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浅析一、现状分析30年来,在农民工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农民工队伍的结构特征也已经悄然发生了很多变化。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已经不再是一个高度同质性的群体,从性别年龄结构到受教育水平,从流动时间到流动距离,从就业领域到社会保障需求,农民工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分化。在这些变化中,一个新生的群体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第二代农民工。近年来,研究者对第二代农民工越来越重视,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对于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更好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更好地针对他们的需求开展服务,无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1.定义解析新生代农民工:参考已有研究对第二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同时根据本文所依据之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本身的特点,我们将第二代农民工定义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第一,仍然保留农村户籍而不具有城市户口;第二,大部分时间已脱离农业生产,主要在城镇务工经商以赚取工资性收入。相比之下,将1980年以前出生的农民工称为第一代农民工。(摘自《人口研究》)2.现状特征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就业取向、价值目标等方面更接近于市民,尽管身份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但是他们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多了自主和自觉意识,具有强烈的市民化意愿。更愿意成为市民。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第二代农民工是市民化意愿最强、市民化过程最为迫切,同时也是比较容易融入城市被市民化的群体(刘传江、程建林,2007)。另外,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有如下各项主要特征:(1)在第二代农民工中,女性比例较高;在女性农民工中,第二代农民工所占比例较大;(2)绝大部分第二代农民工处于未婚状态,已婚比例低;(3)第二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4)第二代农民工就业层次仍然较低,但在行业上更加向制造业集中;(5)第二代农民工的职业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为主;(6)第二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时间尚短;(7)第二代农民工更多地跨省流动;(8)近八成跨省流动的二代农民工流入东部地区,其中半数流入广东省;(9)第二代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仍然很低。二、问题提出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第二代农民工已经占到全体农民工总数的34.6%。当前,城市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仍在持续增加,农民工的总规模将继续扩大。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代农民工的规模增长速度将更快,他们在全部农民工中所占份额将越来越高。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便是对这类人群问题的聚睛。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他们,而城市能否也相应的对他们进行回馈?占了农民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且呈现增长趋势的新生代农民工,该何去何从?三、问题分析21.劳动需求及供给首先,从市场劳动需求上看,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还在前进,而城市化的过程离不开这些相对人力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况且城市化是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城市化的进度会越来越快。所以,衍生出来的是新生代的农民工,而市场对他们的需求是不间断的。再而在劳动力供给上,在第一代的农民工的劳动付出,在打拼了大半辈子后,在对国家贡献了重要的资本累计却获得廉价的回报后,他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有意识的对自己以及后代进行一定的人力资本投资。在教育上,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完九年义务教育以及更进一步的高等教育或者职业培训的数量不在少数。而,新生代的农民工在城市长大,对耕田农务技能的不熟练,一般不会选择返乡进行劳动。故,在市场上的劳动供给上,是源源不断以及是质量不断上升中的。2.劳动力的流动区别于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是更加的频繁。首先,流动是新生代农民工从学校毕业到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特征。而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过后的人力含金量的提高,将有利于他们进行流动时发挥更佳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而追寻更好的发展机会。而近八成跨省流动的二代农民工流入东部地区,其中半数流入广东省,则是因为发达地区经济福利的诱惑力,以及对城市人身份的追求以及渴望被认同。然而,在流动一定次数后,出于本身的心理对稳定工作和生活的需求,而且对于流动越多对本身竞争力有负面影响,不利于专业工作的技能及资本累计,会选择避免再流动。3.市场歧视以及失业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不仅仅是就业时存在市场歧视,在就学问题时也普遍受到户籍歧视,对农民工背景的歧视。尽管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但走到社会上,终究摆脱不了“农民工”的身份,对自己本身身份的自卑感,以及确实存在的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问题,将是新生代农民工还得继续面对的问题,更甚的是,相比于第一代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更高。一直以来,城市市民对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剥夺农民而提供给他们的种种好处留恋有加,以致那种特权意识和身份优越感在他们身上沉淀为了一种社会惯习(陈光金,1998),大部分城市市民还是没有把农民工当市民看。根据史清华等(2003)的调查,农民工在社会身份转化方面“受到歧视率”大约在75%左右,这反映了大部分城市市民并不能平等对待农民工。存在对农民工身份的市场歧视,以及,工作技能含金量不足等原因都是避免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失业问题。失业问题,首先会使待业者对劳动力流动的考虑,或者觉得在情感上受伤而选择回流。再者,失业问题的提升也将会促进犯罪率的上升,进而让市民对农民工怀有更坏的印象。这都是双方素质低下导致的坏循环。只有双方的素质提升,包容度的提升,慢慢地有序地解决。4.落叶归根作为农民剥夺的延续,在城市中农民工也经常被市民排斥在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之外,普遍得不到他们的认同,其结果是农民工的期望在心理上不能获得认同,在情感上找不到归宿。而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市民化,而他们需要的是个人认同,社会认同,以及国家的政策帮助。(1)个人认同农民工的自我认同是他们社会身份认同的关键(周明宝,2004)。虽然第二代农民工主观上竭力融入城市社会,力图挣脱“农民工”这一标签,虽然有着通过自己努力在城市生活定居的强烈愿望与美好打算,但是目前他们既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又难以回归农村社会。这便形3成了对自我身份的认同问题。但是只有认同自己,同时提升自己达到一定高度,待到以后社会的观点转变,国家的政策出台,那样方自然而然的能市民化。(2)社会认同第二代农民工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具有融入与游离并存与交错的特点,即一方面他们想融入这个城市,并在主观上做出种种努力但在实际上却很难达到。就其原因分析,从客观上看,主要是城市社会对外来第二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从主观上看,与他们自身相对较低的综合素质以及自我封闭的心理结构密切相关。城市化的进度极大地有赖于农民工的劳动输出,但却还不了他们市民化的愿景。城市社会长时间的观念传统以及人性的自私性造成了这种社会对农民工的印象认同。也许,农民工主观上做了甚多努力,但是没有社会认同,他们还是终究无法市民化。只有双方的素质的同步提升,包容度的提升,才能慢慢转变社会的眼光,还渴望市民化的农民工一个市民身份。(3)国家政策通常情况下,角色的转换通过个人努力就能够完成,而身份的转变则需要制度与社会的认同。在市民化进程受阻的同时,由于第二代农民工绝大多数不愿甚至没有能力退回到农村中务农,因此,在他们市民化缓慢而又艰难的进程中,不仅引起了“民工荒”,还会形成“问题农民工”,影响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为此,需要加快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就业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给第二代农民工创造市民化的宏观环境,让他们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路上,还应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要求,改变当前以户籍或居住地为基础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护政策,使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动过程能得到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应受到的公平待遇和社会保护,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本文标题: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034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