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对策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主讲:邓稳根(博士、副教授)单位: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E-Mail:dwengen@163.com一、青少年的生理变化•内分泌系统(HPG轴)的变化•下丘脑解除了对脑垂体的抑制。•脑垂体产生生长激素和各种促激素,例如,促肾上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促进身材的变化•促肾上腺激素促进肾上腺的成熟,从而感受到异性的吸引力和产生体味,以及对压力更加敏感。•促性腺激素使得性腺分泌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从而促进性征的变化。•是什么促使下丘脑解除对脑垂体的抑制?•莱普亭:由脂肪细胞产生的蛋白质•莱普亭水平上升的信号作用使得下丘脑停止抑制脑垂体,并促进脑垂体的运作•这至少对于女性而言,是有道理的。•激素是如何影响青春期发育的呢?•组织作用:激素预置了大脑的程序模式,由于这种组织作用,行为模式可能直到青春期才出现例如:攻击行为(aggression)•激发作用:某些激素的增加激活了变化,例如:第二性征。•激素的组织效果和激活效果相互作用也可导致变化,例如:性行为。•青春期的身体变化•是一生中增长最快的时期(平均增长25CM),女性的平均生长高峰比男性早2年。•身高的增长遵循向心律。•青春期时身体不同的部位并不是同步或者按照同样的速率生长的,这就使得刚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看上去比较奇怪或者笨拙。•体内脂肪/肌肉的相对比例对于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导致女生不必要的节食现象。•骨骼变得更硬更致密也更脆•男孩子在发展出成人外貌之前已有生殖能力,而女孩子正相反。•成人的身高和体重与儿童期的相关高于青春期的相关。•发育成熟的个体差异•营养•健康•信息素:动物分泌的刺激该物种的其他成员做出某种特定行为的一类化学物质。例如,有继父的女孩更早熟。•身体发育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身体发育对青少年的心理社会性影响•睡眠模式的变化:较晚睡觉的偏向。这与脑部生成的激素——褪黑素有关。•早熟比晚熟的人更有社交上的优势,但也常常同过早饮酒和发生性行为相关联。•早熟或晚熟的知觉比实际的早熟或晚熟对个体情感的影响更重要•45%的青少年死者中死于车祸和其它未预料的伤害;30%的青少年死者中死于他杀和自杀二、青少年的认知变化(一)相对于儿童的思维,青少年思维的主要优势:•思考可能的情况•思考抽象的概念•对思维过程的思考•多角度思考•把知识看成是相对的•思考可能的情况•例如:大多数父母相信,他们的小孩在青春期变得更雄辩。一个青少年不会毫不怀疑地接受其他人的观点而是依据其它的可能理论信念来评价它们。•演绎推理的发展•“如果—那么”式的思维,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智力成就•思考抽象的概念•能够理解类比的内在的更高层次的抽象逻辑。例如:太阳:月亮::睡着的:?A、星星B、床C、醒着的D、夜晚•青春期中社会思维(社会认知)的发展与年轻人抽象思维能力的进步有直接的关系•青少年能够思考人际关系、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中的像友谊、忠贞、民主、公正和诚实这样的抽象概念。也会思考生命的意义。•元认知:对思维过程的思考•监控自己思维过程中的认知活动。•例如青少年不仅能够阐述他们知道些什么,而且能够阐述为什么知道。这有助于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从而更高效地解决问题。•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极端自恋,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1)假想的观众•例如,一个去看一场有4000人在场的音乐会的青少年也许会担心着装是否得体,因为他觉得“每个人都会注意到。(2)个人神话•认为自己的经验是独一无二的。•例如,一个刚和女朋友分手的小伙子,也许会告诉同情他的母亲说她是不可能理解和人分手的滋味的,而实际上,分手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只不过是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家常便饭而已。•多角度思考•能同时以复杂的方式看待事物而不是只看到它的一个方面。•例如,我知道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但是我想从她的角度来看一看。