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第1——5章)主要内容总结
第1章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性质重点知识:信息技术概念,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过程与表现形态,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课程观。难点知识: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课程观。1.1信息、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规律的表征,也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知识。信息就是用符号、信号或消息所包含的内容,来消除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信息既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又具有知识的秉性。信息科学是以信息论为基础,以数学方法研究信息的计量、传输、储存的一门科学。这种信息既包括计算机信息,也包括生物和人类的信息。信息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信息传送效能和保证信息传送的完整。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信息技术花样繁多,数不胜数,渗透在生产、科学研究、国防以至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真是令人眼花缭乱。但是,不管信息技术是怎样千姿百态、无可计数,我们仍然可以给它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这个定义就是“凡是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1.2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声音与光——自然状态下的信息技术字符与印刷——信息技术的第一次飞跃数字与运算——信息加工技术的雏形电报——近代信息技术的序幕拉开电话——近代信息技术新的篇章无线电和电视——信息技术的第二次飞跃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1.3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阅读方式的变革•写作方式的变革•计算方式的变革1.4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语言文化论•工具+语言文化论•数字+网络文化论1.5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问题1.5.1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与改善绩效的理论与实践。1.5.2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正是在大众文化层面上的,对未来社会劳动者的一般性的要求,而不是精英文化意义上的要求。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技术内容应该定位在大众文化教育的层面上。1.5.3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从总体讲是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整体概括性的要求;从分体看是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各个方面的精确和详细说明,是学生在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后应达到绩效的具体明确的表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体系是指将信息技术的总目标与分目标,课程目标与知识点目标,认知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的教育目标整合与系统化。•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具有三重功能。第一,定向功能。它是编写教学大纲、设计课程教材、控制教学过程的行动指南。第二,激励功能。它能激发教与学的紧迫感与内驱力。第三,评价功能。它提供了教学效果的评价尺度和教学设计的参考标准。•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制定应满足五个基本要求第一,时代性第二,科学性第三,具体性第四,层次性第五,系统性1.5.4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要在信息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互动的结果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信息素质人才1.5.5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信息技术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包括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与改善绩效两个方面1.5.6新时期信息技术教育的三大理论基石(1)从一般智能走向多元智能理论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观新课程的学生观: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学生既是受教育者,更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是富有人性和创造性的人学生具有“未完成性”,学生的潜能需要教师去发现和培养学生是独特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学生与成人存在巨大差异。(2)从行为主义走向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教学观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认知的功能在于适应,使学习者能够对经验建构可行的解释建构意义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教学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知识是动词而非名词,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而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静态的孤立体。——信息技术就是是动态知识,因此要强调自主学习。知识是人在客观环境中主观建构的,是一种主动探究创造的动态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结果。——信息技术知识的获得是在创造性活动中形成的,因此要强调探究性学习。从教育的视野看:信息技术知识是师生共同建构的结果!因此要强调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新课程中师生的角色: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灌输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教书匠。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而不是课标、教材的简单重复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3)从现代性走向后现代的信息技术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课程是开放的系统:从刚性课程走向弹性课程课程是复杂的系统:从单一课程走向多元课程课程是变革的系统:从静态课程走向动态课程第2章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比较•知识要点: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目标、课程设置与内容,英国信息与通信课程计划、目标与设置,德国信息技术课程设置、9~10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法国信息技术课程分阶段要求与设置,日本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与设置,香港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与设置,台湾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与内容,中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与结构。•重点知识:高中阶段中外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比较,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2.1发达国家信息技术课程体系2.1.1信息技术教育的国际视野1.各国信息技术教育概况美国信息技术教育概况欧洲各国信息技术教育:以英、德、法三国为例香港信息技术教育概况台湾信息技术教育概况2.