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皇柏古道---翠云廊(导游词)
皇柏古道翠云廊各位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您们来到皇柏古道——翠云廊。我是翠云廊景区的讲解员***,很荣幸今天能有机会带领大家徒步游览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柏古道——翠云廊!(在导游全景图前)翠云廊是由近万株行道古柏组成的绿色长廊,它以剑阁古城为中心,北至古葭萌(今昭化)天雄关,南至古巴西郡(今阆中),西至梓潼,全长三百余里,是古蜀道中最壮观的一段。享有“世界奇观”,“国之瑰宝”美誉。世人常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因为凯库斯将军为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地位,于公元前312年督造修建从塔兰托直达罗马的阿庇亚大道260多公里,为后来的民族大迁徙和宗教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世人公认为这是陆地交通“世界之最”,被收入了《英不列颠百科全书》。而据《资治通鉴》及《国策》记载,公元前316年春秦王伐蜀,遣张仪、司马错引兵沿五丁开辟的蜀道而入,势入破竹,直捣成都,史称“蜀道通而蜀国亡”。这条道就被称为“金牛道”,称得上蜀道运兵的最早记录。现在我们脚下的路就是“金牛道”的遗址,以公元前316年秦王伐蜀来看出,比罗马大道至少早了整整四年。同时它还拥有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翠云廊”。这个幽雅名字来源清康熙三年(1664年)剑州知州乔钵的一首诗:自剑阁南至阆州,西至梓潼,三百余里。明正德时知州李壁,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今皆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钵因题曰,翠云廊,且赋诗云: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旁古柏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花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错莫剑门路。翠云廊分为南段、西段、北段。南段:是古剑州(今剑阁)通往巴西郡(今阆中市)的要道。自江石乡的桥边河开始,经龙源镇,古楼乡到白龙镇的小垭子为止,行程八十余里。有古柏四千余株,是三段中古柏最多最密的一段。西段是剑州(今剑阁)至梓潼全长120里,从剑州出发经凉山铺,柳池驿,武连驿,演武,上亭铺到梓潼为止,是剑州至成都的主要通道。这段驿道上的武连驿是唐朝名臣魏征的出生地,昔称“种松之乡”。闻名海内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觉苑寺座落在这里。寺内大雄宝殿四壁的大型《佛传》壁画,是明代所绘。属吴道子画派技法,被誉为“国之瑰宝”。“拦马墙”是西段中保护最完整的一段,在长约5里的驿道上,有古柏近二百四十株。北段是古代天府之国通往中原的唯一大道。整个北段可分为三个景点:兔儿岩段,全长约3里,古柏四十多株;第二景点是石洞沟段,长约5里,路面全是青石板和石条铺砌而成,宽阔雅致。该段是古金牛道剑门至剑阁中点段。车马銮舆,客旅行商,无不在此歇脚用餐。三国时孔明六出祁山曾在此安营。至今还有“峰火台”,“饮马槽”等遗物。这里是古代驻扎军营设置驿站的地方。当你踏着林荫古道,踏着石级上留下的深深马蹄坑和车辙印。这里是“古”“幽”“奇”三结合的总体现。第三景点是大柏树湾,这段翠云廊在剑门关与汉阳铺之间,几乎与川陕公路平行,这段廊道因古路面被毁坏,于90年代重新恢复铺就,2006年,按国家创“AAAA”级旅游景区要求,整治为更加生态自然的石板路面,长约二里,有古柏二百四十余株,是最密的一段。1992年剑阁县政协、县林业局古柏考察组抽测八段1981株古柏,胸径不到1米的有669株,占33.7%;胸径1米至1.7米的有1217株,占61.43%;胸径1.8至2.78米的有95株,占4.8%。四川省林科所对生长在梓潼县演武乡柏树湾的一株古柏进行测定,胸径为1.55米,确认树龄在1700年以上。由此看来,千年古柏为数不少。现在我们将漫步于大柏湾段。近距离的接触古柏,感受历史车辙的深厚积淀。这是翠云廊景区的导游全景图(用手指导游全景图),我们今天游览的路线是首先观看鸳鸯柏、天桥柏、松柏长青树、夫妻柏、阿斗柏、凤凰柏、帅大柏等柏树;然后我们将来到柏树博览园,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各个地方的柏树品种;接着我们将来到张飞井,传说这是张飞当年在此植树时,苦于无水,一拳捶出了泉水的地方。我们在张爱萍将军和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提写“翠云廊”的碑文前短暂休息后,将来到为保护翠云廊有作杰出贡献而立祠纪念明代剑州知州李璧的祠庙。