•对概率的更精深的理解。•例如,假设我给了你一堆珠子,其中既有蓝色的也有黄色的。现在我要求你把它们置于两个容器之中,使得容器中珠子的总数不相同,但在两个容器中取出一个蓝色珠子的概率是一样的。•能够理解讽刺的话。•能够理解双关语。•双关语:有两种含义的表达方式,而其中之一往往意义不雅。•相对主义•能够将事物视为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怀疑主义变得普遍。•每件事情似乎都是不确定的。•任何知识都不是绝对可靠的。•相对主义的增长可能会令父母万分恼怒。例如,当青少年开始用彻底的相对性的视角(“不要委屈自己,爸爸”)来看待他们之前认为绝对正确的父母的价值观(有道德的人不会有婚前性行为)时,往往就会出现问题(二)青少年大脑的变化•发生在青春期中大脑最重要的变化是前额叶皮层和边缘系统的变化。•在边缘系统中,某些神经递质的水平变化,象多巴胺会影响奖励的敏感性。•前额叶皮层的发育成熟不及一般水平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出现品行问题。•发身期边缘系统成熟•寻求新异性、奖励和刺激。•前额叶在边缘系统成熟之后的几年成熟•完全成熟: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一段时间。时间差异可能解释为什么青春期是一个有很高冒险经历的时期。•涉及到语言获得的大脑区域在前青春期生长迅速。•这些区域在发身期停止生长。•青少年比儿童更难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突触的“裁减”和前额叶皮层的髓鞘化改善了信息加工的效能。•(三)青少年的冒险行为•冒险行为在男生中要比在女生中更普遍。但这种性别差异随时间的推移正在减少。•年龄较小的青少年更少象成人那样觉得会受伤害。•尽管一个成人会把青少年做决定时更看重同龄人的赞许而不是健康看成是不理性的,但青少年也会把成人的决策看成是同样不可理解的。•青少年对参与冒险活动的收益看法对他们行为的预测能力,不及他们对参与冒险活动的损失的看法的预测能力来得强。•父母或其他成人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严格监控会减少冒险行为。三、青少年的社会性变化•青春期是一个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社会性的变化表现为:•人际身份的变化:赋予成人的称谓和特权。•法律身份的变化:能够参与达到法定年龄的成人活动。•甚至某些犯罪,如果是未成年人干的,要在一个独立的未成年人司法系统接受审判,而其运作遵循的是不同于适用于成年人刑事司法系统的规则和基本原则。•一般而言,当受质疑的行为被认为对年轻人可能会有危害时,法律规定倾向于限制青少年的这种行为(比如说购买香烟);而当这种行为被认为可能会有好处时,法律就会支持青少年的自主性(例如使用避孕用品)。•传统社会青少年的社会性过渡•具有清晰性:有正式的成人仪式,有外表的改变。•具有连续性:进入成人的工作角色的过程是渐近而连续的,它们强调是在具体环境中的非正规教育,教育内容与其成年后所承担的任务是相同的•现代社会青少年的社会性过渡•具有模糊性:没有正式的仪式。•具有非连续性:很少为工人、父母、市民角色作准备。•贫困对青少年社会性过渡的影响•在青春期经历贫困对学业成就有非常消极的作用。•在贫困的城市社区长大青少年比生活在更好社区的同样贫困同伴更可能•在少年期生小孩•卷入到犯罪活动中•取得更少成就,并从高中退学。•社区条件可能是如何影响到青少年发展的?•集体效能感的缺失•与贫困相关联的压力损害了人们之间关系的质量。•更少的机会从事有利于积极发展的活动,在困难的时候有更少的可利用的资源。四、家庭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代沟是否存在?•很少证据证明代沟的存在。青少年和父母在以下方面的重要性有相似的信念:•工作•教育抱负•职业抱负•特定的个人特征•青少年和父母的差异存在于(相对短暂的)个人爱好方面:•服装款式•音乐偏好•休闲活动模式•父母—孩子的争吵•在世俗的问题上倾向于争吵,争吵源于对问题的不同观点。•父母把问题视为对或错的,青少年把问题看作是个人选择的事情。•冲突解决的方法:不是通过妥协,而是服从(即放弃)或不理睬(即人走掉)来加以解决•青春期的家庭关系•青少年父母的“中年危机”:•日益关注有关身体的、生理的吸引和性魅力。•开始感觉到变化的可能性是有限的。•职业高原期•家庭需求和功能的变化•上有老、下有小。小孩进入青春期后的开销增大。•与其它社会机构关系的改变•它的功能的改变:青春期中家庭的角色是什么?青春期更需要支持而不是养育,指导而不是保护,指明方向而不是社会化。•家庭关系的变化•青少年扮演一个更有力的角色,从与父母的非对称的关系转换到朝向一个与父母更为平等的关系•男女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没有差异。•父母的性别比青少年的性别对家庭关系有更大的影响。