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与设置美国:(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产品的组成部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2)在发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使用系统化的技能解决问题;(3)让学生了解、分析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产品在以前、现在与将来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影响。英国:从小学到高中,信息与通讯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列为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分为四个阶段,并有相应的评价标准;注重理论,以计算机学科知识为基础进行教学。法国:法国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学生技术课(Technology)教育的一个部分,分别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开设信息和通讯技术(TIC)教育,这一技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是国家教育制度的目标之一。法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现了他们国家强调工程化的特点,他们十分注重信息技术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因而很自然地把信息技术教育列为学生技术课(Technology)教育的一个部分。法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对各个学段也有不同要求。日本: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的基本思想是:要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各级学校一贯的有系统的教育。进一步改善与充实相关学科,以培养包括计算机和信息通信网等能运用信息手段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香港:现行学制下的科目名称是《电脑与资讯科技》。针对中4、中5年级,本科目有核心单元和选修单元两块。选学本科目的学生必修核心单元,另在4个选修单元中选学一个。台湾:1983年制订的高中“电子计算机”选修科目主要以BASIC语言为主要内容,1999年实施的高中计算机课程则以计算机科学为主要学习内容。为与国中一致,其科目名称亦订为“计算机”。其课程目标(台湾教育部,1996)为三个方面:第一,导引学生获得计算机科学的概念与原理;第二,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奠定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导论”、“计算机工作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应用”、“程序语言”、“算法与数据结构”等六大主题,除此外,还有第七主题“计算机科学的其它领域”中,该主题包括:网络与通讯、语音处理、影像处理、人工智能与仿真等。3.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内容(中学)美国:第一个方面是计算机意识。主要培养中学生对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等问题有一大致的了解;第二方面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程序设计主要以开设选修课为主。英国:作为专门的中学计算机课程,其主要讲述内容是: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软件基础知识商务信息系统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和文件系统开发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内部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外部设备、计算机应用等诸多方面。不仅面广,有些内容有一定的深度。法国:在高中阶段,主要的学习内容是:文字处理,图表、资料查询软件的使用,在各学科教学中学习专门软件(入照片处理、建立网站),利用地方和远距离网络收发电子邮件、制作网页,阅读反映多种信息形势的商业资料等,要求能编辑文本、绘制图表、对网上信息进行分类和选择、提高因特网收集数据、使用导航系统和网站联系、正确安装和连接打印机等端口设备、安装和调试MODEM、安装或删除软件。此外,还要包括在其中隐含的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结构、程序、操作系统、通讯、信息处理系统、服务器、传输速度、资源分配等。德国: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主要是六个方面:软件的发展应用系统信息交换系统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在测量和控制方面的作用计算机模拟4.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5.各国对师资的要求2.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概况2.2.1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思想1.大众化信息技术板块的形成大众信息技术:文字处理、电子报表、网络浏览器等等,具有满足需求的功能多样化、友好交互的流畅人性化、平易近人的彻底大众化的特征。等于是从原有信息技术本体中孳生出了一个大众信息技术模块。信息文化的形成:随着大众信息技术逐渐为更多的人掌握,随着信息活动逐渐对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的不断渗透和占领,“信息文化”形成了大众信息技术的基本属性:作为“信息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2.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认为是两个部分的复合物:大众文化取向的部分;技术取向的部分。分别来自大众信息文化本体和信息技术母体向基础教育的映射。3.大众信息技术的三点特征简单易学:需要最少学习功能豪华:配备了许多无用的东西变化迅速:迅速替代、更新、升级4.三阶段教学模式领进门:以教师引导为主个性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自由发展文化内化:文化教育目的和境界的达成5.信息技术涉及的领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激光技术生物计算机技术6.各学段课程任务的轮廓性分野小学: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对信息技术的初步了解,形成学生感性经验初中: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继续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综合应用技能,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形成;高中:在高中阶段,使学生在感受、认识和理解信息文化的基础上,追求自由于信息文化的能力。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培养信息素养: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思想的表达,实现交流,展开合作。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学习关照全体学生与关照个性发展相结合关注地域、民族文化差异,强调适应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强调大众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信息素养培养。选修:强调技术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双重建构。设计综合考虑了三个方面的因素:适度技术高位、典型性、对称性。8.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文化教育理念:信息文化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升;技术文化内涵充分且准确的表达教学方法:适当渗透,有机引导科学性与严谨:由于信息技术理论研究落后于技术进展,许多概念上的把握不准可能会造成科学性错误,至少会造成不严谨多样性与选择性:选择性表现在高质量教材的多样性、教材对不同水平学生的适应性结构与内容:不拘泥于标准的结构形式;可以按照理念的演进超越标准要求9.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灵活选用各种教学方法:根据目标、
本文标题: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第1——5章)主要内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106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