦痛视为己之苦痛而加以格外重视。他一再告诫子弟臣僚,要约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不要贪图安乐,切忌恣意妄为,要能体察民情。周公还提出要把民众视做自己的镜子。周公画像周公制礼对孔子的影响周礼主要是有关社会等级秩序与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度性规定。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也正是西周以来的思想传统。据史载,周礼便是由周公制订的。孔子生长于原属周公封地的“犹秉周礼”的鲁国。在孔子看来,周礼经过对夏商两代之礼的损益,已达十分完备,因此他不仅兴办私学而把礼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认为礼是一个人立身的基点;而且认为礼又是治国之本。观看影像资料(11分钟)西周礼乐文化二、孔子、孟子与儒家文化的产生•(一)、孔子学说及其传播•1.孔子生平与事迹•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的祖先是殷人后代,宋国的贵族,因在上层政治斗争中失败,流亡于鲁国,父亲做过鲁国的小官。孔子像孔子早年地位低贱,当过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的“乘田”、“委吏”之类的小吏和家臣,以后主要是从事帮助贵族办理丧事赞礼的“儒”的职业,后来作过鲁国的大司寇,并一度“摄行相事”,但为时不长。他推崇西周政体,以西周社会为蓝本构建其政治理想,并四处奔走,周游列国,上说下教。孔子讲学图他整理三代典籍,删诗书,定礼乐。中年后收徒讲学,为后来儒家学派的形成和儒学理论体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他的及门弟子和再传弟子将他和学生的言行编纂整理成书,是为《论语》。《论语》是今人研究和了解孔子及早期儒家思想的最主要的资料。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立了儒家学说首先,它注重人的因素,主张“仁者,爱人”。第二,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关注社会问题。第三,希望实行“仁政”,一定的民本主义色彩。第四,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精神。第五,提倡“中有”、“中和”,注重天人和谐、人生自身的和谐。(2)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孔子兴办私学,培养了第一批儒家弟子,并奋力宣传和实践自己的思想主张。孔子作为从贵族阶级没落而来的下层的“士”,他首先揭起私学的旗帜,招收弟子,推动了学术下移。孔子的思想初步形成以后,他的一生都在为宣传和实践自己的学说而努力。孔子故乡的泰山(3)整理了古代文化遗产孔子整理古代文献的对象主要是所谓“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主要在于重新编订。孔子赞《易》,阐发其中的哲理,《易传》为孔子所作。至于《春秋》则为孔子所2.孔子的基本思想(1)孔子的仁学思想孔子解释,仁者“爱人”,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这决定了儒家思想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大特征。其一,它是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孔府其二,“仁”在众德的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其三,仁是最完全的人格的内涵。其四,仁是人道之根本。孔府大成殿(2)孔子的礼制思想•孔子把春秋时代,看做是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57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