•青少年一般同母亲的关系更亲密,但青少年反抗母亲的可能性要大于反抗父亲的可能性。•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父母:是温柔但是坚定的,使用引导的做法。•专制型父母:看重听话和服从。•纵容型父母:以一种接纳、宽容并多少有些被动的方式来对待与管教孩子。•冷漠型父母:想尽办法减少他们必须用于同他们的孩子打交道的时间和精力。•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在权威型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更有责任感、更自信、更适应、更有创造性、更好奇、更有富有社交技巧并在学校表现更好。•在专制型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更依赖、更被动、社会能力更差、更不自信和更少智力活动中的好奇。•在纵容型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常常更不成熟、更没有责任感、对同伴更顺从,而且更难以承担领导责任。•在冷漠型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常常更冲动和更可能出现越轨行为以及过早地尝试性活动、毒品和酒精制品。•为什么权威型教养方式会和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联系在一起?•权威型的父母在约束性和自主性之间掌握了一种合理的平衡,在给予青少年发展自立能力的机会的同时,也为成长中的个体提供了所需的标准、限制和指导原则。•权威型的父母与孩子们进行言语交流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孩子的智力发展可能由此而受益,而这也是心理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以温情的亲子关系为基础的,在这种关系中青少年认同、景仰并且同父母建立强烈的依恋关系的可能性较大,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他们父母的影响。•孩子自己的行为可能在塑造权威型的教养实践方面也起到了作用。•父母离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在青少年生活中与重要成人关系的质量比家庭中父母的数量更重要•经历离婚的过程,而不是它所导致的家庭结构,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离婚的负面影响与婚姻冲突和无序的教养方式的暴露相联系•父母离婚的青少年和亲密家庭中的青少年之间的关系源于遗传因素。•婚姻冲突的特殊影响•当婚姻冲突分裂了亲子关系的质量时,它对青少年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离婚的长期效应•前青春期和青春期父母离婚的个体常常在以后存在适应的困难•父母离婚后的监护、联系和冲突•是青少年的离婚的父母之间关系的性质而不是他或她和谁生活在一起造成了这种差异离婚对情感问题发生的影响:英国个体的一个追踪研究(Cherlinetal,1998)•再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在继父母家庭中长大的青少年——特别如果再婚发生在青春早期而不是儿童期中的青少年——常常比他们的同伴有更多的问题•经济压力和贫困•经济压力下的父母更粗暴、更不一致、更少关注青少年,这导致了青少年的问题。在这些条件下的青少年有更高的心理困难的危险,有更高的行为问题的危险•青少年发展中家庭的重要性•那些觉得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在“那里”看护他们——关心、关注和接纳他们——的青少年比他们的同伴更幸福、更健康和更能干。五、同伴与青少年心理发展•同伴群体的形成•现代化导致更多的年龄分离•公立学校按年龄分年级•校外有组织的活动促进了年龄的分离•成人和青少年的分开•同伴文化的形成•一些研究者相信年龄分组产生了一种独立的青年文化年轻人维持不同于社会其他人群的态度/价值观,例如更重视学习之外的东西而不是学习。•同伴文化的产生是问题还是必需?•一种观点认为是问题:诸如青年失业、青少年自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毒品和酒精使用和未婚先孕等问题可能归结为同伴群体的增加和青少年与成人的分离•一种观点认为是必需:青少年彼此为成人期作准备时逐渐扮演一个有价值的角色•青少年小团体•小团体是以共同的活动或简单地以友谊定义的小群体•典型的青少年小团体由以下人组成:相同的年龄;相同的社会经济背景;相同的性别——至少在青春期早期和中期•三个因素决定了小团体成员:学校的倾向性;青少年
本文标题: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22042 .html