然后我将来到翠云楼,登楼观看翠云廊的整体风貌,感受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伟大。这就是我们今天游览翠云廊的全部安排,如果大家有什么意见和问题请及时向我提出来,--3我会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下面,请大家带着古人为什么要植这么多古柏,它有什么作用的疑问随我进入翠云廊景区,感受皇柏古道——翠云廊的无限魅力。(由售票口——松柏长青树)在我国历代史书中所称的蜀道,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由京都长安入蜀的道路。由于自京都入蜀,必先到汉中,因此,凡由京都到汉中的道路亦称蜀道。蜀道有北栈和南栈之分。蜀道北栈有褒斜道、陈仓道、傥骆道、子午道四条;蜀道南栈有金牛道、阴平道、米仓道三条。褒斜道:为蜀道北栈之主干道,其道“北口曰斜,南口曰褒,长四百七十里。”斜谷在眉阝县西南三十里,秦惠文王取蜀之道。褒谷在褒城之西端,距汉中市25公里。《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即指褒斜栈道,行程千余里,直通成都。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汉中太守畜阝君奉明帝之诏书,在褒斜道南端的七盘山,开通隧道,是为褒斜道石门。首创了世界交通史上“最早的人工隧道”。隧道的开通,路程较之前缩短了50公里。诸葛亮第五次伐魏,既经此栈道。北魏正始元年(公元504年)宣武帝元恪改修褒斜道,名为连云栈道。陈仓道:由于该道北端出口在宝鸡市,宝鸡古称为陈仓县而得名,是古代汉中至宝鸡的重要用兵之道,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汉大将军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指此道。由于该道沿嘉陵江东源故道河谷而行。陈仓附近有一座重要关隘——散关,雄居秦岭之脊,中段又经过险峻泥泞的青泥岭,所以也被称作“故道”、“散关道”和“青泥道”。李白《蜀道难》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即指此处。傥骆道:在陕西周至县西南10公里,南口在洋县北,称傥;北口称骆,长210公里。人们视其为褒斜道的支线或间道。子午道:是古代关中至汉中翻越秦岭的重要通道。古人以秦岭分界南北,北方为子,南方为午,故称子午道,唐天宝中,四川涪洲(今涪陵合江县)给杨贵妃进贡新鲜荔枝,唐杜牧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即从此道,直趋长安。--4金牛道,又称“石牛道”,是古代由秦入蜀的最佳通道。此道历史悠久、文物荟萃、路程直捷、食宿方便,古人称其为“金牛入蜀之正道”。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欲伐蜀,因山高险阻,运兵困难,乃作五石牛,言能粪金,以赠蜀王,蜀王开明氏负力而贪,令五丁力士率沿途百姓,拼力开凿了这条蜀道。该道沿途遗迹众多:褒城有金牛峡、宁强有五丁关,剑门有金牛峡,剑门古有“五丁大力”石刻,梓潼有石牛堡、五妇岭,大庙山有五丁遗剑处,成都有金牛坝。李白《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从这相些遗迹、史籍、诗咏来看,金牛道开凿于先秦战国时期是可信的。椐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可见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巴蜀的军队已经开辟了可通兵马的道路,称得上是关于蜀道运兵的最早记录了。阴平道:北起甘肃武都文县,南至四川平武、江油,全长420公里,是蜀道中的又一重要通道。文县汉代置阴平县,故名阴平道,也称“阴平小道”。三国时,蜀汉炎兴元年(公元263年)魏征西将军邓艾父子伐蜀,强攻剑门关不克,被迫铤而走险,偷渡阴平小道,直取益州(成都)。米仓道:北自陕西南郑(今汉中),南至四川巴中,途经南郑西南20公里的米仓山,故名米仓道,属金牛道之间道。古蜀道的线路走向,一般沿山脊开道,依山取势而行,即可减少开山土石方工程,减轻徭役,节省粮饷。居高临下,有例于战事行军了望、报警。蜀道北栈,地处巴山、剑山地带,五丁关、牢固关、七盘关、朝天关、飞仙关都在山顶或临近山顶的垭口开路设关,而不在山麓。蜀道爬坡绕道开路,为图减少津渡、节约摆渡时间,阻碍减少。周朝道路修筑不但平坦,而且两旁大量植树,还储备粮食守卫道路。《国语》记:“植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最早人们称这条道为“皇柏大道”,其树称之为“皇柏”。是因为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在道两旁种上成排的松柏,并规定:“车同轨、书同文、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的标准,并设置驿站。唐代诗人杜牧在其《阿房宫赋》中有“蜀山兀,阿房出”的描写,于是又有人说,秦始皇修阿房宫伐光了蜀中的大树,为了平息民愤而下令植--5树的说法。人们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之为“皇柏”,据林科所专家考证,现古柏胸经2米以上,树龄二千多年,均为秦朝所植。第二次植树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张飞柏”了。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张飞当年“上午栽树下午乘凉之说”。张飞当时任巴西郡太守、军政羽书来往频繁,而剑阁又是巴西、蜀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剑门山脉古称“梁山”,因荒凉险绝,极易迷路。为适应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张飞令士兵百姓沿驿道植树,以树为路标,加快了文书传送,军旅运行的快速完成。古道上胸经1.8m以上的古柏就是张飞柏了第三次是东晋时期。因道教的兴起,人们重视风水之术,而剑阁又是道教的发源之地,大量栽植了“风脉”树,当时尚书郎郭璞还写《种松碑记》:“县路翠、武功贵,县路青、武功荣”刻石勒碑,以崇教化。到了宋代,由于风化剥蚀,当地人又请大文豪苏轼重书碑文,该碑现存武连觉苑寺内。第四次是北周时期,时人为计里程,曾采取在道旁每一里垒一土堆,但这种办法易被风雨冲毁。后来改为每一里种树一株,以一里一树计算里程。《日知录·道路·官树》引《后周书》说:北周文帝时(公元557年)在全国推行韦孝宽在雍州执行的“改土堠为道里植树,既免修复劳苦,行旅又得庇荫”的办法。命令全国各州“植树表道,理夹沟以通水潦,一里一树,十里三树,百里五树”。第五次是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杨贵妃喜吃荔枝,而距长安最近的荔枝产地只有四川合江产荔枝,为了保证荔枝鲜味,唐玄宗下令地方官员在道路两旁大量补植柏树,同时大规模整治道路,时人戏称所栽柏树为“荔枝柏”,称蜀道为“爱情大道”。诗人杜牧有诗:“回望长安绣成堆,千顶山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描绘。第六次是宋朝,据《宋会要辑稿·方域·道路》记载宋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诏令:“入蜀道路,为减轻采伐劳力,免致缓急,阻防人马网运”,规定“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地土所宜林木”。第七次是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广西武缘人李璧任剑州知州,对剑阁驿道南至阆中,西至梓潼的官道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并沿路大量补植柏树。因此,清同治《剑州志》有“古柏数十万株,为李璧所--6植”的记载。其实,以上所讲的七次植树活动,只是历史上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植树活动。而在剑门蜀道上,差不多每个朝代均有植树活动。如马可波罗在其《旅行记》中曾对元朝的道路有详细的描绘:“在大汗的治国方针中……他令在大道两旁,广泛种植一种长的很高大的树木,夏季可以得到遮荫乘凉的益处,冬季大雪封路时,可以起路标的作用”。清朝《重修昭化县志》所记,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1850年)县令陆锡棋亦曾于道旁植小柏千余株”。(在鸳鸯柏处)鸳鸯柏:象一对情人一样,一根发二支,连理生长。是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具体化。二00四年元月香港慈善协会会长赵先生携夫人游览至此,有感而捐资刻一石碑“白头偕老恩爱万年”。(在天桥柏处)天桥柏:侧身伸臂,斜指蓝天,相传是古时神仙上天的通道。(在松柏长青树处)松柏长青树:又名剑阁柏木,张飞柏。一九八四年时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江渭清游览时题写了“国之珍宝”四字。该树编号1027、树高27米,树龄2300年,树干挺拔,枝叶如松似柏,枝条密,不下垂,远看似松,近看是柏;其果实呈椭圆形,比松果小、比柏果大,状如松果,裂纹是柏果。一九六三年,朱德委员长亲临树下,听完介绍后,嘱咐当地领导一定要好好保护这株松柏
本文标题:皇柏古道---翠云廊(导游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158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